程海
近年來,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首創并成功推行了“三社手拉手”的新疆呼圖壁縣,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紐帶作用,有效配置農村生產要素,力推合作社統一管理、社員農戶單獨核算的土地聯合經營模式,提升標準化、集約化生產水平,把農產品訂單率提高到了90%以上,實現了農民畝均增效超過300元的良好效果。
據了解,節水滴灌、機采模式等高新技術應用水平較高的呼圖壁縣,共有耕地78萬畝,主要種植棉花、加工番茄、制種玉米、加工辣椒等特色作物,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位居全疆80多個縣市前列,先后榮獲“全國奶業加工創業基地”、“全國牛奶生產強縣”、“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等稱號。去年,近10萬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萬元。
2009年,該縣以農村信用社金融支撐為后盾,以供銷合作社服務網絡為依托,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舉措,大力實施“三社手拉手”工程,探尋出了一條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快速發展之路,目前已有8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經營管理規范化。
呼圖壁縣的土地聯營經營模式始于2008年。當時,聯豐村的村民們看見兵團團場應用高新節水技術種棉花能高產,紛紛要求安裝增壓節水滴灌設施,當地干部便組織發動四個條田的承包戶在2009年早春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統一安裝了滴灌設施,購買了農資和棉種,統一采用了節水滴灌加機采栽培模式,統一進行播種和田管,當年就讓3000畝棉花的籽棉單產平均增加了70多公斤,為農戶畝均減少了幾十元的人工物化投入,實現了畝均增效300元以上。
聯豐村四組組長卓志彬認為,要安裝節水滴灌設施,就必須破除田埂,平整土地,以數百、甚至千畝面積的條田為單元,統一安裝滴灌設備和鋪設毛管、統一作物品種和播種時間、統一進行田間管理。單家獨戶幾十畝地搞滴灌不劃算,也無法應用機采模式種棉花,只有把農戶組織起來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才能推行標準化棉花種植,實現增產、增效的目的。
據卓志彬介紹,農戶把土地交給合作社后,平地、安滴灌、播種、田管等一切物化投入和用工,都由合作社統一安排,社員農戶只需按每畝15元~20元的標準向合作社繳納代管費,再也不需要整日都到地里去拔草、澆水、打頂,只在棉花成熟后用兩個月的時間自行采摘和銷售。其余的十個月,大部分勞動力都去從事二三產業,僅留少部分人在村里為合作社或到附近去打工掙錢。
就入社農戶的家庭收入,卓志彬說:“近兩年,我們村加入合作社的100多戶農戶的家庭收入大都實現了快速增長,幾乎家家都買了小汽車,在縣城購置了樓房。這一方面是因統一應用高新植棉技術與合作社的標準化生產管理,在每畝減少了幾十元投入的情況下,大幅度地增加了棉花產量,畝效益從以前的500元提高到了現在的1000元~1500元;另一方面,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社員大部分時間都去打工,每個勞動力在大半年時間里的務工收入幾乎都有兩三萬元,個別還超過了5萬元?!?
聯豐村的土地聯合經營模式獲得成功后,呼圖壁縣縣委、縣政府結合“三社手拉手”工程的深入推進,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實施了多項具體措施,將這一先進做法推廣到了各鄉鎮,采用土地聯營模式種植大宗農作物面積快速發展,今年已超過30萬畝,其中聯豐村所在的大豐鎮就有10.3萬畝。
大豐鎮地處天山北麓,年均有效積溫3550℃,年均降水量170毫米,蒸發量2400毫米,屬井河混灌區,全鎮21萬畝耕地幾乎全是坡地,棉花產量始終不是太高。自從實行土地聯合經營,推廣節水滴灌加機采模式以后,籽棉的畝產量有了較大增幅,前幾年普遍只有200多公斤,個別能達到300公斤,今年全鎮已平均達到了350公斤,部分農戶還超過了400公斤,增加了70公斤~100公斤。
11月19日,大豐鎮副鎮長張傳松表示:“通過發展并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紐帶作用,以條田為單元聯合經營,在大幅度提高棉花單產水平和農戶畝均效益的同時,還有三方面收效,一是加快了節水滴灌、機采栽培等先進農業技術的普及應用,增強了廣大農戶的標準化生產管理能力;二是減少了農戶的人力和物化投入,每畝可減少用工量至少3個,節約水費50元,節省農資投入30元以上;三是先進大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明顯的成效加快了聯營方式在大豐鎮的普及,今年全鎮12萬畝棉花有8.3萬畝采用了聯合經營方式,其中聯豐村就占1.6萬畝;1.1萬畝制種玉米和3000畝甜菜全是聯合經營;8000畝加工番茄有6000畝是聯合經營,絕大部分農戶的畝均增幅都在20%以上。
社員農戶單位面積效益實現了連年增長,50多家規范化聯合經營土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在成長和壯大。聯豐村的益豐棉花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3月,得益于縣里和鎮上的政策支持以及村支部、村委會的大力協助,實現了較快發展。目前,入社農戶已有70多戶,聯營土地面積今年已在去年1650畝的基礎上翻了一倍,達到了3300多畝,明年春天還要增加800畝~900畝。
對于呼圖壁的土地聯合經營,農村經濟專家認為,該縣在探尋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增加農民收入進程中,所推行的“農民離土不離權,有序流轉不失田”的土地聯合經營模式,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了農業新技術的應用,減少了人工、物化投入,增加了單位面積效益,形成了促進農民增收的新機制。
這種方式有別于集中經營的反租倒包和長期租賃等形式,更利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因此,有關專家建議,新疆自治區應向全疆各地尤其是棉花、瓜果、加工番茄、加工辣椒、旱作制種等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縣市推廣,同時也值得內陸一些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人均耕地較多地區學習和借鑒。
據呼圖壁縣委經濟辦主任于斌余介紹,該縣將加大支持力度,力爭3年到5年內把聯營面積增加到50萬畝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