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佳
自我國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以來,2億多農戶一直是農業經營的基本主體。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推進和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運而生,中國農業正經歷著生產經營主體重塑和多元化的歷史階段。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三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推進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怎樣解決“誰來種地、誰能種好地”問題,怎樣正確認識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功能定位,怎樣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妨先從鮮活實踐中尋找答案。從去年6月起,筆者3次赴浙江海鹽進行調研,調研期間漸漸注意到了老蔡這個經營主體反映出來的特點,老蔡這個典型案例折射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各類經營主體產生、分化、融合、演變的過程。
2005年,農家出身的老蔡經營了一家年加工能力在2萬噸左右的大米加工廠,從生產線的設計到機器組裝都是自己親歷親為。在米廠經營過程中,他發現農戶送來的稻谷普遍質量不高,加工后增值空間有限,于是想到自己種植來控制原料質量。2009年,老蔡得知鄰縣海鹽提出了發展家庭農場的政策。于是,他帶著妻子、父母和4個自家親戚,來到董司村,以每畝550元的價格流轉了700畝土地,租期10年,引進了王牌品種“越光”,種植優質水稻。雖然家庭農場生產出稻谷質量高,但畢竟產量有限。于是,他與五個朋友流轉1400畝土地注冊了一家農業公司專門種植水稻。公司實際是聯戶經營模式,包括老蔡在內的5個人既是股東也是員工,沒有雇傭長期工人。老蔡到董司村之前,村里就有個水稻合作社,涉及1893畝土地、181個社員,但因為沒有穩定的加工銷售渠道,經營情況并不好。老蔡提出加入合作社,負責收購加工合作社成員的稻谷,不但保障了自己的原料來源,也解決了社員的實際困難。現在,合作社有了一個糧食烘干中心,包括1臺大型插秧機、3臺播種機、1臺收割機和6臺烘干機,合作社經營步入正軌。這樣,老蔡的經濟活動貫穿了農業產業鏈始終,以農產品加工企業業主、家庭農場經營者、聯戶經營公司股東和合作社成員多重身份出現,輻射帶動了上千個農戶,體現了三中全會提出的“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
老蔡目睹了小農生產的艱難,在國家經濟社會整體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個人奮斗擺脫了貧窮落后,還帶動更多的人共同富裕,他的一系列行為選擇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現。根據新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理論,不同類型經濟組織隨著組織邊際擴大能夠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也會增加管理費用,當交易費用節省與管理費用增加的數量相當時,組織經營邊界趨于平衡。老蔡給我算了個帳,單位土地面積上收益最高的是家庭農場和聯戶經營公司生產的高檔米,批發價每斤9元左右;收益次高的是合作社生產的中檔米,批發價每斤5元左右;收益最低是傳統承包農戶生產的普通米,批發價在2元左右,只能賺加工費用。
老蔡的案例還準確地反映出,家庭經營的獨特優勢通過規模適度能夠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種植業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其勞動對象是活的生物體,需要勞動者具備高度責任心和主動性,及時對自然環境變化作出反應,對生產全過程負責。以家庭作為經營單位,其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勞動責任心強、主動性高,具有獨特優勢。因此,老蔡的家庭農場能夠種出高檔米,獲得最高收益。可以說,不是家庭經營選擇了農業,而是農業選擇了家庭經營。在水稻生產公司,出資人、勞動者和利潤獲取者高度集中統一,幾乎沒有勞動監督成本,且規模控制在管理幅度范圍內,也能夠獲得較高收益。但其他分散經營的承包農戶,由于規模太小無法獲得與從事其他行業相當的收入,他們并不指望通過種地致富,而采取兼業方式發展農業生產,影響了家庭經營精耕細作優勢的發揮。當前,從自給自足型農業生產者中已經分化出一批具備適度經營規模商品農產品生產者,他們保留了家庭經營的內核,具備集約化、專業化從事商品生產的優勢,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業生產特點,契合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將逐步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因此,既要堅持完善家庭經營制度,又要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方向。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今后相當長時期內還有巨量農村人口,決不能違背農民意愿,背離市場規律,超越階段強行搞大面積土地集中和大工廠農業生產,追求所謂“又賺流轉費、又掙打工錢”模式,這種做法“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很累、結果讓人很遭罪”。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案例很好地說明了不同主體的功能定位及相互聯系。在浙江、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能看到不少老蔡這樣的“多面手”。應該說,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各個主體的經營范圍應該是相對清晰的,但由于目前農業生產宏觀調控管理手段單一、農業組織化程度不發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完全分工分業很難實現,這些“多面手”的出現反映了這一現實問題。從我國國情出發考量,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構成中,承包農戶是基礎,是其他主體擴大經營規模的源泉,但會隨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而逐步分化;家庭農場是骨干,能夠有效集成現代農業生產要素,是今后商品農產品特別是大田作物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是發展合作經營的核心力量;農民合作社是中堅,組織家庭經營主體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是聯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的橋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引領,是分散經營有效對接社會化大市場的重要平臺,帶動其他經營主體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支撐,是維系其他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保障。(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