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公民道德建設,有許多經驗做法值得總結和堅持。
注重把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與尊重公民價值訴求相結合。道德建設必須與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相適應,必須符合一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又必須兼顧社會成員最普遍的價值訴求。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注重二者的結合。一方面,既堅持道德建設的共產主義方向,又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適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要求,倡導愛國守法、公正法治理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引導公民正確認識和處理義與利、競爭與協作、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等各類矛盾關系,倡導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要求,倡導傳承文化、明禮誠信理念;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要求,倡導自由平等、團結友善理念;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要求,倡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融共生。另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尊重公民最普遍的價值訴求,發揮公民在道德建設中的自身價值。以全體公民作為人的具體內涵,以全體公民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形成的共同利益、共同道德理想和共同道德標準為依據,追求全體公民和整個社會道德的發展完善,以發揮公民的主體作用為手段,充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調動人在道德建設中的積極性,促進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注重把實現基本道德要求與倡導更高道德標準相結合。道德是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堅持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區分層次,著眼多數,鼓勵先進,循序漸進,引導人們在遵守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一方面,面向全體公民樹立共同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包括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普遍的道德要求是最廣大的社會公民群體在道德認知方面的“最大公約數”,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底線要求”。另一方面,在全社會倡導更高的道德理想與價值目標,提出公民道德建設的先進性要求,體現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需要,引領和帶動全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不斷提升。
注重把繼承借鑒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既強調批判地繼承與借鑒中外一切優秀思想道德成果,又注重根據新的時代要求發展創新,探索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比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其內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德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倫美德有著明顯的傳承關系。同時,注意根據新的時代要求,吸收新的思想文化成果進行改造創新。
注重把教育引導與管理約束相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質上是將社會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道德行為的過程,遵循“從他律(服從外部的規范要求)發展到自律(聽從內心命令)”的基本路徑,既要靠教育引導,也要靠管理約束。一方面,廣泛開展道德教育,構建了以政府、學校、社區、企業、媒體、社會組織等為建設單元的公民道德教育體系,特別強調從小公民抓起,建立了全程覆蓋、全員參與的學校德育體系,并積極發揮媒體的德育功能,著力傳遞好與壞、善與惡、應當與不應當的價值判斷,引導公民個體從內心產生道德認同與道德信念,樹立道德良心與道德理想。另一方面,充分借助外部的社會管理力量,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從外部給予道德行為以規范化、制度化管理。面向各級組織、各類群體建立了文明守則、鄉規民約、職業道德規范等,規范與引導公民的行為;建立健全包含公共財物、道路交通、環境保護、婚姻家庭等在內的法律法規和制度,使社會道德要求加速向公民道德行為轉化,使道德建設實現由虛到實的轉變。
注重把道德觀念形成與道德實踐養成相結合。道德化于心,顯于行,貴在認同,重在踐履。抓住影響人們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既強調道德教育,又注重道德實踐,促進公民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養成。遵循公民道德認知規律,實現公民道德規范內容的具體化、表述的簡明化,力求通俗易懂、便于傳播,實現家喻戶曉、人人皆知;遵循公民道德教育規律,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感動人物”“最美鄉村教師”等模范人物的評選活動,通過先進典型影響和帶動廣大公民;遵循公民道德傳播規律,適應媒體傳播的發展變化,推進公民道德教育進入最基層的社會單元,廣泛覆蓋社會空間;遵循公民道德管理規律,善于利用輿論引導、社會獎懲、價值觀教育等管理機制及社會的外部環境和隱性的教育資源,增強道德建設的滲透力、感染力。同時,堅持公民道德教育形式的生活化,持續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月”等群眾性道德建設活動,推進日常生活準則和行為規范的養成;抓住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契機,將重要節慶紀念日的教育活動、應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等實踐活動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促進公民道德建設。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本文系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012ZDB2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