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創”從字眼上看就很讓人心動,“微創就是很小的創傷,很小的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忽略不計的就是沒有風險的”,我相信很多病友都報有這樣的想法來認識微創,或者是忐忑地希望從醫生那里得到這樣的回答。如果某些醫院的醫生給予上面肯定的回答的話,肯定就會欣然答應來選擇微創手術,甚至有的本來應該做常規手術,因為擔心常規手術的風險而堅定地選擇“微創手術”,因而失去了最佳手術時機,甚至上當受騙。
1983年英國外科醫生Wickham首次提出微創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的概念。那么微創手術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呢?我是這樣理解的,首先微創是一個理念,是指手術過程中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干擾和破壞,降低手術的創傷,包括較小的手術切口、保護神經血管等正常組織,徹底止血等等方面,是外科醫生遵循的操作理念;第二,微創是一種技術,是利用改良或者新型高科技技術以達到微小創傷或無創傷目的。現代的微創技術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比如內窺鏡技術的廣泛應用,關節鏡、腹腔鏡、胸腔鏡等技術,很多傳統手術已經被微創手術取而代之;第三,微創是外科領域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微創在現代外科領域幾乎所有的學科都已經被廣泛應用,未來微創必將在外科領域占主導地位;第四,微創已經成為當今醫學界的一個新興產業鏈,而且今后將會繼續蓬勃發展。
脊柱的微創技術也很多,從微創的臨床應用角度給予分類便于大家解(注:醫學上并沒有這樣的分類)。從臨床應用的角度將脊柱微創技術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應用于椎間盤的,主要是腰椎間盤突出和頸椎間盤突出;第二類是應用于腰椎管狹窄的,最經典的技術就是“通道技術”,即將常規的開放手術通過一個可擴張的管道利用特殊的配套器械來完成;第三類是應用于脊柱骨折的,就是椎體成型技術;第四類我們歸為其它類,包括脊柱矯形、脊柱結核及脊柱腫瘤等方面的微創技術。
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很高,臨床上很多人被診斷為“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治療最早也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微創技術主要包括:臭氧注射術、膠原酶溶解術、經皮激光髓核減壓術、射頻靶點消融術、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經皮切吸術、椎間盤鏡下椎間盤切除術及經椎間孔鏡下椎間盤切除術。看起來是不是太復雜太多了?下面我給大家一一介紹各自的手術原理、優缺點與臨床應用的適應癥。
1,臭氧注射術 臭氧注射術顧名思義就是將臭氧注入突出的椎間盤內,通過氧化效應氧化髓核組織的蛋白多糖,破壞髓核細胞,再被吸收,從而起到減壓的目的。經皮穿刺所以創傷很小,但是,作用較緩慢,6-8周起效。術后需要臥床休息。臨床主要用于早期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癥。
2,膠原酶溶解術 是利用生物酶(膠原酶和木瓜酶)對髓核及纖維蛋白的溶解作用來實現減壓的目的的。術后起效較慢,需要臥床6-8周,同樣也用于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癥早期,偶有較強的過敏反應。
3,經皮激光髓核減壓術 通過激光的熱凝效應將髓核進行燒灼,其工作溫度高于100℃(工作套針外徑1.3mm),椎間盤燒灼后經過壞死吸收來起到椎間盤減壓的目的。手術過程的疼痛較明顯,手術后需要嚴格臥床6周,同樣臨床主要用于早期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癥。
4,射頻靶點消融術 其作用原理是射頻熱效應,工作溫度大于100℃,穿刺針直徑0.7mm,治療后椎間盤組織通過遲發壞死吸收達到減壓目的。手術過程的疼痛較明顯,手術后需要嚴格臥床6周,同樣臨床主要用于早期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癥。
5,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 該項技術目前被認為是椎間盤微創穿刺技術中最可靠、副作用最小及臨床效果最肯定的技術。工作原理是在椎間盤內發射等離子環,直接將髓核與纖維環汽化,工作溫度40-70℃,消融范圍12mm,手術后即刻達到治療效果,無需臥床休息,術后即可出院,極少併發相關副作用,同樣臨床主要用于早期包容性椎間盤突出癥與椎間盤源性腰痛,還可以擴大適應癥治療不明原因的神經性疼痛。
6,經皮切吸術 工作原理是導針直接穿刺進入椎間盤,切開皮膚,通過逐層擴大孔道,將較粗的管道插入椎間盤,手術器械直接切除部分髓核組織。只要手術適應證選擇正確臨床效果就肯定,適應于早期包容性椎間盤突出。并發癥少,術后第二天可以出院。
7,椎間盤鏡 椎間盤鏡技術應用時間較長,現在仍然是治療椎間盤突出的主要手段。2004年在我國廣泛開展,手術原理幾乎等同于直接手術切除椎間盤,身體內的操作如同切開手術,僅僅是表面傷口小,在一個通道下進行手術,配有攝像系統,在電視屏幕監視下進行,配有專用手術器械,需要全身麻醉或者半身麻醉(腰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臨床效果肯定,應用較為廣泛,適應于幾乎所有類型的椎間盤突出,術后3-5天可以出院。
8,椎間孔鏡技術 椎間孔鏡技術目前被認為最微創的手術技術。與椎間盤鏡不同的是:局部麻醉、側方進入、內窺鏡監視下操作,而且切口很小只有8mm。局部麻醉使得伴有老年性疾病的很多原本不能手術的患者也能接受手術;而且,手術中碰到神經時病人會有反應,這樣使得手術的風險大大降低;側方穿刺進入椎間孔,減少了對椎管的干擾(即減少了對其他神經的干擾);手術為內窺鏡監視(接近于直視)下操作,使得手術的安全性和手術效果良好;手術切口很小,只有8mm,手術中操作過程對身體的損傷很小,手術后即可下地行走。一般手術后第二天出院。
這么多微創技術,那到底怎么選擇呢?其實這是醫生的事,是個學術問題。首先,無論哪項技術都是有一定的優點的,醫院的醫生熟練掌握的技術就是最好的技術;其次,適應癥的選擇,包容型的突出與脫出型的在選擇上是有明顯差別的,好比打仗一樣,刀、搶、炮都可以殺死敵人,在什么情況下選擇最合適的武器才是對的。
了解頸椎病微創類型,我們知道頸椎病的微創目的,是針對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所導致的癥狀。很多病友不理解,以為什么類型的頸椎病都可以微創,很多頸椎病友,因為頭暈,拍過核磁共振,顯示突出的很多醫院會建議去微創,其實這類型的有效并不是很高,微創是針對椎間盤蛻變導致的相對應的癥狀。首先我們知道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不會導致頭暈。微創的目的是讓椎間盤減壓,減小對神經的壓迫刺激,而神經被壓迫會導致麻木根性痛,一般下頸椎段多,多數產生的癥狀是手麻。所以微創不是什么類型的頸椎病都可以做的,比如你沒有椎間盤突出導致相對應的癥狀,一定是相對應的癥狀,何必去花這么多錢,受這么多苦,還需要承受風險。
所有的微創目的只是椎間盤減壓,做不到神經周圍的減壓和椎間盤突出物的切除,不可能停止“退變”,雖然創傷微小,但卻不能納入椎間盤切除手術的疇。脊髓型頸椎病更是不能選擇微創去做。這時候開放性手術就比微創更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