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 1911-200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畢業于交通大學。
193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博士學位。在兩彈一星的建設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
用盡畢生精力,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錢學森,晚年時卻面臨對生命科學的困惑,其研究領域涉及到中國傳統醫學,對人體的理論有著自己獨到見解。
有如此現代科學素養和成就的錢學森,竟然能潛心深入研究中醫,并發表中允的觀點。
▲錢學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給我們的啟發是:不管你是中醫專業或非中醫專業,只有認認真真地去學習,才能有發言權。下文部分內容摘錄自錢老手稿及書籍,供大家參考。
01.
我們知道中醫包含著科學真理,非常寶貴的科學真理,但人們“以貌取人”,懷疑中醫有沒有真理,或進而認為中醫是封建糟粕。(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088頁,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8,6)
中醫的誕生建立在五千年中華文明基石之上,是以《河圖》、《洛書》為邏輯基礎的一門辨證醫學。
《河圖》、《洛書》是古代先人對天文和自然的直觀描繪,是建立在天文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兩者并不是簡單的單一科學,而是一門系統科學。)
02.
中醫理論托附于陰陽五行干支的思維框架,已經是辯證的了,比經典西醫學強。
但我想中醫理論還是有點簡單化,所以中醫名醫還要靠臨床經驗。(1988年11月21日致劉靜和——《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409頁)
和原始草藥學不同,中醫治病有著嚴謹的邏輯推理以及細致的觀察推斷,并不是簡單的民間經驗主義。
03.
我的體會是,中醫理論就是把幾千年的臨床經驗用陰陽五行干支的框架來整理成唯象學理論。
這個框架一方面有用,因為它把復雜的關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為框架太僵硬了。
你們搞中醫唯象學就是一方面要發揚傳統中醫的優點,一方面補其不足。(1988年11月4日致鄒偉俊——《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402頁)
中醫之所以能夠脫離原始草藥學,根本原因是其擁有系統的科學性,并非單純的經驗學。
04.
老中醫也知道,只陰陽五行也不夠用,他們都根據自己臨床經驗和思維聯想加以補充。
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但這也就是辯證法!(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979頁)
中醫中的陰陽五行包括了能量、空間、時間三種概念,是對人體與天地之間關系的一種闡述。
臨床經驗可以幫助中醫加深其對背后治療邏輯的認知。
05.
中醫理論就是典型法,從病人各種典型概括出陰陽五行的理論。
但就是對人體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醫理論也不能作為死教條,按病人實際情況還應做適當調整。
中國有名的中醫都是根據自己行醫經驗對醫方做些適當變動,這才是名醫,不是庸醫。(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輝——《錢學森書信選(下卷)》1010頁)
中醫有著自身的治療邏輯,以傷寒派為例,僅用81味中藥,113個方劑,憑借脈象和癥狀就可治療各類疾病。
06.
醫學不已有幾千年的經驗了嗎?人的一生是有變化的,生、老、病、死。
但模式基本一樣,在幾千年中重復了億億萬萬次,所以醫學,特別是中醫,是有經驗基礎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壽云等六同志——《錢學森書信選(下卷)》0992頁)
所有的醫學都有經驗基礎,但這些經驗基礎都應建立在完整的邏輯基礎之上。
07.
中醫的理論是系統觀的,這是科學的。(《錢學森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觀》107頁——此為1983年至1987年錢學森在507所學術討論會上的歷次講話匯編)
08.
中醫的特點在于從整體、從系統來看問題。(《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297頁,人民軍醫出版社1988,12)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巨系統,各功能之間相互關聯,以一套完整的生命程序運行。
09.
中醫理論中的陰陽說和五行說,中醫理論的臟腑論和經絡學說,中醫理論的六淫、七情,中醫講究辨證論治,
這些都強調了人體的整體觀以及人和環境、人和工作的整體觀。應該說,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的。
中醫理論的缺點是它和現代技術掛不上鉤,語言、概念是兩套。(《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7頁)
中醫治病以辨證論治,根據個人不同脈象情況,進行開方或針灸治療,治療期間,患者脈象發生變化,用藥也隨之改變。
10.
信中所述中醫“證”的觀點我同意,“證”是高層次整體性的。
但系統論也不是元氣論,只強調整體,不考慮微觀原子論、還原論,系統論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1988年8月26日致黃建平——《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389頁)
中醫將人體看做一個系統,以軟件為主;西醫將人體拆分為各個不同器官,以硬件為主。
11.
經絡是我們中醫理論中基礎性的東西,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錢學森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觀》149頁)
12.
十二經絡不能代表兩個系統,是一個功能系統。(《錢學森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觀》241頁)
13.
系統的理論是現代科學理論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中醫理論又恰恰與系統科學完全融合在一起,所以還有個旁征,人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已經指出中醫的這個方向是對的。
不僅因為有中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的幾千年和這么多人民的實踐證明,
而且另一方面,中醫的看法又跟現代科學中最先進、最尖端的系統科學的看法是一致的。
也就是我們在這個所里講的人體科學的看法。
我講過,越來越證明我們這個觀點錯不了,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錢學森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觀》301頁)
中醫的治療理念在背后擁有著完整的邏輯,一脈一證得一方,“脈”與“癥”正是中醫治病的依據所在,也是西醫所追求“精準醫療”的體現。
14.
從人體科學的觀點,中醫有許多比西方醫學高明的地方,但將來的醫學一定是集中醫、西醫各民族醫學于一爐的新醫學。(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553頁)
醫學的發展并不是所謂的遞進興亡關系——新的出現舊的消亡,而是一種長期并存的關系。
15.
醫學的前途是中醫現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徑。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277頁)
中醫無“器”,是現代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
16.
我認為傳統醫學是個珍寶,因為它是幾千年實踐經驗的總結,分量很重。
更重要的是:中醫理論包含了許多系統論的思想,而這是西醫的嚴重缺點。
所以中醫現代化是醫學發展的正道,而且最終會引起科學技術體系的改造——科學革命。(1985年9月23日祝世訥——《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191頁)
本文來源《錢學森書信選》《錢學森人體科學與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縱橫觀》《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