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請諸位賞析一首唐詩: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唐·盧綸《長安春望》
詩中的長安城就是詩人盧綸身處的大唐王朝之帝都,是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歷經數千年的風云變幻,看盡十數朝的興衰榮辱。
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
當代中國有句俗話說得好:“看四十年的中國,要去深圳;看一百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三千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必須要去西安。”
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城市。
自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的西周王朝建國開始,到至公元十世紀初大唐王朝滅亡為止,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并且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在多數朝代,西安在行政區劃上屬于郡、府級建制。
西周王朝稱為“灃京、鎬京”(周);
秦王朝稱為“咸陽”(秦朝咸陽包含今天西安一部份);
西漢王朝稱為“長安”;
王莽新朝稱為“常安”(新);
魏晉南北朝稱為“常安”(南北朝);
大隋王朝稱為“大興”;
大唐王朝稱為“長安”;
五代后梁王朝稱為“長安”;
五代后唐王朝稱為“長安”;
北宋王朝稱為“長安”(有時稱“永興”);
大元王朝稱為“長安”;
明清時期都稱為“西安”;
周朝基本上稱為“宗周;
秦王朝稱為“內史”;
兩漢王朝稱為“京兆”;
此后一直到大唐王朝都稱為“京兆”;
五代后梁王朝稱為“大安”;
五代后唐王朝稱為“京兆”;
北宋王朝稱為“京兆”;
大元王朝稱為“奉元”;
明朝以后一直稱為“西安”。
公元前1046年,來自今天關中西部的周部落在君主武王姬發的率領下,東征討伐殷商,在牧野之戰中大敗末代商王帝辛,即紂王的大軍,滅亡了殷商,建立了周朝,定都關中腹地的鎬京,就是后世的長安,今天的西安。
直到公元771年,周平王姬宜臼繼位后,為躲避犬戎的襲擾,遷都洛邑,鎬京才第一次結束了作為國都的使命。
從西周開始,至唐朝滅亡,長安長期作為歷代王朝的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持續達兩千年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剪滅山東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君主專制國家——秦朝。
秦朝定都咸陽,雖然今天的咸陽并不在西安是管轄范圍內,但是,秦朝時期的阿旁宮大部分都位于西安城區范圍內,而且兵馬俑和秦始皇陵都在西安城區范圍內,因此,可以認為,西安也曾經是秦朝國都咸陽的一部分。
公元前202年,在反秦起義中起家的劉邦擊敗與之爭雄天下的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定都長安,歷史上把劉邦建立的漢王朝稱“西漢”。
西漢王朝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個盛世,為日后中華版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后世中華的思想文化及民族心理、社會生活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西漢王朝以后,自上古時代逐漸形成的中原主體民族“華夏族”才開始稱作漢族,一直延續到今天。
新朝是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西漢政權建立的王朝,開始于公元8年,公元23年王莽身死國滅,只存在十五年。
新朝也定都長安,版圖與西漢王朝基本相同,后世史家基本上不承認這個“僭主偽朝”,只是在史書上稱“新莽”時期。
東漢王朝是在公元25年,由西漢皇室后裔劉秀建立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在法理上是西漢王朝的繼承者,與西漢王朝同祖同源,因此,歷史上將東漢與西漢合稱“大漢”或“兩漢”。
東漢王朝的首都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洛陽,但在東漢末年的大約公元190年至公元196年間,軍閥董卓及之后的李傕郭汜掌控朝政,挾持末代皇帝漢獻帝遷都長安,因此,東漢王朝也算是曾經建都長安的一個王朝。
西晉王朝建國于公元265年,其首都定在洛陽,但是西晉末年,由于“五胡亂華”,洛陽于公元311年被匈奴漢國皇帝劉聰攻陷,晉懷帝司馬熾被俘,西晉殘余勢力在長安擁立司馬鄴為帝,直到公元317年匈奴漢國軍隊又攻破長安,俘獲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因此,西晉王朝也算是曾經定都長安的一個王朝。
前趙是西晉滅亡后的“五胡十六國”之一,由匈奴漢國皇帝劉淵的侄子劉曜建立。
公元319年四月,劉曜征戰結束返回長安,匈奴漢國舊都平陽經數年戰亂城室殘破、陵廟無存,現實際上又被叛將石勒控制,于是劉曜決定定都長安并稱帝,改國號為趙,至公元329年被石勒所滅。
前秦是“五胡十六國”之一,公元350年氐族人苻洪占據關中,稱三秦王。
公元352年苻健稱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與東晉斷絕關系。
之后苻生繼立,他淫殺無度,苻堅殺而代之。
苻堅崇尚儒學,獎勵文教。由王猛輔政,得以集權中央,經濟提升,國勢大盛,史稱“關隴清晏,百姓豐樂”。
前秦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政權,曾經在苻堅率領下,統一整個中國北方,差一步就能消滅東晉,一統天下。
但在公元383年討伐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大敗,最終于公元394年滅亡。
后秦是“五胡十六國”之一,由羌人貴族姚萇建立,存在時期較短。
前秦淝水兵敗后,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自稱“萬年秦王”,都北地(今陜西耀縣東南),次年擒殺苻堅。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國號秦,史稱后秦。
后秦統治地區包括今陜西、甘肅東部和河南部分地區,比較前秦領土大大縮水。
東晉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大軍攻破潼關,圍攻長安,后秦末代皇帝姚泓舉國投降,后秦覆滅。
西魏是鮮卑拓跋氏所建的北朝第一個政權北魏王朝分裂后的兩個國家之一。
公元535年,權臣宇文泰毒死北魏魏孝武帝元修后,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統,定都長安,西魏王朝開始。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承繼。
公元557年,宇文護迫使魏恭帝禪讓于宇文泰子宇文覺,西魏覆滅。
北周是由西魏權臣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西魏權臣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末代皇帝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史稱北周。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外戚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隋朝是北周的繼承者,是由關隴軍事貴族的代表之一楊堅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是魏晉南北朝三百六十年亂世的終結者,又是隋唐大一統時代的開創者,建國于公元581年,定都長安,公元589年滅南陳王朝,統一全國,公元618年,末帝楊侑被迫禪位于唐高祖李淵,隋朝滅亡。
唐朝是由關隴軍事貴族的代表之一李淵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于公元618年,首都仍然定為長安。
唐朝是隋朝的繼承者,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朝之后的又一個盛世,其文化之昌盛、軍事力量之強大,可謂空前絕后。
大唐王朝從唐高祖李淵建國開始,歷經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幾位帝王的勵精圖治,最終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達到鼎盛。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國家,對中華民族的影響非常深遠,今天很多外國人都稱中國人為唐人,就是對強大唐朝的最好證明。
伴隨著大唐王朝的繁榮強盛,長安城也達到了兩千年建都史上的頂峰。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后,長安及整個關中地區迅速衰落,環境惡化,土地退化,一片凋敝,而且唐朝滅亡后,經濟文化中心逐漸向東南轉移,從此長安再也沒有條件與機遇成為后世王朝的國都。
驪山高不極,上有百尺臺。
妖姬博一笑,舉火諸候來。
但謂當時戲,詎爾成禍胎。
無何構戎難,輦遒蒙塵埃。
火即再三舉,四國兵互猜。
宗周遂撲滅,黍離良不哀。
千古存炯戒,茲臺猶崔嵬。
(出自明萬歷年間《臨潼縣志·詩王時濟·望驪山烽火臺》)
又據司馬遷《史記》記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烽火臺是歷代王朝發信號調兵遣將的軍事設施,驪山在今天的西安市臨潼區內,西周時期是國都鎬京外圍重要的軍事堡壘。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姬宮涅繼位后,縱情于聲色犬馬之中,幽王三年,褒國國君為取悅幽王,進獻美女褒姒。
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終日在皇宮尋歡作樂。
褒姒入宮卻整日雙眉顰蹙,幽王以為褒姒思鄉懷舊,遂令樂工彈琴為其解悶,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諭百官,“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黃金萬兩。”寵臣虢石父說他有妙計可使妃子一笑。
幽王大喜,催其快講:“王妃常憂,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無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為太子,點燃烽火,叫王妃看千軍萬馬的壯觀場面,褒姒肯定笑顏常開。”
幽王聽后即令詔書廢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皇后,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即駕幸驪山。
公元前771年(幽王13年),犬戎、申侯乘幽王游幸驪山,分兩路出兵,直撲驪山行宮。
當幽王正與褒姒開懷暢飲時,忽見敵兵云集,頓時嚇得魂飛天外,急令點燃烽火召兵,只見狼煙四起,卻不見諸候一兵一卒,幽王望眼欲穿,無奈之時,與褒姒上車隨鄭伯等人出后宮而去。
申侯恐幽王逃走,急令兵將放箭,幽王和伯服死于亂箭之中,褒姒被犬戎兵將俘虜,獻給戎王。
而中國歷史從此進入長達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則典故“指鹿為馬”。
從此,趙高在秦朝廷上權傾天下,任意妄為,二世皇帝胡亥成為真正的傀儡,而大秦王朝亡國之日不遠了。
秦末暴政,義軍峰起,天下大亂。
項羽、劉邦雙雄爭霸。
項羽過于自信,先揮軍直搗秦軍主力,往戰秦最強大將章邯,然后計劃進攻咸陽。
劉邦暗把兵馬西轉,直趨咸陽,秦皇子嬰出降。
項羽破秦軍主力后,聞劉邦使詐,乘他不備,搶先入京。
劉邦急謀對策,他的第一謀士張良獻計,但項羽的首席謀士范增悉破其計。于是除項羽、劉邦兩大梟雄爭霸外,當世兩大謀士張良與范增對決與內。
項羽預備擺設鴻門宴,計劃必要時在宴上擊殺劉邦。鴻門宴中,項羽、劉邦雙雄對決,這場盛宴的最終結果奠定了大漢王朝見過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場宴會。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了宴會的戲劇性結局: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午。
本為圣朝除弊政,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這首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唐代大詩人、文學家韓愈,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被貶潮州,路經長安以南藍關時所作。
此詩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圍繞這道著名詩篇,有一段關于韓愈、韓湘子的美麗傳說:
韓愈侄孫韓湘子,自幼父母雙亡,由韓愈教養成人,在朝作個小官。
幾年之后,韓湘子看破紅塵,厭惡仕途,棄官學道,在藍關深處幽靜的“碧天洞”內燒茅煉丹,修真養性,最后終于在成仙嶺上羽化升天,成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最有名的“八仙”之一。
在韓湘子當年拋卻紅塵,進山修道時,韓愈十分生氣,他于百忙中找到湘子,訓斥他放蕩不羈,責令他讀圣賢書,作一個忠臣孝子。韓湘子聽了不以為然,淡淡一笑,向韓愈念了一首詩:
舉世都為名利醉,伊于卻向道中醒。
他時定是飛升去,沖破秋空一點青。
韓愈聽完湘子的詩,心中很不是滋味,可也不好發作,卻問湘子說:“你既然會作詩,詩可言志,你且作詩回答我,你到底是想干什么?湘子毫不思索地脫口頌道:
青山去水窟,此地是吾家。
后夜流瓊液,凌晨咀降霞。
琴彈碧玉調,爐煉石朱砂。
空鼎存金虎,元田養白鴉。
一瓢藏世界,三尺斬妖邪。
邂逅逡巡灑,能開頃刻花。
有人能學我,好去看仙葩。
韓愈聽了,反問湘子:你能開頃刻花嗎?
韓湘子不慌不忙地拿出一個花盆,盛了不滿一盆土,然后蓋好,頃刻揭開蓋子,只見盆中果然青枝綠葉,開出了兩朵又大又鮮艷的牡丹,花兩邊系著一幅金色對聯,上聯是“云橫秦嶺家何在”,下聯是“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看后驚呆了,深感韓湘子已無法挽回,便無可奈何地回到長安住所。
直到韓愈因為上書唐憲宗反對迎佛骨事,惹怒了迷信佛教的憲宗皇帝,被貶潮州刺史,路經藍關遇到了大雪,這時他凍餓交加,馬不前行,才想起了當年韓湘子頃刻花上的對聯,便感慨萬分,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把“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兩句融入了他的《七律》。
韓愈正想如何把這首詩送給湘子時,不料卻見遠處來了一個騎驢的人,這人正是韓湘子。
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說:去,君之仁,死,臣之義。
表示他就是死在潮州任上,又要感謝皇上的不殺之恩,并希望韓湘子將自己的尸骨搬回來埋入祖墳就于愿足矣。
韓湘子知他不可回頭,便泄露天機,告訴韓愈不必悲傷,皇帝很快會詔他回京的。
不久憲宗駕崩,穆宗登苦,詔韓愈回京,遷拜京兆尹,再為吏部侍郎,直至病逝于任上。
傳說,今天西安馳名天下的著名小吃羊肉泡饃,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之際,由關中地區的“牛羊羹”基礎上演化而來的。
西周時曾將“牛羊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此后歷代大致如此。
關于羊肉泡饃還有一段經典傳說。
五代末年,宋太祖趙匡胤未發跡時,窮困潦倒,曾經流落長安,身無分文,饑餓難忍。趙匡胤在身上摸來摸去,摸到兩塊干饃,因太干了咬不動,無法吃。
正好路邊有一牛肉鋪正在煮牛肉,趙匡胤便前去想求得一碗牛肉湯,好把干饃泡軟再吃。
那店主見趙匡胤可憐巴巴的,便讓他把饃掰碎,澆了一碗正在翻滾的牛肉湯泡了泡。
趙匡胤接過泡好的饃,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頓覺身上發熱,饑寒全無,而且香味久存。 十年后,趙匡胤終于當了皇帝,皇宮內山珍海味應有盡有,但他總覺得不香。
有一次趙匡胤微服私訪行至長安,路經當年的那個牛肉鋪,他想起十年前牛肉湯泡饃之事,不覺食欲大開,便讓隨從停車,命店主做一碗牛肉湯泡饃。
店主認出這是當今皇帝,一下忙了手腳,叫妻子馬上烙幾個餅,因為事起倉促,還不是發面。
店主怕皇帝吃出生味來,便把饃掰得碎碎的,澆上湯又煮了煮,放上幾大片羊肉,精心加上調料。
趙匡胤吃后大加贊揚,當下命隨從取銀百兩送給店主。
這事很快在長安傳開了,有好奇的人也想嘗嘗,求店主也給自己做一碗,一吃味道確不錯,由此來店吃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店主全家都去掰饃也供不應求了,只好把饃分給來客自己掰。 由于泡饃館生意興隆,牛肉有時供不上,便用羊肉代替,味道不減,所以以后便成了牛羊肉泡饃了。
久而久之,便成了長安一種名貴小吃,從此流傳千年不衰。
北宋大文文豪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名。
西安鐘樓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朝初年,因為西安是大明王朝的西北軍政重鎮,所以無論從建筑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面來說,鐘樓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首。
西安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
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
朱元璋聽后心里感覺不踏實,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只要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
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并調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成后,朱元璋又封他的二兒子朱樉為秦王,鎮守西安,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
王府城垣至今依然佇立,歷經六百年滄桑的剖面層次分明。
西安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
有大臣主張依照漢唐舊例,遷都西安。
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
太子朱標從陜西實地勘察回到南京后,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親,并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也提議遷都西安。
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太子朱標回京不久便英年早逝,朱元璋心力憔悴,遷都之事從此不了了之。
西安最后一次錯失了重新成為國都的機會,但西安古城墻大體是按照漢唐舊制國都的規制建成的,也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唐·王維《終南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