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國家資產負債表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是建立政府財務赤字和債務可持續性預測模型】
□中國經濟報告記者 吳思
自2011年以來,多家國外研究機構和投資銀行借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浮出水面之機唱衰中國經濟,一些國際評級機構據此調低了中國主權級別。 |
2012年,由時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牽頭的三個國內研究團隊分別完成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尤其是政府資產負債表的編制,以評估中國主權債務風險及各級政府和各類經濟主體的債務情況。
所謂國家資產負債表,是將政府、居民、非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等所有經濟部門在某一個時點上的所有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加總,得到反映總體存量的報表。它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在特定時點上的資產和負債的總量、分布、結構和國民財富及總體經濟實力的狀況和水平。
因此,國家資產負債表被視為研究和解釋國家債務風險和經濟危機的主要工具。比如,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認為,經濟衰退是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后,市場價格的崩潰,致使過度擴張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失衡,為了修復資產負債表,企業將所有現金流都用于償還債務,全社會信用緊縮局面就此形成。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從目前進展來看,盡管在資產界定、計價方法、產權等問題上還存在分歧,但大部分省級政府已經完成了試編,正在總結完善編制原則和方法,并開始研究如何使用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現狀
李揚、馬駿和曹遠征三個團隊所編制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有差異,馬駿和曹遠征分別采用估值法和推測法編表,李揚則更加關注杠桿率。其中,李揚團隊最新發布了《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15》,將主要數據盡可能更新到2014年底。
據李揚在該報告研討會上發布的數據,從總量上看,2007-2013年,國家總資產從284.7萬億元增加到691.3萬億元,增長406.6萬億元;國家總負債從118.9萬億元增加到339.1萬億元,增長220.2萬億元。
對于梳理政府有多少“家底”、能夠承受多大程度的債務壓力,凈資產即總資產減總負債應該是最重要的信息。從資產凈值角度看,2013年中國凈資產總計352.2萬億元。李揚表示,坐擁352.2萬億元的凈資產,說明中國的家底很厚實。
而國家資產負債率,即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國家資產的形成,對債務融資的依賴有所上升,債務風險相應提高。
在反映國家主權債務風險的主權資產負債表方面,李揚團隊按寬口徑計算,截至2014年底,中國主權資產總計227.3萬億元,主權負債總計124.1萬億元,資產凈值為103.2萬億元。而考慮到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變現能力有限,以及國土資源型資產使用權無法全部轉讓,計算得出的窄口徑中國主權資產為152.5萬億元,相應的主權資產凈值為28.4萬億元。李揚認為,從發展趨向來看,中國各年主權凈資產均為正值且呈上升趨勢,在未來一個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可能性極低,但如果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以及一些或有負債轉為負債,主權凈資產的增長動態有可能出現逆轉。
中國目前28.4萬億元的窄口徑主權資產凈值能應對多少次危機?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助理張曉晶告訴記者,大蕭條時期美國GDP下降了約三分之一,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印尼、泰國、阿根廷GDP下降了15%-20%。中國以60多萬億的GDP計,如果下跌15%-20%,主權凈資產能應付兩次危機;如果GDP下跌30%,則能應對一次危機。
杠桿率方面,2014年末,中國經濟整體(含金融機構)的債務總額為150.03萬億元,其占GDP的比重,從2008 年的170%上升到235.7%。其中,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由98%提升到149.1%,隱含的風險較大。
李揚說,中國杠桿率迅速上升都是確定無疑的事實,尤其是政府部門加杠桿趨勢明顯,在較長時間內可能都不會出現去杠桿的現象,對此必須要有充分準備。
長期風險隱憂
資產負債表可以顯示很多短期內看不見的風險。馬駿曾在一場內部研討會上對記者表示,“在編制資產負債表時,我們深切感受到一些短期政策看不到甚至故意忽視了長期問題,將導致中長期債務負擔。”
一個例子是2008-2009年的大規模刺激,當時并沒有過多顯示在財政上,財政赤字1萬億左右,占GDP的3%,在全世界范圍比較起來是比較穩健的。但據馬駿計算貨幣超發額,顯示金融刺激在那兩年達到10萬億。“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當時的刺激大量都是隱性的,財政預算上看不見,最后成本體現在負債上,未來將要償還但很可能沒有償還能力”。事實上,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后遺癥。馬駿表示,最近不斷清查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這些債務中估計有一半多是2009年以后形成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養老金債務。馬駿和曹遠征都做了估算,前者認為今后幾十年養老金缺口相當于70%多的GDP,后者估算得出有18萬億的缺口。馬駿告訴記者,不管是哪種方法,這個數字都非常之大,養老金是政府今后要承擔的一種債務,這樣的壓力需要算賬才能讓人理解,把未來成本顯性化,否則根本沒人認識到這是個問題。
李揚進一步指出,從國家資產負債表分析,負債方最大的潛在風險是人口老齡化和地方政府債務。此外,資產方最大的風險則是經營性國有資產杠桿率過高,國有企業通過提高杠桿率進行擴張,在經濟下行期,資產變現能力差,可能存在較大的估值風險。
在馬駿看來,杠桿率高的根本原因是軟預算約束。借了錢基本預期不需要償還,債務成本也很低,以致于對借款的需求幾乎無窮大,這是國有企業非常典型的預算軟約束問題。
為了去杠桿,“杠桿轉移”也是近來經常被提到的一個說法。李揚說,“考慮到中國各級政府和國有金融機構事實上屬于統一產權主體,我們并不反對這種轉移。但不贊成將企業部門的杠桿向居民部門轉移的做法,如前段時間居民部門加杠桿投資股市,近期股市劇烈波動,對此種思路給出了負面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