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到教師專業成長。教育的規律是亙古不變的,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只要有教育,就要研究教師的專業成長。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仔細研究會發現,他們有共同的成長路徑。
名師成長的第一條途徑:在上課中成長。
大多數名師都是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把每節課當成公開課來對待,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正因為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努力,量變引起質變,他們的課堂得到學生的喜愛,得到同行的贊譽。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一旦賽課這樣的機遇來臨,那些有準備的人就會脫穎而出,讓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贏得鮮花掌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一夜之間,他們成為耀眼的明星,成為眾人皆知的名師。
名師成長的第二條途徑:在寫作中成長。
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寫作是傳播教育教學思想的有效途徑。有一部分教師,課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們勤于思考,善于寫作,在教育媒體上不時看到他們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這些教師也成了知曉度很高的名師。寫作是記錄自己的生活,寫作是描繪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寫作是表達,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煉,更是成長。
以上兩條名師成長的路徑已被事實所證明。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上課出彩的天賦,也沒有妙筆生花的才能,那他們能否也走上成長、成功的道路呢?
名師成長的第三條途徑:教師建構自己的課程。
教師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師課程,是指教師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有效整合。狹義的教師課程,是指為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由教師獨立開發的,具有個人獨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課程。國家課程是專家組來編寫的教材,校本課程往往是學校團隊來編寫的教材,而教師課程是教師個人編的,所以它就更帶有教師獨特的文化色彩。
教師課程為什么有利于教師的成長?不是所有教師都能上好公開課,這是不爭的事實。比賽課、公開課畢竟機遇有限,能參加的人數有限,再加上每個人的潛質不同,有的教師是表演型的,適合登臺亮相,越到公開課越興奮,越到公開課表現得越出彩。
還有的人呢?他更喜歡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田里面勞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這個班級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員的潛質,有人甘做幕后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寫作的天賦,有人擅長寫作,妙筆生花、文采飛揚;但有的人呢?擅長教學,課上得很好,但寫起文章來卻有些困難。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公開課中走出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寫作中走出來。
我認為,教師課程為不擅長上公開課和寫作的廣大老師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扇大門讓他們通向成長,通向成功。教師課程為什么是教師成長的第三條途徑?
要建構自己的課程,教師必須要大量閱讀,占有大量的資料,在讀書中成長。
要建構自己的課程,必須梳理思路,形成課程體系,在思考中成長。
要建構自己的課程,必須抓住一點,深入開掘,掘成一口深井,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長。例如特級教師楊樹亞,他上過“題畫詩課程”。他首先開發的是鄭板橋的題畫詩。除了鄭板橋題畫詩之外,楊老師還將研究齊白石、林散之等名家的題畫詩,逐漸形成系列課程。
那么,教師課程開發的途徑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而開發。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么?我個人認為語文的核心素養有兩個方面:一為語言能力,二為人文情懷。二者不是靠我們對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分析出來的。
我們原來的語文教學就是一篇篇文章的分析,這對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不大。語文素養是靠大量閱讀、背誦歷代經典詩文而逐步涵養形成的。中國漢語教學特別強調一個“涵養”,它是熏陶,它是積累。
其次,為解決教學的難點而開發。語文學科的難點是什么?大家顯然知道是作文教學。為什么學生不愿寫作文呢?我認為無非是這么幾個原因:學生沒有寫作動力,為寫而寫;學生寫好作文沒有閱讀對象;學生寫了作文之后沒有地方發表,沒有成就感。
第三,基于兒童興趣而開發。教師課程開發,服務對象是兒童,理應以兒童為本位,以兒童為中心。兒童本位、兒童中心有極大的合理性。其中,兒童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喜歡什么,我們要關注。
第四,聚焦經典或熱點而開發。經典是歷經百世而長盛不衰的文化精品;經典是民族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經典是民族認同,民族凝聚的文化紐帶。所以,中華民族歷五千年而不衰,經五千年而不散,五千年文化不斷,它的一個主要功績是經典的凝聚與傳承。
熱點,是一個階段大家都十分關注的文化事件。早幾年《哈利?波特》風行全球,我們學校吳靜老師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文化現象,開發了自己的“哈利?波特課程”。
最后,我要說的是,讓教師在自己開發的跑道上奔跑。課程即跑道。我們要讓學生在課程的跑道上成長。
我們更要讓教師在自己開發的跑道上成長! 課程即跑道,課程即成長!
來源 | 《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