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關注父母規官方訂閱號!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上方的“父母規官方訂閱號”關注我們
劉翔退役了,這個參加了38次比賽,得了36次冠軍的“超人”,被人記住的,卻是他的兩次退賽。因為傷痛,他被貼上了“劉跑跑”的標簽。
翔飛人退役了。與其說退役,不如說是解脫了,從08年奧運會的退賽風波開始,他就一直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只因為他曾是冠軍,我們無法原諒他的受傷、老去、退賽,我們叫他“劉跑跑”。
可是,我們本身就是不完美的,為何要苛責他成為一名超人?
聯想到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是如此,我們太習慣給孩子評價了。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鐵不成鋼地說自己孩子是“惡魔”,什么笨蛋、認生、小氣、內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極評價脫口而出,甚至當著孩子的面說。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后天環境的復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夸孩子、損孩子,是當前兒童教育中,典型的“貼標簽”行為。而且父母經常貼的是“負面標簽”,這是家長非常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不可否認,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會有調皮、搗蛋,或有其他許多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作父母的,總是把眼光盯住這些地方,長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實,真正出問題的,是父母自己的內心世界出現了認知偏差。
當我們給孩子貼標簽時,他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可以稱為“標簽效應”或“暗示效應”。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同時,這反過來強化了“貼標簽”的人,使其更“堅定”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著名的“傷痕實驗”: 實驗者通過化妝,在志愿者臉上畫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先讓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補妝,悄悄把傷痕擦掉了。然后帶著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醫院的候診室,觀察人們對他的面部傷痕反應。當志愿者返回后,驚奇的現象出現了:返回的志愿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他們感覺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并無二致,什么也沒有不同!
這就是標簽的威力。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給他貼上“自私”的標簽,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你給他貼上“膽小”的標簽,他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我想,你一定會發現,當你為孩子貼上這些不良標簽的時候,你的孩子就會”如你所愿”變成你嘴里說的那個孩子!
標簽,曾經傷害了一名世界冠軍,現在,警惕它正在毀掉你最親近的孩子!
本文來源網絡
《父母規》講師班詳情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