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郭順紅,主持人:朱欣。
各位前輩,各位老師,各位學友,大家好!感謝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這個平臺,感謝朱欣老師的邀請,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周易卦序的思想——話說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今天主要就五個議題來講,1、對易經的基本認識,2、從哪里入手研究卦序,3、揭秘通行本周易卦序排序規律,4、卦序蘊含的核心思想,5、卦序中蘊含的人文社會秩序內涵。
中華文明輝煌燦爛,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生生不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不曾文化斷裂的文明。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巴比倫(今伊拉克)、古埃及(今埃及)、古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
這個四個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在公元前16世紀的時候就已經徹底從世界上消失了;而古埃及在被羅馬人與希臘人征服之后,建金字塔的埃及人與文化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古印度在公元540年被滅亡,之后再次統一則是突厥化的蒙古人統一的印度,近代印度又被英國殖民,英語又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唯有中華文化綿延流長,我們今天能讀懂數千年前的甲骨文,能看到三千年前的《易經》,能讀到《尚書》、《詩經》這些古籍。大家知道為什么中國文明能經久不衰嗎?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有易經文化,她崇尚太極思維,崇尚生生不息,崇尚和合,不走極端,奉行“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
中國文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以神創學說立論的文化文明。這些都源于伏羲畫卦以及后世對易文化研究與傳承。因為易經中講天人合一,講陰陽和諧,而在其它信奉神創世界的文化中,神與人是兩相隔離的,是物我分離的,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兩元兩分哲學觀。天人合一帶來的是多文明、多文化的互容、互存,不同文化的良性成長,不會發生有我沒他、非此即彼的宗教戰爭。
易經來源于易卦,傳說伏羲畫卦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從此有了禮儀秩序,也產生了文字,建立了天地人倫秩序。
一、 對易經的基本認識
在講卦序之前簡單闡述一下對易經的基本認識。
易經誕生于遠古時期,是中國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關于易的傳說,有伏羲畫卦,河出圖,洛出書等。
傳說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通常認為三易卦序不同,據記載《連山》以“艮”卦為起始,《歸藏》以“坤”卦為起始,而《周易》以“乾、坤”二卦為起始,連山、歸藏均已亡佚,只有周易傳世。有人認為連山、歸藏只是傳說,近年來王家臺秦簡的出土,證明歸藏是存在的。
“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所謂三古,是易經發展史上的三個重要階段;三圣就是三個歷史階段中對易經的產生與發展起到關鍵作用,或集大成的人物。這三圣是伏羲氏(伏羲畫卦,創立易道,開創文明)、周文王(文王演周易,將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次序【卦序】排列,形成了周王朝的官方思想體系,周公將每一卦系上卦辭,并將重要占測案例記錄下來,經過完善形成了《易經》文本)、孔子(春秋時期,皇權衰落,原本作為皇家意識形態的易,散落民間,孔子收集整理而成為《易傳》,易學集大成)。
我認為周易卦序是文王推演,《周易》代表的是周代的皇家意識形態。
易學界幾種存在的現象:
1、兩派六宗
歷來易學分為義理派、象數派,兩派往往互不認賬,常常相互攻駁。我的看法是象數與義理是統一的整體,象數之中含有義理,義理之中也必包含象數。拋棄象數,而從易中尋求義理,則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易學就剩下了考據、歷史;反之,如果丟棄義理而單單研究象數,則易學就只成為了推演數字游戲的數學、故弄玄虛的玄學。有人認為現在易學象數派失傳了,我認為沒有失傳,說失傳的人應該是沒有得到易學象數的真傳。
2、史學派與哲理(義理)派
史學派(包括考據)研究的是易經創作的原意及其當時的背景資料,主張這一派的學者也不少。而哲理派研究的是易經中包含的普遍道理,能夠為我們今天所用,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思想方法(方法論與世界觀與實踐方法)。這兩派也是互不認賬的,都認為對方講的沒有道理。
我自認為自己屬于哲理派的(但不否定史學派與易學考據、考證以及易學思想史的研究),我一直堅持易學這棵古樹發新芽,展新枝,結新果。在全球化的新社會、新時代提供中國方案,提供中國智慧。
前面說了對周易的基本認識,下面談一談周易卦序。
為什么要研究卦序呢?六十四卦次序單單就是一個目錄嗎?有人說通行本周易卦序沒有規律,認為研究卦序不重要,是這樣嗎?
不是的,卦序很重要。
首先卦序就是古人對六十四卦總的綱領性的象數闡釋,單獨的某一卦揭示的是該卦的思想內含,但整個卦序的編排則是表達的是一種宇宙觀、世界觀框架體系,通過揭示這個編排規則我們能夠領會古人的高深智慧,進而理解其思想內涵,再深入則以新的視角揭示易經深奧的內含以及在現代社會呈現的價值意義。
卦序的序,有秩序的含義,可以象征社會秩序,也可以象征政治秩序以及經濟秩序等。儒家不是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易序中有歷史哲學,有政治哲學,還有辯證哲學的方法論。
我認為易學史上對卦序理解有兩個人很厲害,一個是周文王,一個是陳摶。
周文王演繹出了周易卦序,陳摶推演出了伏羲先天卦序,這兩個卦序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影響很大。文王演卦定序建立了一種天人秩序使得《周易》文本源遠流長,國家治理非常成功,文王、周公依照易序之天道倫理建立了親親相尊的周代禮樂文明,奠定了周王朝連綿800年基業(孔子學說的核心就是講克己復禮,復禮是要試圖恢復周代的禮樂秩序,可見周文化在孔子心中是何等地位?盡管孔子有其心,但生不逢時,只能慨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陳摶推演先天卦序發明了先天太極圖,為宋明理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并由此帶來了易學圖書學派的繁榮(圖書派易學也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易學圖書學派繁榮的基礎上宋代文化遠播世界,宋明理學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哲學思想,包括萊布尼茲、黑格爾等思想家深受理學影響。由此可知,卦序研究帶來的是思想體系的飛躍。
中國文化史上有“河出圖,洛出書”的傳說,“河出圖”的含義是什么?“洛出書”又是什么含義?有人說“河出圖,洛出書”是一種吉兆象示,有人說是一種特殊“物件”。實際上,好的思想才是最有價值的利器,“河出圖”就是發現、找到認識事物的方法論(太極圖、太極思維就是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法論),“洛出書”就是找到了治國、安邦、富民的大法(卦序中蘊含著政治哲學和社會管理內涵,經演化就可形成治國安邦富民的根本方略,如周代的建立的禮樂文明)。
中國目前就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所以易學研究空前繁榮,我們現在是否處在一個“河出圖,洛出書”的時代?。
二、 從哪里入手研究卦序?
周易卦序的排列順序是千古之謎,這里所說的周易卦序,是特指通行本《周易》這本書的六十四卦經文順序,歷代都有易學的大學問家研究周易卦序。然而應該說都沒有可信的最終解決方案,如唐孔穎達(提出著名的非覆即變),宋邵雍,朱熹,俞琰、來知德(提出上下經均分說)等,現代沈有鼎、李尚信、孫利等研究周易通行本卦序,民間研究卦序的更多,很多自稱破解了周易卦序之謎。
2019年《周易研究》雜志第二期出版了孫利先生所著的《論<周易>古經卦序構造的數學原理——先天卦序到今本卦序的幻方推演》,孫利先生以八階數字幻方推演周易卦序,《周易研究》編輯部的學者認為這種幻方推演方式解決了周易卦序排列的規律,甚至認為解決了一切卦序的排列問題(包括雜卦序、孟喜卦氣序等)。
我認為孫利先生以八階幻方迭代推演周易卦序是不成立,最多只能是一種數字游戲。因為經過我計算,能夠生成的符合孫利先生推演卦序要求的八階幻方多達一千八百萬多種可能(1.8*107)而多次迭代意味著就會有多個這種一千八百萬種可能性乘積(天文數字!)的可變性,比如5次迭代就會大約有1.8*1036種可能卦序生成。
周易卦序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謎,下面開始講述我的卦序研究解決方案。
易學中有象數之學,象數與數學是分不開的,要解讀周易卦序必須要有正確的數學方法。
自2003年開始我就研究卦序,曾經提出了卦序柱塔結構的錯簡(錯位說),后來又在國學論壇上討論、研究卦序問題,前后討論研究約10年時間,直到2014年一月在互聯網上看到了謝爾賓斯基的分形三角形,恍然有悟,就有了下面的研究成果。
我今天介紹的卦序的研究方法就是使用了現代數學的一個分支,即分形幾何學。分形幾何學應該說與易學的象數學是相通的,該方法非常簡單,一看就明白,所謂大道至簡。
分形理論是由數學家本華·曼德博(法語:Benoit B. Mandelbrot)首先提出的,1975年,他創立了分形幾何學(Fractal Geometry)。分形理論的數學基礎是分形幾何學,由分形幾何衍生出分形信息、分形設計等應用。
謝爾賓斯基分形三角形
上圖是著名的謝爾賓斯基分形三角形,每一部分都是整體的”縮影”,這個圖的分化過程是否和先天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分化過程有相似之處?
這張照片是我在云南大理感通禪寺(2018年8月13日到云南旅游)拍攝的,可以看出新生葉片與老葉片的形狀是相似的只是大小有區別(分形),新生的植株與老植株的形態也是相似的只是個頭不一樣(分形)。下面還有其它分形圖例。
植物的分形圖例
分形現象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生命現象之中,比如植物葉芽的生長,遺傳基因的復制,細胞的分裂,動物的繁殖,連綿的山川、飄浮的云朵、曲折的海岸,樹木的樹冠,天體宇宙的構成,還有全息攝影等都是分形現象。
自相似和迭代生成是分形理論的重要原則,這一點與易經已經有了相通之處,易學中有象數學,象就有歸類比擬、比類取象的意思。由易學原理誕生的全息理論可以說是分形理論的延伸與擴展。易學中有一物一太極,佛家講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也是這一原理的延伸。
《系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一種分形的原理。
伏羲六十四卦(八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八卦)方位圖的演化就是典型的符合分形幾何原理的易圖。
六十四卦橫圖中每一層都是陰、陽的不同層次的“分形”
六十四卦方位圖中每一圈都是陰、陽的不同層次的“分形”
前面講了那么多分形,那么分形怎么用于研究解決周易卦序問題?
為了研究周易卦序的規律,我發明了一種不同于謝爾賓斯基分形三角形的一種新的三角塔分形,見下圖所示。
這個三角塔分形圖由三十六個黑色三角形構成,可用于放置六十四卦的三十六宮(錯綜卦),而每個三角形中有六個黑三角,可以代表六爻,繼續分形。
塔形結構是一種神秘的結構現象,比如埃及金字塔。
1、周易六十四卦的次序
01乾為天;
02坤為地;
03水雷屯;
04山水蒙;
05水天需;
06天水訟;
07地水師;
08水地比;
09風天小畜;
10天澤履;
11地天泰;
12天地否;
13天火同人;
14火天大有;
15地山謙;
16雷地豫;
17澤雷隨;
18山風蠱;
19地澤臨;
20風地觀;
21火雷噬嗑;
22山火賁;
23山地剝;
24地雷復;
25天雷無妄;
26山天大畜;
27山雷頤;
28澤風大過;
29坎為水;
30離為火;
31澤山咸;
32雷風恒;
33天山遁;
34雷天大壯
35火地晉;
36地火明夷;
37風火家人;
38火澤睽;
39水山蹇;
40雷水解;
41山澤損;
42風雷益;
43澤天夬;
44天風姤;
45澤地萃;
46地風升;
47澤水困;
48水風井;
49澤火革;
50火風鼎;
51震為雷;
52艮為山;
53風山漸;
54雷澤歸妹;
55雷火豐;
56火山旅;
57巽為風;
58兌為澤;
59風水渙;
60水澤節;
61風澤中孚;
62雷山小過;
63水火既濟;
64火水未濟。
朱熹有一首《卦序歌》方便記憶和傳誦。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2、《周易·序卦傳》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晉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所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傳》以卦義銜接的方式記錄了六十四卦之間的前后次序,為何這樣排列?易傳中沒有說出這個卦序有怎樣的象數規則與規律,這可難倒了歷代的易學專家。
唐代孔穎達指出通行本卦序符合“兩兩相偶,非反即覆”,明代來知德將反與覆稱作錯與綜,并提出了三十六宮上下經均分說。下面我還沿用這個錯綜的講法,并將卦與卦之間的錯與綜,擴展為卦組之間的錯與錯綜。
3、卦與卦、卦組與卦組之間的四種關系
(1)、相錯卦:兩卦卦形相反(如,乾與坤,坎與離)。
(2)、相綜卦:兩卦上下爻顛倒(如,屯與蒙,需與訟)。
(3)、相錯卦組:兩組卦卦形變反(如,剝復卦組與夬姤卦組)
(4)、相錯綜卦組:兩組卦卦形變反后再上下顛倒(如,屯蒙卦組與革鼎卦組)。
六十四卦兩兩相偶非反即覆構成三十六宮卦組。邵雍詩曰:“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就是指的這個三十六宮。
將三十六宮卦排于三角塔分型結構之中,其中卦對下面的數字是該卦對兒在通行本卦序中的序號,見下圖所示。
4、卦序三十六宮在三角塔圖中的關系
將上面的三十六宮卦組放到三角塔圖中,為了便于觀察,我們將倒著寫的卦都正過來,并放到正著寫的卦后面。
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神奇現象,在三角塔結構中,左右對稱位置的卦對呈對稱結構關系(卦對相錯,或卦對相錯綜),見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三十六卦宮的序號左右完全是對稱的,而形成結構除了有兩處我下面需要特別說明外,左右兩側對應位置的卦組關系完全互補或對稱。
5、通行本卦序在三角塔分形圖中的規律
I、卦序三十六宮遵循三角塔分形排列,比如在下面的三角形中,最下面的兩個角,都是陰爻或陽爻最多的卦。
II、卦序是以錯綜關系為基礎的有序排列,這個錯綜關系有卦對的錯綜,有卦對之間的錯綜,這些關系只是在孔穎達講的“非覆即變”基礎上的延申;還有卦對之間結構的錯綜(對稱互補或交叉互補);
III、共有三層子三角塔,每一層的最底一層的卦對,左右都是相錯關系;
IV、三層子三角塔的頂層卦對,左右也是相錯關系(最上層三角塔就一組卦,自相錯);
V、三角塔的每一層(彩色圓圈對應的)左右兩側對應位置的三角形同時異向旋轉60度、120度、180度(或垂直翻轉180度),不影響卦序走向及結構的對稱性。
VI、特殊主卦均位于特殊位置,比如乾坤、坎離、咸恒損益、震艮巽兌、既濟未濟;四對自相錯綜卦泰否、隨蠱、漸歸妹、既濟未濟均位于垂直中線上;頤大過、中孚小過位于中軸線上的三角形的中層。
VII、三角塔結構能夠很簡單的解釋為何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
因為三角塔共有三組三角形卦組,坎離這兩組相錯卦位于三角塔第三層的頂部,因此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通行本卦序在三角塔分形結構中是十分有規律的,也就是說通行本卦序符合三角塔分形結構。同樣,伏羲先天卦序符合橫向(或圓形)層級分形結構,京房卦序符合八宮分形結構。因此,分形原理是所見所有卦序的共同特征。
四、 通行本卦序蘊含的核心思想
總結周易卦序的排序規則。
1、三角塔是一種穩定的結構,兩三角底為純陽(乾卦)純陰(坤卦),頂端為陰陽交錯卦組(既濟、未濟),和諧思想的體現;
2、陰陽左右交錯出現,平衡思想的體現;
3、符合分形結構,系統全息思想。
《系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兩兩相偶,非綜即錯符合對立統一思想,三角塔結構以純陽、純陰(陰陽分離)為左右兩底而以陰陽交叉平衡的既濟、未濟為頂點,體現和諧致中和思想。黑格爾辯證法中有“正—反—合”三段式是很著名的,它誕生于19世紀,但卦序中就蘊含著正反合的道理,而周易卦序誕生在兩三千年前。
我們的世界充滿了矛盾,然而卻永不停息的正常的發展之中,就是因為因對立而統一,互動而和諧。
易學的核心也就是對立統一、致中合和思想。
五、 通行本卦序中蘊含的人文社會秩序內涵
“序”有秩序、順序、次序之意。“易與天地準”,《易》的核心思想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那么,易序反映到人倫社會就是借易卦順次象征社會秩序、政治秩序,也就是說卦序是借天地自然數理秩序演繹人文秩序。即《周易》卦序的深層內涵就是假借天地陰陽之道表達中國農耕家族禮制社會的秩序特征,因此我們看到的通行本《周易》卦序,乾坤乃天地之象征,故上經以乾坤為首而說天道;咸恒乃夫婦之象征,夫婦是家族(家庭)的基礎,故下經以咸恒為首而述人倫。周易卦序揭示的是農耕文明下的家天下的社會倫理關系特征。也就傳統儒家社會的禮樂秩序。
我前面談到了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不斷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求變創新,盡管這種求變創新往往是被動的。我們通常說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國歷史大約每經歷1000年左右,中國的思想體系就會發生重大變化,政治體制也會隨之有一次較大的變遷,這是我的獨家解讀。
第一次是夏禹時代(大約公元前2000年前后),初級國家管理體系建立(家天下秩序的建立,三代之前與之不同);文化傳承的典范是《洛書九疇》,也是中國最早的政治哲學思想;
第二次是周初(大約公元前1000年前后,易學發展、建立禮樂文明);文化傳承是《周易》、《周禮》等;
第三次是秦漢(大約公元前后,儒、法思想爭奪,最后歸于陽儒陰法,大一統、郡縣制);儒法思想對于中國古代政治體制、行政制度以及人倫道德的建立影響巨大;
第四次是宋明理學的建立(大約公元1000年前后,宋明理學基于隋唐之后佛道學說應運而生(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貢獻卓著);宋明理學重于個人修為,弱于政治架構的創新與改善,終至宋后多次亡國。比如元朝、清朝都是外族統治中國,雖然是外族統治,但文化沒有斷,最終均是文化同化了外族。
第五次也就是當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經歷國破家(儒家)亡的亂象,李鴻章講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這第五次文化變局應該是五千年未有。1911年結束了歷史記載的宗族世襲帝制,開啟了民主國共和理想。世事變遷,百年滄桑,歷史走到了今天,東西文化的碰撞以及我們先輩的孜孜追求,帶給了我們什么?說到底就是取消家族世襲帝制,換來了賢人政治(或精英治理模式),帶來了科學思維,帶來了民主思想。
這次中國的文化變革還在進行中,面臨的壓力也很大,主要是近500年來西方文化崛起,中國文化要變革要崛起必然受到西方社會的壓制,最近美國與西方國家對中國的遏制就體現了這種壓力,當然這種壓力已經處于最后階段了,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說“天不變,道也不變”,這里的“道”是指社會倫理與政治秩序,那么“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變了什么?家天下的帝制沒有了,農耕文明不存在了,中國社會進入了工業文明,進入了信息化社會。
那么,我們重新看一看周易卦序,下經之首的咸恒(咸恒是夫婦的象征,也是家庭、家族的象征)就是家天下的標志。我認為應該放到上經成為一種天道因素(象征天下一家)。
下面簡單展示這一種新卦序的構建。
這個卦序調整也不是亂來的,第一,與《雜卦傳》后八卦的錯雜有一定關聯度(可能《雜卦傳》后八卦錯雜是一種暗示吧,參見“周易卦序調整方案與《雜卦》后八卦關系圖”),第二,卦義要銜接合理,參見我寫的《新<序卦傳>解說》(https://mp.weixin.qq.com/s/JgBxfL4ZBFIURt5-KrP1ag),第三,該卦序三十六宮不僅符合三角塔分型排列,也符合柱塔結構排列,而且符合一定的數學關系,參見“新卦序三十六宮關系圖”與“新卦序三十六宮塔排關系圖”。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