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中醫有什么印象呢?除了中藥,另外一個一定是把脈了!
把脈只有中醫才有(西醫一般只數脈搏),普通老百姓評斷一個中醫生是否厲害,很多時候都會在心里默默念叨:我看看這個醫生把完脈說的癥狀對不對。
脈診當真如此神奇嗎?是的。脈診即切脈,是中醫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脈搏,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察方法。
中醫脈學理論雖然淵深博奧,但是中醫脈診操作卻簡便易行,是中醫診斷學中獨具特色的一種診斷方法,從古至今,一直被中醫界學家所沿用而用于臨床,善于診脈者,往往能深刻把握病情,療效顯著。一起來看看這些簡單有趣的歌訣吧!
中醫師把脈
時間:《內經》認為清晨是診脈的最佳時間,因為清晨尚未飲食及活動,陰陽未動,氣血未亂。切脈的操作時間,每手不少于1min,以3min左右為宜。
體位:患者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與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關節背部墊上脈枕,以便于切脈。
指法:醫生面對患者,一般來說,以左手切按患者的右手,以右手切按患者的左手。
①定位:診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定關。
②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齊,以指尖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觸脈體。
③單按與總按: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分別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重點體會某 一部脈象特征,稱為單按。
④舉按尋:用指輕按在皮膚上稱舉,又稱浮取或輕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間,稱按,又稱沉取或重取;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前后推尋,以尋找脈動最明顯的特征,稱為尋。
診脈時應細心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中指定關脈
寸關尺為三部脈,
三部九候細安排,
弦洪毛石分四季,
大人小孩需分開。
正常脈象四至來,不大不小平和來,
從容有節不快慢,神之根基細推測。
左寸心經與小腸,關部肝膽正相將,尺部膀胱合與腎,右寸肺經與大腸。脾胃正在關部內,尺部命門三焦詳。
心喜大散是本宮,肝弦而軟無疾病,腎部沉實帶滑象,肺脈浮澀短為平。脾胃本緩喜可見,命門沉實是佳境。
把脈
“寸關尺”為手腕橈動脈搏動,以(橈骨莖突)內側橈動脈所在部位,又稱為寸口、氣口或脈口;
“三部九候”即《內經》三部九候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
“弦洪毛石”是指,夏天陽氣隆盛,脈氣來勢盛而去勢衰,故脈稍洪,秋天陽氣欲斂,脈象洪盛已減,輕浮如毛,故脈稍浮,冬天陽氣潛藏,脈氣沉而搏指,此為應時之脈,屬無病,反此則病;
大人小孩脈象不一樣,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年齡漸長則脈象漸和緩,兒童脈象較軟,老人脈多兼弦;
“脈象四至”,人1呼脈再動,1吸脈亦再動,呼吸定1息,1息4至為正常。“無太過,無不及,自有一種雍容和緩之狀者,便是胃氣之脈”,也就是平和之脈;
“神之根”,脈象有根主要表現為沉取應指有力,尺部尤顯,病雖重,尺脈尚滑實有力,提示腎氣猶存,還有生機;
左手“寸關尺”對應:心(小腸)肝(膽)腎(膀胱);
右手“寸關尺”對應:肺(大腸)脾(胃)命(三焦)。
心主火,心脈一般偏大偏散;肝主木,肝脈一般偏弦細;腎主水,腎脈一般偏沉實;肺主金,肺脈一般短浮平;脾主土,脾脈一般緩和;命門脈象以沉實為最佳。這些都是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表現在脈象上略有不同,都是正常的現象。
寸關尺分區
學習了這篇,脈診就算是入門了。
當然還有其他更加復雜的脈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