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陵竟有如此長廊,文化氣息真是嘆為觀止??!

在茶陵洣江書院(茶陵一中)到南宋城墻之間,有一道總長500米的長廊。廊內鑲有大理石碑97塊,石碑面積最大的8平方米,最小的4平方米,雖大小不一,但錯落有致,整齊劃一,遠眺猶如先賢前哲們佇立其上,凝望滾滾洣水東流去。石碑之上刻有茶陵自唐宋元明清以來127位進士的生平及名錄詩文,內容之豐富,形式之樣多,可謂是湖南地區少有。原來這是目前湖南全省唯一以介紹進士生平、佳句為內容的茶陵進士長廊,令人嘆為觀止。



茶陵“自唐至清,中進士者百廿七人,遙居湘各郡縣之首”,其中狀元2名,榜眼2名,大學士4名,俗有“進士縣”之美譽。

“昔日江湖散客,今朝我國名臣。借問誰家之子?茶陵東山陳凝?!?/span>此詩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茶陵進士陳凝所寫,這與毛主席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一詩相媲美。

“臣以為政在于得人,藏富所以強國,除邪斯能善俗,講武乃可以衛民……”清朝進士肖錦忠的《殿試狀元卷》文采飛揚,氣貫長虹。

明朝大學士李東陽不僅官至高位,更是茶陵詩派的領袖人物,和彭維新、張治、劉三吾并稱“茶陵四大學士”。值得一提的是李東陽乃元朝進士李祈之孫,且他們爺孫倆均在明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上題過跋。





主要進士(名錄較多,請耐心看哦)

陳光問(833~?) 嚴塘人。出身貧寒,未仕時曾棲身靈巖石窟,設館教授生徒,研究學問。為省燈油,常借月夜讀。唐天復元年(901)進士,時年69年。因當年考中進士的有5人年愈花甲,故稱之為“五老榜”。授官秘書省正字,專司掌管校訂典籍、刊正文字之職。后因時局動蕩而歸隱故里。

段 輔 北宋咸平元年(998)舉進士。

譚處堯 潞水人。宋咸平元年(998)舉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授武英殿大學士。其夫人是真宗皇后李宸妃之姊,故后人稱之為“譚相國”、“譚國親”。處堯去世后歸葬龍溪村梅母山。李祁《過司空相國處堯墓》詩云:“日暖風和遍野田,巍然喬木出山巔。老農指示司空墓,華表猶書大宋年。世上幾經陵谷變,關西尚有子孫賢。可憐許多長陵士,不及梅山石一拳?!?/span>

譚仁京 字克己,嚴塘樟里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舉進士。歷任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贈左仆射上柱國。后因觸怒皇帝,謫夔州潞瀧都運判。卒后葬小田大平寨。

譚 巽 字維吉,號貞齋,潞水人。北宋景礻右三年(1036)舉進士。官至太常博士。生有五子,其中譚綜、譚綸、譚申三子,于政和五年(1115)同時中進士。

譚 異 潞水人,譚巽之弟。北宋康定元年(1040)舉進士。任大理丞。

譚世勣 字彥成,潞水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舉進士。初授郴州教諭,后任秘書省正字。中詞學兼茂科后,歷任吏部中書舍人、徽猷閣待制、禮部侍郎。世勣為人剛正不阿。當時權奸蔡京把持朝政,欲通過其子蔡攸拉攏他,但他始終不與之為伍,而且以“惜名器、省浮費”等六事上奏皇帝,抨擊權奸,因得罪蔡京等奸臣,被貶任婺州知州。張邦昌僭位時,請他在學士院任職,世勣稱疾拒絕任職,后憂憤而死。在他去世后的建炎初,贈端明殿學士,謚端潔公,后又贈延康殿大學士。宋高宗在《譚世勣謚端潔誥》中稱贊他“松柏有心,歲寒始見,王番王與至寶,豈烈火能遷”。著有《師陶集》、《易傳》傳世。

馬師文 湘東(現高隴)人。北宋大觀三年(1109)舉進士。任邢洲文學。

譚 綜 潞水人,譚巽之子。北宋政和五年(1115)舉進士。任殿中丞,貴州知州。

譚思詠 舲舫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舉進士。任朝請大夫。后遷常寧楠木山。

譚 申 字汝行,又名渙之,潞水人。博學多才,對六經、諸子百家乃至佛學都有很高造詣。北宋政和五年(1115)舉進士,選為王府贊讀,后任瑞州知府。張邦昌僭位,要他充任屯田郎中,他雖處在饑寒交迫的困境中,卻拒不到任。金兵擄捕欽、徽二帝后,他因日夜號哭,以至一目失明。其侄世勣死后,他護柩回到茶陵。南宋紹興四年(1134)再次被朝廷征用,任筠州太守。卒后封右朝儀大夫。人們思念他,立祠曰“古譚”。

譚 綸 潞水人,譚綜之弟。北宋政和五年(1115)特奏進士。任大理寺丞。

陳 孚 北宋政和五年(1115)舉進士。賜上舍出身。

周道存 (1073~1142)字光祖,號霽月?;鹛镘浇?。北宋政和五年(1115)舉進士,任奉政大夫。因徽宗約金滅遼,而納張彀抗疏改忤權,遷任潭州別駕,后授荊州刺史,轉知茶陵州。

劉 銳 北宋重和元年(1118)舉進士。賜上舍出身。

孟叔弼 字廷甫。南宋紹興二年(1132)舉進士。任永州推官。

孟叔獻 字廷臣。南宋紹興二年(1132)舉進士。任吉州判官。

項思默 字德成。南宋紹興五年(1135)舉進士。任將仕郎。

譚 顒 潞水人。南宋紹興八年(1138)舉進士。任攸縣主薄。

譚 丕 字仲微,號松山,潞水人。南宋紹興八年(1138)特奏進士。任辰溪宰。

李時珍 (1137~1228)字天寶,高隴龍集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舉進士。任穎州刺史,后升任南雄司馬。致仕歸鄉,居礱溪中洲下院。

周 書 (1136~1225)字伯一,又字耕道,號日勤,系周道存之孫?;鹛镘浇?。南宋隆興元年(1163)舉進士。歷任雍州司戶參軍、翰林學士。

譚 景 潞水人,譚丕之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舉進士。任賀州文學。

段昌世 字季成。南宋淳熙二年(1175)舉進士。任水衡都尉。

歐 海 字朝宗。南宋時,歐海拜楊萬里為師,萬里看了歐海的文章說:“汝器識遠矣,文者未也!”要他熟讀《孟子》。歐海歸家,廢寢忘食,閉門讀書。一年后,復見萬里,萬里看過他的文章后,高興地說:“子非復吳下阿蒙矣!”淳熙五年(1178)中進士。歷任零陵縣令、司戶參軍等職。著有《勸農十詩》、《唯齋文集》傳世。

譚 礪 (1164~?)字砥行,號砥庵,嚴塘人。南宋淳熙年間特奏進士。任武德州通判。

徐 起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舉進士。任貴州文學。

尹子房 江口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舉進士。任真州文學。

尹伯正 火田人。南宋紹熙元年(1190)舉進士。

尹仲正 火田人。系尹伯正之弟。南宋紹熙四年(1193)舉進士。

譚嗣永 舲舫人。南宋紹熙四年(1193)舉進士。任忠州文學。

譚世選 字巽之,號竹峰,舲舫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舉進士。初以上書獻策得到皇帝賞識而授官。后來,曾五次被薦舉為漕臺(漕運總督),三任其職。潛心理學,著述頗豐,有《毛詩傳》20卷、《史評》8卷傳世。

譚 杰 字惟共,號北軒,舲舫人。南宋慶元五年(1199)舉進士。任揚州路判。

尹 申 系尹伯正之子,火田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舉進士。任翰林學士。

譚汝弼 字伯卿,號寅齋,舲舫人。南宋嘉泰二年(1202)舉進士。任龍州文學。

尹褎然 火田人,尹仲正之子。南宋嘉定七年(1214)舉進士。任大司農卿等職。

譚千金 舲舫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舉進士。任邵州文學。

陳達善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舉進士。任邵州文學。

曹德英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特奏進士。任湘陰主簿。

文惟古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舉進士。任昌州文學。

譚一雷 舲舫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舉進士。任昌州文學。

尹天球 火田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舉進士。任信州文學。

譚朝佐(?~1254) 字子霖,又字欽之,號文菴,秩堂人。舉宋紹定年間特奏科許儀榜第四名進士。授從事郎,任臨江府仁和縣主簿,后任湘陰縣丞。

譚 遜 字伯謙,平水人。南宋淳礻右七年(1247)舉進士。授戶部尚書,后升任延春閣學士。

陳蘭孫 字季方,腰陂東山人。南宋淳礻右十年(1250)舉進士。歷任湘陰知縣、戶部左曹郎。在任湘陰知縣期間,建會養堂,收恤貧民,為民所擁戴。

尹天鳳 火田人。南宋淳礻右十年(1250)舉進士。

李從龍 南宋淳礻右年間進士。

譚拱辰 字北恒。秩堂沂江人。南宋寶礻右三年(1255)舉進士。任朝奉郎。

譚用式 字仁叔,號洣江,潞水人。南宋景定元年(1260)狀元。任湖北提舉。

譚應時 潞水人。南宋景定元年(1260)舉進士。

譚光國 字仲賓,潞水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舉進士。

譚奇可(1215~?) 字辰伯,號虎岡,秩堂毗塘人。累試不第,后在父母督促下,銳意苦讀,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舉進士,時年50歲。初授迪功郎,后任臨江軍司戶參軍,再任英德府從政郎、教授、禮部侍郎,分派掌管府事。

顏雷焱 ( ?~1276) 字震伯。南宋咸淳元年(1265)舉進士。初授瀏陽縣尉,后代理醴陵知縣,再被湖南安撫使李芾舉薦為潭州僉判。德祐元年(1275),元兵圍困潭州(今長沙),勸他投降。雷焱說:“公家之急弗勤,非忠也;既委土焉弗能守,非義也;民主之而棄,非仁也;敵至而不武,非勇也;臨危而二,非貞也。”拒不投降,堅守7個月,城將陷,投水而死。

譚湘龍 字子騰,號南田,潞水人。神童昭寶之子,狀元用式之孫。昭寶20歲去世時,湘龍僅1歲左右,昭寶夫人矢志撫孤。一次,皇帝南巡,見湘龍器宇奇昂,一問,知是茶陵神童譚昭寶之子,贊不絕口。南宋咸淳四年(1268)舉進士。

陳中子 腰陂東山人。系東山書院創辦者陳仁子之弟。南宋咸淳四年(1268)舉進士。任撫州、崇仁主薄。

張 本 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易 奇 著名書法家。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岳 祠 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陳應元 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陳有勛 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譚雷發 潞水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

尹謙孫 字希呂,又名虛心,江口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舉進士,后拒絕為官,筑廬退隱,致力儒學。武昌張鐵峰稱其文類“賈長沙”,王夢應言其“以宋張心胸行韓柳筆墨”,劉須溪取其詩列之“詩宗”。著有《虛心齋文集》、《宋史擬管》傳世。

羅 椅(1204~1277) 字子遠,號澗谷,平水水源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初授潭州軍學正,后任提舉殿講,敕封朝請大夫。

陳綎鳳 南宋咸淳年間進士。初授別駕,后任宏州刺史。

彭思賢 下東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任監察御史。

彭岳芳 字惟鐘。南宋咸淳年間進士。歷任光祿寺丞、鎮江府通判。

陳可伊 字正己。南宋咸淳年間進士。任評事郎。

羅天覺 南宋咸淳年間特奏進士。任安南軍事。

羅可權 南宋咸淳年間進士。任郴州軍學教授。

尹 轂(?~1275) 字務實,名耕叟,火田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初授常德推官,后任崇陽知縣。因廉政有聲,被大臣李庭芝聘為幕僚,后推薦為衡州知府。不久辭官歸家,又被湖南安撫使李芾聘為參謀。元兵圍困潭州(今長沙)時,城中壯士大部分跟隨李芾保衛臨安去了,只剩下老弱病殘。尹轂率部抵抗了3個月,援兵不至,元兵攻陷潭州城,他不愿投降,偕妻兒縱火自焚。李芾聞訊后,灑淚至奠,感慨地說:“尹務實,真男子也!”

尹 岳 火田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

譚世用 字遴之,潞水人。南宋咸淳年間進士。

李元奎 字文叟,系李朝端之父,高隴龍集人。元延祐元年(1314)舉進士。任湘陰縣僉判。

陳 奎 字伯奎。元延祐二年(1315)舉進士。任湘鄉州判官。

尹惟鸑 元延祐二年(1315)舉進士。

陳 泰 字志同,號所安,火田芙江人。元延祐二年(1315)舉進士,授龍南縣尹。任期中建學校、賑貧窮,為民所愛戴。時信豐亂兵壓境,陳泰率兵迎戰于犁鼻山,因寡不敵眾而戰死,年僅39歲。當地民眾悼慟,收葬于馬鞍山,立祠奉祀。所著《所安遺集》于明代中葉刊行,后收入《四庫全書》。魯迅在《梁山水泊考》中稱陳泰是“第一個記載《水滸》故事的文人”。

李朝端 字庸,高隴龍集人。系李元奎之子。元延祐三年(1316)舉進士。任新安縣知縣。

陳彥倫 字汝錫。元延祐五年(1318)舉進士。任湘潭判官。

陳誼高 元延祐五年(1318)舉進士。任衢州路總管。

劉朝端 元延祐年間進士,詔選授翰林院學士。在翰林院任職十余年中,常手不釋卷,且頗有建樹,是當時的知名學者。當時的重臣贊木兒為其題像贊:“衣冠肅整容貌端莊,淵源家學名重湖湘;選居粉署觀國之光,鞠躬盡瘁羽翼朝綱。”

曾 昺 字仲明。元泰定元年(1324)舉進士。任澧州錄事。

李 燾 元泰定元年(1324)舉進士。授翰林左丞學士。

陳真孫 字汝成,陳彥倫之弟。元泰定元年(1324)舉進士。任瑞金縣尹。

曾 策 元至順元年(1330)舉進士。任婺源州同知。

劉耕孫 字存吾,腰陂人。元至順元年(1330)舉進士。初任臨武縣令,后歷任建德推官、徽州推官、端州寧國路總官。所到之處,頗有政績。災荒年,他勸富民賑災,使不少災民免遭饑餓。后來,亂兵圍攻寧國城,耕孫在城門書寫對聯:“身隨士卒同甘苦,誓與高城共死生?!北硎咀约号c城共存亡的決心。城被攻陷后,死于亂兵激戰中。

李 祁(1299~1372) 字一初,號希蘧,別號危行翁,高隴龍集人。元元統元年(1333)登左榜第二名進士,為漢人榜殿元授應奉翰林文學,改婺州同知,遷浙江提舉,后詔任湖南儒學提舉。因時局動亂未赴任,歸隱云陽山。不久,隱居江西永興山中。明洪武初,朝廷開禮樂館,征聘宿儒,他堅辭不從,蟄居窮鄉僻壤三十年,吟詠不輟,著有詩作千余首。被譽為元末、明初湖湘詩人第一。他又是書法名家,曾為名畫《清明上河圖》題跋。后人將他的詩作輯為《云陽集》,收入《四庫全書》。

劉 簡 字敬仲。元元統元年(1333)舉進士。任澧州錄事。

陳 熙 字仲思。元至正五年(1345)舉進士。

陳光祿(1321~1398) 字南賓,又名光裕,火田芙江人。元至正七年(1347)舉進士,授全州學正。明初,歷任無棣縣丞、膠州同知、國子監助教、侍講經筵、山東主試等。常為朱元璋講《洪范·九疇》,得到朱元璋賞識。后升任蜀府左長史。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為四川主考官。致仕歸里后,蜀王賜給他宅第,名為“安老堂”。

陳光薦 火田人。元至正七年(1347)舉進士。任常德學正。

曹紹祖(1320~1392) 字昌姬,號定陶,棗市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舉進士。

雷德英 元至正年間進士。任湘陰判官。

劉三吾(1313~1400) 字三吾,初名昆,后名如孫,元皇慶三年(1313)生于石溪(今腰陂鎮石溪村)一官宦世家。元至正年間賜進士。時值農民起義風起云涌,三吾避兵廣西,授靜江教授,后升任廣西儒學副提舉。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克廣西,遂歸隱故里,潛心著述,設館授徒。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茹瑺舉薦入朝,授左春坊左贊善,后官至翰林大學士,主纂《存心錄》、《省躬錄》、《書傳會選》、《禮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至臨大節,迄乎不可奪”(明史·劉三吾列傳),因而三次被貶,洪武二十三年(1390),吏部劾其“授世子晉王經怠職”,一度降為國子監博士。洪武二十五年(1392)為議續立太子事。再降為國子監博士。后來,其女婿趙勉“坐贓”處死,以避嫌為由致仕回鄉。不久,官復原職。洪武三十年二月(1397),因“南北榜”事件,被發配戍邊。建文元年(1339),被召還京,主修《春秋大成》。建文二年(1400)卒于任上。三吾著述頗豐,僅存《坦齋文集》、《斐然堂稿》、《孟子節文》傳世。《坦齋文集》后入《四庫全書》。

周崇德 (1330~?)字象賢,火田芙江人。系宋進士周道存五世孫。元至正十五年(1355)舉進士,任江西都昌縣知縣。元末兵亂,與弟原德率民于龍樓寨,壘石為營,以御劫掠,并設法保護明太祖朱元璋下江南。大明定鼎后,授元帥不就,攜子維芳隱居山中。后贈文林郎。

陳 謙 字益翁,腰陂東山人。明洪武年間進士,任瀘州知州。瀘州地廣而貧瘠,旱荒頻繁。他推行社倉法,以備災荒,受到百姓擁戴。九載任滿,按例應調任他職,由于州民再三請留,獲準留任三年。因操勞過度而死于任上。陳謙為官清廉,去世后,清理他的遺物時,僅有青布袍一件、米數升、《大明律》一部。因無錢將靈柩運回茶陵,只好安葬瀘州。

譚惟善 字國寶,潞水人。明洪武十八年(1383)舉進士。任光祿寺丞。

陳 廣 明洪武十八年(1383)舉進士。官至中書舍人。

陳逢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舉進士。

譚 璧 秩堂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舉進士。官至光祿寺丞。

譚 登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舉進士。

劉伏隆 字隱之,號吾廬,黃堂路轄(今下東鄉茶園村)人。通經史、善書法。洪武二十一年(1388)舉進士。授攸縣縣令,在官無積蓄。任滿留居攸縣長峰坳,后返遷路轄。

譚 隆 字益高,腰陂人,宋大學士譚世勣的裔孫。明永樂八年(1410)中舉人,永樂十九年(1421)舉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吏部主事、南京戶部郎中。后辭官歸里,致力講學,門生很多。著有《大易輯解》、《大平詩集》等傳世。

李東陽(1447~1516) 字賓之,號西涯,高隴龍集人。4歲能運筆寫大字,出口成章,被稱為“神童”。因此,先后3次受到明代宗召見。明天順八年(1464)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謹身閣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李東陽“立朝五十余載,柄國一十八年?!睍r值劉瑾等宦官亂政,朝官多遭迫害。李東陽于危難中,忍辱負重,彌縫其間,使劉大夏、楊一清等一批重臣免遭殺害。以他為領袖的茶陵詩派,振弊拔衰,結束了臺閣體在詩壇的統治地位,開詩壇一代新風,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他又是散文大家,“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主編了《大明會典》和《孝宗實錄》等皇家典籍。所著《懷麓堂集》被收入《四庫全書》。卒后,贈太師,謚文正。

譚公望 字周佐,秩堂人。明成化二年(1466)舉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建言不合上意,謫宿松知縣,后以“廉明仁恕”升浙江道御史。他為政精敏,以除奸宄、興學校為先務。在典試山東時,上疏奏請“廣進賢才”。他興辦學校,政績顯著,頗得民心。

羅 鑒 字輯熙,號湘川,平水水源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舉進士,授南京刑科給事中,轉戶科給事中。弘治初以上書進言“隆輔養、保初政、廣儲積”三事,被皇帝采納,升任廣東參議。后歷任四川布政使、副都御史。在任職中,注重“均賦役、練戌政、撫孤獨,吏戢民安”。正德年間,在清查蘇松漕糧時,因拒絕劉瑾的索賄,被罷官。劉瑾下臺后,調任蘇松巡撫。致仕居南京,年90歲卒。著《愿樂堂稿》傳世。

譚玉瑞(1448~1504) 字雅祥,號雩村,秩堂毗塘人。明弘治六年(1493)舉進士,授征仕郎,任禮部行人司司正。后奉旨出使寧藩,拒收饋贈,受到皇帝嘉勉:“才既精于佐理,志克謹于操修。閱歷浸深,賢勞茂著。不俟陟明之考,預加褒賜之恩?!敝率藲w鄉,率族人建義倉、立鄉約。卒后,大學士李東陽為其撰寫墓志。著有《雩村存稿》、《義倉規》等。

周 鼎 字定之,又字九疇,棗市人。祖文在明永樂六年(1408)考取貢士,后在京都任訓導。生于北京,祖籍棗市巖口人。明弘治九年(1496)舉進士。歷任禮部給事、河南參議。

龍大有 字道亨,號雩東,腰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舉進士。歷任知州、知府、廣西兵備副使。因安撫壯、苗少數民族卓有成效,升河南布政使。以捐奉助餉升都御使,巡撫大同。后晉升都御史兵部左侍郎。不久,因剛直得罪權貴,謫戌全州,年余赦歸。著有《平樂政事錄》、《諭民要務》、《明道書院紀》、《道鄉書院志》、《經書口契緊錄》、《兩浙漫吟》、《北覲紀行》、《奏疏稿》等。

張 治(1488~1550) 字文邦,號龍湖,秩堂毗塘人。張治出身貧寒,父母“為人傭績、句力勞百荼”,供其讀書。他貧而好學,自幼聰慧,5歲能揮筆寫大字,被知州董豫破例推薦入州學,給予燈油食宿補貼。明正德十六年(1521)全國會試第一,為會元,同年參加殿試,舉進士,授庶吉士,歷一年授編修。因不滿張王總、桂萼之流用事,借病棄官家居。家居十三年后,再度被朝廷起用,歷任南京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史籍稱他“以辨邪正,明黜陟為己任”。“持身方正,汲引善類,銓政稱善。六次主持會試,皆稱得人”。后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卒后,初謚文隱,隆慶元年(1567)謚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改謚文毅。曾編修《明倫大典》、《茶陵洲志》,纂修《長沙府志》,著有《龍湖文集》傳世。

龍 欽 字則敬。明嘉靖二年(1523)舉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

尹尚賓 字元夫 ,號斗庵,火田人。明嘉靖五年(1526)舉進士。歷任戶部主事、郎中、貴州參議等職,后受命管理鹽廠。鹽政管理被人們視為肥缺,鹽商常賄賂鹽政官員,不少官員以此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尹尚賓潔身自好,從不受賄,還嚴懲行賄的鹽商。后來,鹽廠其他官吏受賄敗露而受懲處,唯獨尹尚賓一塵不染而安然無恙。著有《斗庵集》傳世。

廖希顏(1509~1548) 字叔愚,號東雩,秩堂東首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舉進士。任高安知縣期間,整頓戶口,設立常平倉,修筑堤防,頗有政績。后歷任工部主事、工部郎中。他性格剛直,因上疏奏請“停建行宮”,得罪了國公郭某等權貴,被貶任為山西學政提舉。在任學政提舉時,親自在河汾書院講學。人們將他比作范仲淹。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到任后積極組織軍民抗擊倭寇,以勞累卒于任上。著有《東雩詩集》、《思復堂集》、《三關志》。其中《三關志》具有很高的軍事價值,后選入《四庫全書》。

郭廷用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舉武進士,授指揮使。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升荊瞿守備。后歷任興都留守司副留守、四川都司署都指揮僉事掌印、廣西總鎮、左參將等職。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升任左參將,提督川貴敘瀘以西地方。

劉應峰 字少衡,城關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舉進士,任南昌知縣。劉應峰采取均糧賦、省徭役的施政措施,減輕老百姓負擔,安定民心,獲得百姓好評。后歷任吏部主事、侍郎、江西省參議、廣西參議、云南提學副使等職,均有賢聲。致仕后,歸隱故里,潛心理學研究,建旌忠書院培育士子。著有《衡云山集》、《輔仁會規》等書傳世。

譚希思(1542~1623) 字子誠,號岳南,秩堂毗塘人。明萬歷二年(1574)舉進士。歷任萬安知縣、永豐縣知縣、南京監察御史、侍郎、尚寶司丞、大理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等職,后以理學治蜀,諸弊剔除而授中憲大夫。譚希思不阿權貴,敢于諍言直諫,任監察御史時,冒殺頭之禍,上《請改復祖制疏》,抨擊把持朝政的權宦,提出恢復朱元璋時期制定的奏疏辦理制度,不許宦官干預朝政,廣開言路。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權貴,被調到地方任職。任四川巡撫時,夜郎部落叛亂,朝廷百官主張進剿,但他采取寬徭薄賦、革積弊、興學校等措施,安撫夜郎百姓,使叛亂得以平息。致仕后,潛心研究理學。編纂的《明大政纂要》和著述《四川土夷考》均收入《四庫全書》。

周廷參(1550~1599) 字文謨,別號誠之,又自號建宇。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舉進士。歷任海寧知縣、朝議大夫。任海寧知縣時,他平賦役、剖疑獄、杜私謁、緝大盜,禁止吏胥舞文,深得民心。因治理海寧有方而升朝議大夫。其后,因父喪歸家數載。后皇帝詔令任巡街御史,北上赴任途中而卒。海寧百姓為紀念他,立有“去思碑”。

陳 瑚 明崇禎八年(1634)舉武進士。任廣東都司。

尹惟日(1630~1657) 字冬如,火田人。清順治九年(1652)舉進士,任廣東和平縣令。當時,和平縣駐軍與盜匪竄通一氣,挾官擾民,歷任地方官員懼之如虎。尹惟日上任后,單騎入溪峒安撫,平息戰事。后升贛州知府、嶺北兵備道,并管理嶺南及連、韶兩道軍政要事。不久,因積勞成疾,卒于任上,年僅27歲。著有《和平政績》、《行吟集》、《制藝稿》傳世。

彭維新(1680~1769) 字肇周,號石原,秩堂石壟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舉進士,授翰林院檢討。雍正二至九年(1724~1731),歷任直隸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巡撫。任地方官期間,在疏請豁免江南民欠、漕糧量器改制、賑濟江北水災、查辦積案、懲處豪右等方面,雷厲風行,不畏權勢,頗得民心。此后歷任戶部、刑部、兵部尚書,授內閣協辦大學士。因剛直不阿,不依附權貴而幾次遭誣陷,被革職甚至下獄,復職后仍秉性不改。乾隆四年(1739)致仕,閑居家鄉。彭維新詩文書畫都有較深造詣,著有《墨香閣詩文集》十三卷傳世。

周 燾(1708~1782) 字迪循,號桐圃,棗市巖口人。清乾隆四年(1739)舉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充任國史館編修。不久,任山西道御史。奉命稽察大同糧倉時,不畏權勢,一次彈劾貪贓枉法者數十人,得罪了不少權貴要員,因此被貶為吏部郎中。乾隆十五年(1750)任廣東鄉試主考官。十七年(1752)轉任刑科給事中,后改任吏科任給事中。他厭惡官場的阿承曲迎,辭官歸里。辭官后,先后主講長沙岳麓書院和常德朗江書院,湖廣名士多出其門。周善為詩,曾從彭維新受業。著有《愛蓮堂集》傳世。

陳源兗 (?~1854) 字岱云,號瞻孔,洣江人。道光十八年(1838)與曾國藩同年舉進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編修,參與纂修國史。道光二十四年(1844)任會試同考官,不久,出任江西吉安知府。在吉安,主持修筑了文天祥墓,平反冤獄,均得民心。因與清朝官規不合,改調池洲知府。到任未滿一個月,太平軍攻占池洲城。陳在督戰時受傷落水,為漁翁所救。曾國藩收復池洲后,以城陷陳死上報朝廷,并奉朝廷旨意在池洲為陳建祠廟,以旌其忠。后陳求見曾國藩,曾國藩才知陳未死。曾以“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清律以及為陳建祠廟的前后原因告訴陳,并囑咐陳以陳家人的身份督建祠廟,自為廟祝,以終其余年。為遮人耳目,曾國藩為陳源兗舉行追悼會,并為陳撰寫挽聯曰:“眾口鑠堅金,誰知烈士丹心苦。大江流日夜,長照忠臣白骨寒?!?/span>

蕭錦忠(1803~1854) 字黼平,號史樓,下東東山壩人。幼年家貧,無錢買書,便借書抄錄,裝訂成冊,日夜苦誦。被選送到岳麓書院就讀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獲準回鄉省親期間,兩個弟弟相繼去世,即延留家中孝養雙親,一直未赴京復任。居家期間,太平天國將領蕭朝貴曾請他出山,曾國藩也曾請他襄辦湘軍,都被他謝絕。他工于詩文詞賦和書法,求詩文墨跡者盈門塞戶,但他不擺狀元架子,一概有求必應,因此賣詩文收入頗豐。咸豐三年(1853)曾主講洣江書院。著有《輿地匯參》、《孺廬集》、《自然齋時文辭賦集》等。

譚鐘麟(1822~1905) 字崇德,號文卿,高隴石床人。譚出仕前,家庭貧困,十六歲時設塾館教授生徒以自給。清咸豐六年(1856)舉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年間,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杭州知府、河南按察史、陜西布政使等職。他理政有方,主事果斷。在杭州,懲治豪劣,清退豪門勢族強占的“荒田”給百姓,又厘定賦稅,安定民心。在陜西化解回漢民族矛盾、推廣蠶桑和織綢、理財方面頗有建樹。陜西綢被后人稱為“譚公綢”。光緒年間,歷任陜西、浙江巡撫、吏部左侍郎、工部尚書、福州將軍和陜甘、閩浙、兩廣總督,加授太子少保銜。光緒二十三年(1897),遂溪、吳川民軍奮起抗擊法國侵略軍,他派兵支援民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得知慈禧太后同意將九龍、廣州灣分別劃入英、法租界,譚鐘麟大罵簽約的蘇元春喪權辱國,并電奏朝廷,請求廢除租約,但朝廷不予理睬。遂于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告假兩個月閑居長沙,從此再未赴任。

蘇大治(1837~1886) 字立堂,號樹滋,棗市棗園人。清同治七年(1868)舉進士。授戶部主事,分派陜西司主政,兼司福建。同治十一年(1872),老父重病,因母親早逝,與弟歸家侍奉。光緒五年(1879)老父病逝,在家守制三年。光緒八年(1882)返京供職。卒后,誥授中憲大夫。

曹詒孫(1849~1892) 字次謀,棗市曹柏人。就讀岳麓書院時,以優等第二名補廩生。光緒六年(1880)殿試賜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光緒八年(1882)授國史館協修。光緒九年(1883)授武英殿纂修。光緒十一年四月(1885)回鄉奔父喪。光緒十三年(1887)應知州沈金潤之聘,主講洣江書院。次年應召北上,供職詞苑,掌教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七年(1891)選任山西鄉試副主考。

尹銘綬 字佩之,七地人。自幼讀書勤奮刻苦,善于融會貫通。清光緒二十年(1894)參加殿試,中第一甲第二名進士,稱為榜眼。初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山東學正。民國元年(1912),在楊度等人勸導下,任袁世凱“總統府”的機要秘書。因在“善后大借款”問題上與袁世凱意見相左而辭職。辭職后寓居上海,以寫字賣文度日。

譚延闿(1880~1930) 字祖安(祖庵),號無畏,人稱“畏公”,高隴石床人,是譚鐘麟的第三子。青少年時,其詩文書法即負盛名。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和稱之為“奇才”。光緒三十年(1904),在全國會試中奪魁,為會元,填補了湖南近二百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七月殿試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旋即回湖南興辦教育,并積極投身憲政運動。宣統元年(1909)被推舉為湖南省咨議局議長。三次督湘期間,曾籌軍餉并派兵支援武昌革命軍,并創辦了湖南金廠、陸軍工廠、農事試驗場、模范制絲廠、茶葉講習所、陸軍講習所和郵電學堂,修筑了湖南第一條公路——長潭公路,是湖南實施新政、興辦實業的先驅。后追隨孫中山,先后任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秘書長。民國13年1月(1924),譚延闿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委會常務委員,被任為建國軍北伐總司令,率軍北伐。是年冬,與毛澤東等人創辦國民黨政治講習所。此后,曾任國民政府代主席、主席、行政院長等職。1930年,病故于南京。于佑任撰挽聯,稱之為“民國一完人”。譚延闿擅詩文書法,著有《祖庵詩集》傳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06年(丙戌)江蘇是氏宗譜四維堂續修【原譜序作者簡介:呂倌孫】
明清科舉人物傳之十三——山東武定府濱州杜詩家族(一)
《柳州詩存》增補 五十九
高密的這個姓氏,出過大學士、高密侯以及很多進士、舉人,厲害
欽定皇朝文獻通考 卷二百三十四
明清科舉人物傳之十六——江西安??h彭時家族(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市| 勐海县| 望都县| 高台县| 建瓯市| 化德县| 始兴县| 宜川县| 察雅县| 宜黄县| 英超| 清水县| 饶平县| 白沙| 那坡县| 沅江市| 锡林郭勒盟| 资兴市| 廉江市| 奇台县| 调兵山市| 高要市| 北碚区| 桐庐县| 鸡东县| 汕头市| 平乡县| 松溪县| 大足县| 长武县| 东乌珠穆沁旗| 布拖县| 新邵县| 嘉祥县| 连平县| 新宁县| 徐州市| 三江| 馆陶县| 平原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