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消費特征與主流觀眾分析
一開始中國電影的主要院線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最近十年,隨著房地產商向三四線城市的擴張,電影院作為商業地產的標配,也一起普及到了三四線城市,從此大大擴大了電影的觀眾群體。
而在這個影院和觀眾的同步擴張中,電影也從精英文化變成了大眾消費品。時代變了,電影的精英屬性也在逐漸消失。消費者花錢看電影就是圖個娛樂,而不是花錢去買導演的“教育”。就跟電視一樣,以前電視機只有富裕家庭才能買得起,現在家家一臺電視機,電視已經成為三四五線城市和農村中老年婦女觀看的平臺,成了廣告商眼中的“低端用戶”。音樂也是如此,以前的主要消費者是一線城市的青少年,現在消費者主力已經變成了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中年大叔和農民工兄弟。所以這也是網絡音樂和神曲橫行的原因。
1、三、四線城市的發展
和中國電影市場熱火朝天的局面相比,北美觀影人數這今年卻在連年下降,全球電影增長都靠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市場。全球增長靠中國,而中國靠三四線城市。中國的票房增長也主要是靠三四線城市新增銀幕數,所以三四線觀眾不僅成了中國電影消費的主力,也是全球電影市場的發動機。電影主流觀眾從一、二線城市精英變為三、四線城市觀眾和“90后”“網生代”觀眾。
誰付費,誰就有發言權。三四線城市觀眾的喜好左右了電影內容的風向標。具體體現在電影類型上,首先是《大鬧天宮》、《心花路放》、《澳門風云》等通俗喜劇輕易取得十億多的票房,靠的就是三四線觀眾的熱捧。另外還有電視IP的盛行,例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綜藝電影的興起,就是三四線電視觀眾貢獻的票房。以及剛剛突破5億票房的《戰狼》,也都是三四線城市愛看軍旅題材電視劇的觀眾貢獻的主要票房。另外還有《北京愛情故事》、《咱們結婚吧》等電視劇IP的電影版也都取得了2億到4億的超常票房。
2、電影觀眾平均年齡
電影觀眾的平均年齡是21.4歲,也就是大三的學生。郭敬明的《小時代》就是90后、甚至95后貢獻的票房。同齡人愛看同齡人的故事,所以反應青春期學生的故事類型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如果看不到觀眾年齡的巨大變化,只是一味的批評某些電影的價值觀,那么最終淘汰的不是這些青春電影,而是那些思想固化的電影人。
對于電影行業所有的從業人員來說,應該首先認識到電影“從精英到大眾”這個趨勢,按照新的模式來做適合年輕觀眾的電影。
順著電影已經從精英到大眾的趨勢,電影的生產方式也發生變化。既有昂貴的大餐給精英享用,也需要有流水線的快餐給大眾果腹。以前因為電影制作費用昂貴,所以每個有機會拍電影的公司和導演都把它當成一個奢侈品來對待。但是如今門檻降低,應該允許有商業快餐電影。
(二)全民拍電影時代
電影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消費品,其實最大的功勞要歸功于互聯網。互聯網的出現降低了藝術的門檻,包括學習和成名的門檻。
1、互聯網降低了電影制作的門檻
過程是這樣的,一開始,電影精英不屑于拍個草根電影來服務于草根觀眾,但廣大的草根階層卻有他們獨特的草根需求。這一點得不到滿足,所以就會有一些非精英去創作出適合草根的電影來,盡管一開始作品出來不那么精英,但是草根也愿意接受并支持。而有天賦的導演和演員會從這個賽道上跑出來。
2、設備成本的降低
電影行業隨著學習成本和拍攝成本的降低,電影生產會越來越多。 在中國,制作門檻的降低,是從一個5D2相機開始的。它不僅僅可以拍照,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拍攝1080P高清視頻。于是這款相機成了廣大學生、愛好者、新人導演幾乎人手一臺的街機。不到2萬元的攝影機成本,靈活輕便,大大降低了拍攝微電影的和短視頻的門檻。相信過不了多久,4K高清拍攝,成本不到1萬的相機就可以普及,這已經完全達到電影院線放映的2K標準。
3、網絡電影的創新性
最近幾年出現的微電影,就是新導演們練手的半成品,一旦練手成功,接下來就進入院線電影的實操。并且好劇本也越來越從之前的網絡寫手中產生,而不是戲文或編劇專業出身。最起碼不僅僅是只有北京上海才能拍出好電影,每個省會城市,每個小城市,甚至每個縣城、鄉鎮都有團隊可以。
退回到20年前的90年代中后期,電腦還是一們專業課程,叫“微機”。一般學生學習幾年才能成為一個專業的電腦人才。現在這門課程已經不需要學習了。隨著電影公開課像哈佛公開課一樣公開化,專業電影的知識也會公開化、大眾化。
4、業界規則新動向
“按資排輩”是中國電影這些年特有的現象,就像舊社會的梨園行的規矩。一個導演,首先要劃分你是第幾代。例如謝晉是第四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是第五代導演,陸川、賈樟柯是第六代導演。另外還要問你是那一屆的。例如黃曉明、趙薇都是電影學院96界。
互聯網出現后,讓電影制作門檻降低,更多跨界人才也能進入進來,電影行業這兩年已經不再按資排輩。以前,一個導演得科班畢業之后混個十年以上才有機會出頭。現在只要你真的有才華,不需要在消耗時間和精力經營人脈關系,你一畢業就有可能導演處女作,從而嶄露頭角。將不必再像前幾代導演那樣按資排輩,像“升級打怪”一樣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往上挪。
2014年韓寒、郭敬明這樣作家跨界當導演都取得了比傳統科班出身導演還要高的票房成績。并且互聯網也讓電影導演逐漸的產品經理化,用一個體系代替一個大師,靠制度協作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例如2015年1月1日上映的《十萬個冷笑話》就是最好的案例。產品經理不是一個概念,也不是導演一個人,而是一個主創團隊都是產品經理。未來電影的制作越來越像手游行業,以前游戲開發只有北上廣才有團隊聚集,現在成都、杭州、廈門都有團隊可以開發手游,未來可能門檻更低,更向下輻射。
電影產業趕上了互聯網化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對于年輕的電影人來說,更是具有網絡化的優勢,并且不必再走按資排輩的老路子。
(三)電影消費用戶分析
長期以來,電影行業都是預設以男性觀眾為消費主體,因為行業從業人員大多是男性,尤其是電影創作者導演,更是絕大多數都是男性。這中情況有歷史原因,例如古代的小說也都是男性精英為主體,因為古代都是男性才能讀書,才能做官,才是社會主流。
很多人都習慣性的認為還是一二線城市的成年男性。好萊塢長期以來也是如此,電影生產者的典型形象被大家默認為“男性”,預設的觀眾也為“男性”。為了迎合男性觀眾,影片類型也以政治、歷險和暴力為主。
在網絡化的今天,我們可以讓滾中數據都一一展現。尤其是貓眼、微信電影票等在線售票網站的興起,用戶通過網絡購票的比例已經達到40%多,預計2015年將超過50%以上。網絡在線選座不僅給觀眾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形成了觀眾看電影行為的“大數據”。可以給業內人士分析觀眾構成,以及觀眾行為有了數據依據。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296億,并有望在2015年達到400億票房。觀影人次約8.3億人次,有望在2015年達到11.3億次。銀幕數2.36萬塊,平均連續10年增長30%的速度,尤其是中國三四線城市成為新增市場,也是帶動全球票房增長的火車頭。
然后再往下細分,我們發現電影觀眾跟以往大眾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1)、女性多于男性,(2)、90后多于80后,(3)、三四線城市多于一線城市。
明白了以上三點的變化,所以當我們經常聽到主流媒體或業內精英皮批評一些電影,例如《小時代》、《匆匆那年》,我們就知道,其實造成這個現象是因為電影行業已經變成了“精英在評論,大眾在消費”的錯位現象。
1、性別分析
這個社會長期以來,女性的聲音都一直被壓抑。在中國也是2005年超女選秀,女性審美才第一次在主流社會上釋放出來。李宇春這個不是主流男性審美的女性,被邊緣女性推選出來成為自己的代言人。
(1)小妞電影
這一點從電影票房數據上也可以看得出來。體現在電影類型上,就是“小妞電影”。最早《失戀33天》,沒有明星大場面,居然突破3億,讓人一下子認識到了小妞電影的威力。之后一系列小妞電影都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例如《被偷走的那五年》、《杜拉拉升職記》、《閨蜜》等。
(2)女性觀眾占53%,男性占47%
根據貓眼電影大數據調查,中國電影的女性觀眾多于男性觀眾。男性觀影偏好動作和科幻,而女性偏好愛情片。并且90后和80后女性觀影也有不同,90后偏愛《小時代》、《閨蜜》等偏年輕的愛情題材,而80后女性有較高文化修養,也愛看《一步之遙》、《催眠大師》等偏文藝的類型片。但90后男性和80后男性的觀影類型卻比較偏近接近吧,無太大差異。相信很多電影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數字。
(3)男性觀眾和大齡觀眾流失
正常情況下觀眾性別是一比一,那么男性都干什么去了?但是現在最潮流的那一批男性都去玩游戲和更刺激的娛樂方式去了。當年音樂和電影盛行的時候,的確第一批觀眾都是男性,男性愿意冒險,常識新鮮事物。所以當電影是潮流的時候,男性沖在了前面。但是現在電影已經從精英普及到了而大眾。第一批愛冒險的男性已經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電影觀眾留不住高端觀眾,所謂高端,一定是35歲到50歲的社會中堅力量。但是人一到一定歲數,就離開電影院,轉到其他社會消費模式:吃飯、應酬、家庭。這個年齡段的男性觀眾更多是帶孩子來看動畫片。
所以電影是年輕人的天下。引申第二個現象:年輕觀眾多于年長觀眾。
2、年齡分析
一種新電影類型的成功,必定伴隨著消費這一類型的觀眾也成了市場的消費主體。例如《小時代》和《重返20歲》的成功就給市場一個明確的信號:90后的年輕女性正在成為一支新的觀影主力群體,需要善加對待!后面的定位青春題材的《左耳》也連續顯示了這個群體的消費能力。
(1)新生力量“90后”
根據貓眼電影數據調查顯示,90后在2014年觀影人數首次超過80后,占總觀影人數的52%。并且網絡購票也最活躍。其中19到23歲,也是大學和剛步入社會前兩年的年齡,正是戀愛高峰期。同時也驗證了電影院半數以上都是2人觀影,是一個社交屬性。其中絕大部分是男女同伴,未婚的戀愛男女。
23歲到38歲是低迷期,這個階段屬于人的奮斗期,成家立業。進電影院次數下降。然后到38歲又是一個小高峰,這個歲數是“親子期”。帶孩子去看動畫片。也就是90后是青蔥愛情,80后注重品質,70后合價歡樂。
(2)觀眾平均年齡
而長期以來反應青春期學生的故事類型一直沒有得到滿足。在美國就有一大批青春期電影,例如迪斯尼出品的《乖乖女是大明星》系列,講述的都是十幾歲青春期少男少女的青春類型片。同齡人一定愛看同齡人的故事,所以校園題材的大學、高中、初中的青春期電影肯定大有市場。其實《小時代》的觀影主力就是這個人群。中國這個市場還是空白,青春懷舊電影很大一部分票房來源也是校園題材這一需求。
3、地域分析
中國電影近十年來的票房增長,是伴隨著三四線城市院線數量擴張而產生的。可以說,三四線城市新增的觀眾是帶動中國電影繁榮發展的發動機。
(1)三、四線城市票房高增長
2014年,中國一線城市觀眾約占25%,二線城市約占50%,三四線城市約占25%。但是一線城市幾年來增長緩慢,而三四線城市觀眾數量卻連年增長,已經有超過一線城市之勢。
在觀影口味上,一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觀影口味有很大不同,一線觀眾口味更多偏向好萊塢大片,而三四線城市觀眾由于文化語言差異,更偏愛看國產片。而二線市場觀眾其實也偏向于三四線觀眾,口味較為保守。
而這幾年新增的三四線城市觀眾有區別于一二線城市觀眾的喜愛類型。它們其實就像是電影行業的小學生,剛剛入門,需要培養幾年才能有大學生一樣的口味。而電影好比是教材,大多數傳統導演理所當然認為是賣給大學生看的,而沒考慮小學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如果想提高它們的欣賞水平,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給他們更多通俗的電影才能讓他們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2)市場的二元分化
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相當于是兩個國家完全不同的市場。關于中國的二元化市場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鬧天宮》居然可以取得10億的票房,其票倉主要就在三四線城市。反而一二線觀眾都在吐槽這個片子特效很垃圾,更不明白為什么有這么高的票房。
這也是新公司和小公司的機會所在。國產電影真正的壁壘是三四線城市觀眾天然的的語言和文化壁壘。也正是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新增的三四五線城市觀眾,他們會容忍國產電影的粗糙劣質,并愿意和國產電影同時進步。而越是所謂的高端觀眾越是挑剔,尤其是一線城市觀眾,早已投入好萊塢大片的懷抱。
本文轉自文化產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