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講宋朝這個時代。
宋朝這個朝代,人們對它的評價,幾乎形成了對立的看法,爭議很大。
一般來說,西方與日本的漢學家,對宋朝的評價都很高。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市定、日本學者攄藪內清、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等等都高度贊賞宋代。還有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 、法國漢學家白樂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黃仁宇、歷史學家唐德剛、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孫隆基都對宋朝評價很高。他們幾乎一致認為,宋代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但中國大陸的學者乃至大眾,都對宋朝評價極低。我相信在座的朋友,應該也有對宋朝感到不以為然的。
許多人都認為,宋王朝對內強化了皇權專制,對外則表現得軟弱無能,是皇權專制主義高漲的一個王朝,也是“積弱積貧”的一個王朝。
人們往往一提到漢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講到宋代,就貶就抑:積貧積弱。——這是宋史學家張邦煒先生的感慨
為什么人們對宋朝的評價如此“兩極分化”呢?諸位認為是什么原因呢?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評價者的視角完全不同所致。
中國大陸的學者與大眾,通常是站在國家主義立場、富國強兵的立場、開疆拓土的立場來評論歷朝歷代。宋朝在這個方面,確實讓人驕傲不起來。疆土最小,老受外族欺負,積貧積弱。似乎是這樣。而國外的漢學家包括在國外的華人學者,他們一般是從文明的角度去觀察中國歷史的。他們從文明的角度,發現宋王朝的文明成就是最高的,讓他驚嘆、折服。概而言之,一方是從武功的角度看歷史,一方是從文明的角度看歷史。由此得出截然相反的判斷。
那么我個人對于宋朝的看法呢?
許多認識我的人都叫我宋粉,意思是說我特別粉宋朝。我說,我確是宋粉,宋慧喬的粉。其實我想說的是,與其稱我為宋粉,不如說是文明粉。我粉文明,而反感野蠻、未開化、落后。而根據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宋代的確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文明的一個時代。
宋王朝的文明程度體現在哪里呢?我們可以從無數層面去分析。我這里只從一個角度切入:宋朝既是儒化的朝代,又是最“現代化”的時代。當然這里的現代化要打一個引號。
先說儒化。宋朝是一個以儒立國的王朝。治理國家的主角,不是武將,甚至不是皇帝,而是士大夫。
現在我們如果來數一數歷代最著名的儒學大家,恐怕會發現宋朝最多。是吧。說到漢朝,我們會想到董仲舒,說到唐朝,抱歉,一個大儒都沒有。說到明朝,可能我們會想到王陽明,說到清朝,我們可能是想到曾國藩。而說到宋朝呢,我們立即想到的大儒就多了,程頤、張載、朱熹、陸九淵……
如果說漢朝是儒學的第一次復興,那么宋朝就是儒學的第二次復興。儒學在宋朝的復興,伴隨著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士大夫主導了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宋朝的士大夫明確跟皇帝提出共治天下。這是其他王朝的士大夫不敢說的。
那么宋朝士大夫希望達到一個怎么樣的治理秩序呢?他們心儀的政體,我覺得可以用“復合式二權分立”這么一個概念來概括。
這里我只簡單解釋一下: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分立;國家治理之下,治統與道統分立;治統之下,君主與政府分立;政府之下,執政與臺諫分立。
以上是國家治理方面。社會治理方面,也是士大夫主導。時間關系,我只說其中一個方面:慈善。
宋朝以前的慈善與社會救濟,一般都是宗教組織在做,比如五斗米道,比如寺院。宋代,隨著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士大夫成為了做慈善的主要力量。上面所說的是宋朝的儒化。這樣的儒化,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珍視的。
接下來我會說宋朝的現代化。中場休息三分鐘。歡迎提問。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儒化與現代化是相互對立、水火不容的事情。但從宋朝的經驗來看,儒化與現代化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說到宋朝的“現代化”,當然需要打一個引號。我個人認為,宋朝就是一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
在展開解說之前,諸位覺得,當一個社會,從中世紀轉向近代社會時,會出現哪些明顯的變化?或者說,近代化有哪些特征?這些特征,不管中國與西方,都是適用的。
當一個社會從中世紀進入近代,總是會出現某些共同的趨勢與特征,我試列舉如下——
商業化。商業漸次繁華,商品經濟逐漸取代自然經濟。
市場化。隨著商品經濟的展開,市場取代行政命令,成為配置資源的重要機制。
貨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不但使得貨幣成為市場交易的結算工具,而且國民的賦稅與勞役、國家的行政動員,也可以用貨幣結算,達成黃仁宇先生所說的“數目字管理”。
城市化。越來越多的人口脫離農村和土地,進入城市謀生,成為城市的居民。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工業化。手工業發達,出現了以市場交換為生產目的、以手工業坊場為生產形態的手工業。
契約化。英國歷史學家梅因說:“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從中世邁向近代化的核心標志之一,便是出現了從“人身依附”向“契約關系”的轉型。
流動化。由于人身依附弱化乃至消失,一個近代化的社會必然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流動性,包括地域之間的流動、階層之間的流動。
平民化。世襲的貴族作為一個特權階層,日漸式微,平民階層的影響力日益上升,世俗化的市民文化蓬勃生長,最終形成一個平民社會。
平等化。貴族式微,平民崛起的結果,是人與人之間基于不同出身的地位懸殊被抹平,階層之間的森嚴壁壘被打破。
功利化。由于商品經濟的滲透、社會風氣的世俗化演變,一個近代化的社會總是會產生出明顯的功利主義思潮。
福利化。近代歐洲的經驗表明,當一個社會開始了商業化、城市化、流動化的轉型,必然將誕生一個龐大的貧民階層,原來由宗教團體提供的救濟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必須由強有力的國家財政負擔起救濟的責任。
擴張化。這里的擴張化是指國家經濟職能的擴張。一些自由主義者認為,放任自流的市場經濟機制可以自發地推動構建出一個近代化的經濟體系。但這從來只是假想,而非事實。事實是,近代化的啟動,總是以國家的重商主義為先導,政府設立的經濟部門出現明顯的擴張,如此,才能為市場的擴張奠定基礎。
集權化。國家的權力結構從貴族封建制轉化為王權制。有學者指出:“無論是遲是早,幾乎所有國家都必須在經歷了專制王權這個階段之后,才能跨入近代世界的大門。未完成由封建國家向專制制度的轉變,意味著未能進入近代政治的起點,從而意味著國家在近代化第一階段的完全失敗。”這里的“專制”一詞如果換成“王權制”,會更準確。
文官化(理性化)。隨著王權制的確立,貴族的政治權力逐漸被一個科層化的文官體系所接替。在韋伯看來,文官制與理性化幾乎是一個同義詞,文官制的建立,即預示著國家治理的理性化,政治權力的分配與行使由明確的程序與制度來規范,從而擺脫了私人意志與情感的干擾。
法治化。近代化的漸次展開,塑造出一個復雜化的陌生人社會,以及一個龐雜的治理體系,熟人關系、習俗與道德已不足以應對這種復雜性,因此,國家需要創制出更加繁復的法律,以適應時代的嬗變。
我列了十五個衡量近代化的指標,其中五中是經濟層面的,五個是社會層面的,五個是政治層面的。
這些涉及到經濟變遷、社會轉型與政治構建的近代化指標,在宋朝一齊出現了嗎?是的,它們一齊出現了。
如果都展開說,恐怕就要浪費同學們很多時間了。如果等下你們想了解哪一方面的宋代近代化表現,我再挑著說。
“羊群”群友提問
拾貝長安:
集權化從秦朝就形成了吧?
吳鉤:
是的。中國的集權化完成得非常之早,秦朝建立郡縣制,即宣告王權制的來臨。早熟的集權化未必合乎歷史趨勢,因而中國在魏晉時期出現了貴族制的回潮,并在南北朝—隋唐時期形成門閥世族。經過唐宋變革,“君主獨裁”政治才完全確立下來。我這里所說的“君主獨裁”,只是表示一種與貴族政治相對的政體,指政府機構被置于天子的直接指揮之下;而不是說君主不受約束,可以乾綱獨斷。
張平輝:
謝謝老師,請問宋朝的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怎么樣,對比漢唐時期呢?
吳鉤:
宋朝底層民眾的生活水平:一位宋朝底層人,不管是當傭工,還是在城市做點小生意,日收入基本上在“100文”這個水平線上下浮動。每日收入100文,一個月即有3貫,這個收入水平相當于明朝知縣的月俸。宋代一戶中產的財產,是漢代中產家產的10倍乃至30倍。
拾貝長安:
我對福利化,和法制化最感興趣,別的幾化幾乎不言自明。
吳鉤:
【宋朝的福利化】研究者發現,在16世紀的歐洲,當經濟結構從封建制度過渡至資本主義制度之際,出現了一個特征,即由于經濟失調而產生大量都市貧民,近代歐洲國家逐漸發展出來的福利政策,就是為了應對這種結構性的經濟轉化。英國也是在近代化開始展開的16世紀下半葉發布了一系列“濟貧法”,由政府負擔起救濟貧民的責任。中國的國家福利體系,也恰好在宋代發展至頂峰,這種“福利化”國家功能的出現并不是巧合,而是近代化產生的壓力催生出來的結果。
【法制化】今人多以為“法治”是西方特產,中國的治理傳統是“人治”,但宋人并不這么認為,宋人自稱“尚法令”。南宋的思想家陳亮與葉適總結說:“漢,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無大小,一聽于法。”所謂“任法”、“一聽于法”,套用現代的術語,就是“以法治國”的意思。
宋朝法制體系之繁密,可能要超出許多人的想象。宋人葉適這么描述道:一個聰明人,窮盡一生的智慧,想出一項立法,自以為新奇,但查一下法律匯編,卻發現類似的法條早已制訂出來了。
林志涵:
老師,宋士大夫好像只對如何治理國家感興趣,并未涉及國家權力的來源問題,皇權雖有所限制,但這種限制好像很無力,不是現代的剛性制約。
吳鉤:
宋人包括先秦儒家,其實是注意到國家權力的來源問題的。儒家認為,天下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治理天下的權力,應該獲得天的授予。而經過“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解釋,實際上即必須通過民眾的同意。
林志涵:
這個權力的合法性好像還是傳統意義上,不是現代的主權在民思想。
余以為:
@吳鉤?宋代農民一般的稅負是多少?
吳鉤:
宋朝農民正式的稅是兩稅。稅率很低。但實際上有很多雜稅,附加稅。總的來說,稅負比其他王朝要重一些。宋朝稅收約占國民收入的8.2%。
哈哈:
宋朝這么一個文明的朝代,未能“強兵”應該是個非常遺憾的事。如當今的美國假如沒有強大的軍力,會是什么樣子呢?
吳鉤:
宋朝未能強兵嗎?在宋代那種極端惡劣的地緣政治中,宋王朝要是真重文輕武,至少被滅一百次了。由于晚唐五代時中國失去了西北養馬地,失去了長城屏障,宋朝完全是靠強兵來抵御強敵。
林志涵:
老師,如何證明一個政權的產生獲得民眾的同意?
吳鉤:
儒家相信,如果一個國家國泰民安,國民安家樂業,便可說明統治人民的政權獲得了認同。
Cranberry:
請問老師: 宋朝的瓷器格外素雅,以單色為主,是否體現了儒文化的特點?
吳鉤:
我覺得這應該跟宋朝社會的整體審美傾向的轉變有關。
凱瑟琳:
吳老師,宋朝的士人治理,是不是和現代的精英治理國家相仿,為什么那樣的治理模式,不能產生強大的衛國武力,而美國能?
吳鉤:
儒家政治就是精英政治。儒家肯定反對民粹政治。至于說不能產生強大的衛國武力。我覺得這可能是錯覺。自漢代以來,宋朝立國時間最長,超過唐元明清。同時,宋朝面臨的北方外敵,又正好處于歷史上最強大的時候。如果宋朝衛國武力不夠強大,怎么可能維持三百多年?
㊣一葉笑秋風:
@吳鉤?宋朝和唐朝不一樣,唐朝面對的少數民族只是部落為主,宋朝面對的北方少數民族已經發展成國家了。
吳鉤:
@㊣一葉笑秋風,是的。
默然:
儒化與現代化本不對立,并可以相輔相成。這個能理解。但不同歷史時期,它們的內涵會有不同。對于儒化,政府該怎樣被儒化?
吳鉤:
儒化,就是政府接受儒家學說的教化。
哈哈:
吳老師解釋一下您的頭像吧?
吳鉤:
頭像:唯吾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