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原型約翰·納什車禍去世。你也許聽說過他是厲害的數學家、199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博弈論之父……但是,他的最大貢獻是“納什均衡”。
那么問題來了,納什均衡到底是個什么鬼?
我們先來看看納什均衡的經濟學定義:
所謂納什均衡,指的是參與人的這樣一種策略組合,在該策略組合上,任何參與人單獨改變策略都不會得到好處。換句話說,如果在一個策略組合上,當所有其他人都不改變策略時,沒有人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則該策略組合就是一個納什均衡。
是不是看完幾乎沒什么概念?
我們先用個常見的現象試圖解釋下,例如價格戰。生產同一樣產品的若干廠家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各家所賣的產品價格保持基本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各方就形成了一個“納什均衡”。
若其中一方打破默契,開始大幅降價,以求薄利多銷,獲取更大利潤,那么其他家便會很快跟進,互相壓價。剛開始降價的一方短期內可能會增加銷量和利潤,但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
下面小編將給大家舉幾個經典的例子,以便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約翰·納什這位奇才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囚徒困境
假設有兩個小偷A和B聯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將兩人分別置于不同的兩個房間內進行審訊,對每一個犯罪嫌 疑人,警方給出的政策是:
如果一個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贓物,于是證據確鑿,兩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個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則兩人各被判刑8年。
如果另一個犯罪嫌人沒有坦白而是抵賴,則以妨礙公務罪(因已有證據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減刑8年,立即釋放。
如果兩人都抵賴,則警方因證據不足不能判兩人的偷竊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將兩人各判入獄1年。
關于案例,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1年。但是由于兩人處于隔離的情況,首先應該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會出賣自己以求自保、其次才是亞當·斯密的理論,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會從利己的目的出發進行選擇。這兩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盤算過程:
假如他坦白,如果我抵賴,得坐10年監獄,如果我坦白最多才8年;假如他要是抵賴,如果我也抵賴,我就會被判一年,如果我坦白就可以被釋放,而他會坐10年牢。綜合以上幾種情況考慮,不管他坦白與否,對我而言都是坦白了劃算。兩個人都會動這 樣的腦筋,最終,兩個人都選擇了坦白,結果都被判8年刑期。
基于經濟學中Rational agent的前提假設,兩個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選擇是坦白招供,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從而均被判處一年就不會出現。這樣兩人都選擇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8年的結局,納什均衡”首先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戰:按照斯密的理論,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而最終全社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們可以從“納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見的手”原理的一個悖論:從利己目的出發,結果損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槍手博弈
彼此痛恨的甲、乙、丙三個槍手準備決斗。甲槍法最好,十發八中;乙槍法次之,十發六中;丙槍法最差,十發四中。
先提第一個問題:如果三人同時開槍,并且每人只發一槍;第一輪槍戰后,誰活下來的機會大一些?
一般人認為甲的槍法好,活下來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合乎推理的結論是,槍法最糟糕的丙活下來的幾率最大。
我們來分析一下各個槍手的策略。
槍手甲一定要對槍手乙先開槍。因為乙對甲的威脅要比丙對甲的威脅更大,甲應該首先干掉乙,這是甲的最佳策略。
同樣的道理,槍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槍瞄準甲。乙一旦將甲干掉,乙和丙進行對決,乙勝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
槍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對甲開槍。乙的槍法畢竟比甲差一些,丙先把甲干掉再與乙進行對決,丙的存活概率還是要高一些。
但是在第一輪槍戰后,丙有可能面對甲,也可能面對乙,甚至同時面對甲與乙,除非第一輪中甲乙皆死。盡管第一輪結束后,丙極有可能獲勝(即甲乙雙亡),但是第二輪開始,丙就一定處于劣勢,因為不論甲或乙,他們的命中率都比丙的命中率為高。
這就是槍手丙的悲哀。能力不行的丙玩些花樣雖然能在第一輪槍戰中暫時獲勝。但是,如果甲乙在第一輪槍戰中沒有雙亡的話,在第二輪槍戰結束后,丙的存活的幾率就一定比甲或乙為低。
這似乎說明,能力差的人在競爭中耍弄手腕能贏一時,但最終往往不能成事。
我們現在改變游戲規則,假定甲乙丙不是同時開槍,而是他們輪流開一槍。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丙的機會好于他的實力,丙不會被第一槍干掉,并且他可能極有機會在下一輪中先開槍。
先假定開槍的順序是甲、乙、丙,甲一槍將乙干掉后(80%的幾率),就輪到丙開槍,丙有40%的幾率一槍將甲干掉。即使乙躲過甲的第一槍,輪到乙開槍,乙還是會瞄準槍法最好的甲開槍,即使乙這一槍干掉了甲,下一輪仍然是輪到丙開槍。無論是甲或者乙先開槍,乙都有在下一輪先開槍的優勢。
如果是丙先開槍,情況又如何呢?
丙可以向甲先開槍,即使丙打不中甲,甲的最佳策略仍然是向乙開槍。但是,如果丙打中了甲,下一輪可就是乙開槍打丙了。因此,丙的最佳策略是胡亂開一槍,只要丙不打中甲或者乙,在下一輪射擊中他就處于有利的形勢。
我們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理解人們在博弈中能否獲勝,不單純取決于他們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博弈方實力對比所形成的關系。
在上面的例子中,乙和丙實際上是一種聯盟關系,先把甲干掉,他們的生存幾率都上升了。我們現在來判斷一下,乙和丙之中,誰更有可能背叛,誰更可能忠誠?
任何一個聯盟的成員都會時刻權衡利弊,一旦背叛的好處大于忠誠的好處,聯盟就會破裂。在乙和丙的聯盟中,乙是最忠誠的。這不是因為乙本身具有更加忠誠的品質,而是利益關系使然。只要甲不死,乙的槍口就一定會瞄準甲。但丙就不是這樣了,丙不瞄準甲而胡亂開一槍顯然違背了聯盟關系,丙這樣做的結果,將使乙處于更危險的境地。
合作才能對抗強敵。只有乙丙合作,才能把甲先干掉。如果,乙丙不和,乙或丙單獨對甲都不占優,必然被甲先后解決。
赤壁之戰的例子
那時,曹操勢力最強,孫權次之,劉備最弱。為了抵抗強大的曹操,孫劉兩家只有聯合起來,取勝的幾率才比較大。孫權就相當于前面例子中的乙,是孫劉聯盟中最賣力的成員。在赤壁之戰中,孫權出力最多,劉備實際上沒出多少力。《三國演義》夸大了諸葛亮對赤壁之戰的貢獻,當時孫劉聯軍的統帥實際上是周瑜,周瑜在赤壁之戰的功勞遠大于諸葛亮。
蒙古聯合南宋滅金的例子
當時,蒙古軍事實力最強,金國次之,南宋武力最弱。本來南宋應該和金國結盟,幫助金國抵御蒙古的入侵才是上策,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但是,當時的南宋采取了和蒙古結盟的政策。南宋當局先是糊涂地同意了拖雷借道宋地伐金。1231年,蒙古軍隊在宋朝的先遣隊伍引導下,借道四川等地,北度漢水殲滅了金軍有生力量。
1233年,南宋軍隊與蒙古軍隊合圍蔡州,金朝最后一個皇帝在城破后死于亂兵,金至此滅亡。1279年,南宋正式亡于蒙古。
如果南宋當政者有戰略眼光,捐棄前嫌,與世仇金結盟對抗最強大的敵人蒙古,宋和金都不至于那么快就先后滅亡了。
智豬博弈
豬圈里面有兩只豬, 一只大,一只小。豬圈很長,一頭有一個踏板,另一頭是飼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遠離踏板的豬圈的另一邊的投食口就會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 豬去踩踏板,另一只豬就有機會搶先吃到另一邊落下的食物。當小豬踩動踏板時,大豬 會在小豬跑到食槽之前剛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豬踩動了踏板,則還有機會在小豬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爭吃到另一半殘羹。
那么,兩只豬各會采取什么策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答案居然是:小豬將選擇“搭便車”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邊;而大豬則為一點殘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間。
原因何在呢?
因為,小豬踩踏板將一無所獲,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對小豬而言,無論大豬是否踩動踏板,不踩踏板總是好的選擇。反觀大豬,已明知小豬是不會去踩動踏板的,自己親自去踩踏板總比不踩強吧,所以只好親力親為了。
“智豬博弈”的結論似乎是,在一個雙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競爭環境中,有時占優勢的一方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
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比如,在某種新產品剛上市,其性能和功用還不為人所熟識的情況下,如果進行新產品生產的不僅是一家小企業,還有其他生產能力和銷售能力更強的企業。那么,小企業完全沒有必要作出頭鳥,自己去投入大量廣告做產品宣傳,只要采用跟隨戰略即可。
“智豬博弈”告訴我們,誰先去踩這個踏板,就會造福全體,但多勞卻并不一定多得。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回報,爭著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豬。“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的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三個和尚都想做“小豬”,卻不想付出勞動,不愿承擔起“大豬”的義務,最后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獲得利益。
智豬博弈與“槍打出頭鳥”
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在企業中,不論國企還是民企或是外企,在企業內部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小團體。套用組織行為學的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存在各種非正式組織。而每一個團體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沖突。
這時,每個團體都會推選出各自的代言人。這些代言人是為集體利益(如爭取加薪或增加福利等)作出積極行動的領頭人。但我們這時會發現,被推選為代言人的總是那些胸無城府、意氣用事的人。
然而,群體活動的最大受益者“小豬”們則永遠躲在幕后。活動成功了,他們可以毫發無傷地優先分到一杯羹;如果失敗了,他們也可以發表一通與我無關,我是受害者之類的演講,讓“大豬”成為永遠的犧牲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懂得智豬博弈對于個人并非是件壞事。
證券市場中的“智豬博弈”
金融證券市場是一個群體博弈的場所,其真實情況非常復雜。在證券交易中,其結果不僅依賴于單個參與者自身的策略和市場條件,也依賴其他人的選擇及策略。
在“智豬博弈”的情景中,大豬是占據比較優勢的,但是,由于小豬別無選擇,使得大豬為了自己能吃到食物,不得不辛勤忙碌,反而讓小豬搭了便車,而且比大豬還得意。這個博弈中的關鍵要素是豬圈的設計, 即踩踏板的成本。
證券投資中也是有這種情形的。例如,當莊家在底位買入大量股票后,已經付出了相當多的資金和時間成本,如果不等價格上升就撤退,就只有接受虧損。
所以,基于和大豬一樣的貪吃本能,只要大勢不是太糟糕,莊家一般都會抬高股價,以求實現手中股票的增值。這時的中小散戶,就可以對該股追加資金,當一只聰明的“小豬”,而讓 “大豬”莊家力抬股價。當然,這種股票的發覺并不容易,所以當“小豬”所需要的條件,就是發現有這種情況存在的豬圈,并沖進去。這樣,你就成為一只聰明的 “小豬”。
從散戶與莊家的策略選擇上看,這種博弈結果是有參考價值的。例如,對股票的操作是需要成本的,事先、事中和事后的信息處理,都需要金錢與時間成本的投入,如行業分析、企業調研、財務分析等。
一旦已經付出,機構投資者是不太甘心就此放棄的。而中小散戶,不太可能事先支付這些高額成本,更沒有資金控盤操作,因此只能采取小豬的等待策略。等到莊家動手為自己覓食而主動出擊時,散戶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股市中,散戶投資者與小豬的命運有相似之處,沒有能力承擔炒作成本,所以就應該充分利用資金靈活、成本低和不怕被套的優勢,發現并選擇那些機構投資者已經或可能坐莊的股票,等著大豬們為自己服務。
由此看到,散戶和機構的博弈中,散戶并不是總沒有優勢的,關鍵是找到有大豬的那個食槽,并等到對自己有利的游戲規則形成時再進入。
遺憾的是,在股市中,很多作為“小豬”的散戶不知道要采取等待策略。更不知道讓“大豬”們去表現,在“大豬”們拉動股票價格后從中獲取利潤,才是“小豬”們的最佳選擇。
作為“小豬”,還要學會特立獨行。行動前,不用也不需要從其他“小豬”那里得到肯定;行動時,認同且跟隨你的“小豬”越多,則你出錯的可能也就越大。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從眾,而是跟隨“大豬”。
當然股市中的金融機構要比模型中的大豬聰明的多,并且不守游戲規則,他們不會甘心為小豬們踩踏板。事實上,他們往往會選擇破壞這個博弈的規矩,甚至重新建立新規則。
比如他們可以把踏板放在食槽旁邊,或者可以遙控,這樣小豬們就失去了搭便車的機會。例如,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串通,散布虛假的利空消息,這就類似于踩踏板前騙小豬離開食槽,好讓自己飽餐一頓。
當然金融市場中的很多“大豬”也并不聰明,他們的表現欲過強,太喜歡主動地創造市場反應,而不只是對市場作出反應。短期來看,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左右市場,操縱價格,做膽大妄為的造市者。
這些“大豬”們并不知道自己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如想象的那樣強大到可以無敵于天下。自然而然地,每一年都會有一些高估自己的“大豬”倒下,幸存的“大豬”在經過優勝劣汰之后會變得更加強壯。
不過,無論是多么強壯的“大豬”,只要過于自信、高估自己控制市場的能力,總會倒下。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股市中,“大豬”有“大豬”的難處,“小豬”有“小豬”的難處。盡管“大豬”“小豬”只要了解自身處境,采取相應的策略就會成功,然而理性是有限的,確定的成功總是很難獲得。
為什么鮮花總是插在牛糞上?
我們把男生女生分成ABCD四等來看,由于男性的控制性傾向,導致其一般會降格選擇異性伙伴,因此現實中的典型配對是:A男配B女,B男配C女,C男配D女,A女與D男輪空。
A女(鮮花)確定D男(牛糞)沒人要,而D男確定A女追不到。這導致了兩個最有可能的均衡策略:A女如果在某種情況下選擇了D男,則D男一定會接受;D男去追A女則肯定不會有結果。但反正D男也沒人要,追或不追A女都不會有損失,所以D男出于無聊或其他動機仍非常有可能追A女。
所以,“屌絲”們不要傷心,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就“逆襲”了呢。
來源:新浪財經(微信號:sina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