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而不信命,追求而不苛求
案例分析:《命理用神精華評注》(王心田原著、鐘義明評注)中有一個案例:
乾造:
四柱: 癸酉 癸亥 丁丑 壬寅
大運:壬戌 辛酉 庚申 己未 戊午 丁巳
王心田:“此命一式二人,一為銀行行長、一為中等商業帳司。然而行長生有二子,帳司則無子。推此八字,子息本少。何以一有一無?莫非妻妾分上,或陰陽宅之關系也。不過成敗方面,以個人之命為主。子息非一人之能力,是故有應、有不應者也。然,應驗居多。此二人,壽元亦不同。帳司亡在巳運中,尚可理解。蓋巳酉丑會金局,而傷寅木用神。衰火之根既被損,豈不亡哉?行長亡于丁初,正在佳運之中,莫非亦在宅基及心田之關系也?所以談命最不易定壽元,于此可見一斑”。
借此案例,我們可以對以上事實作出若干討論。二者相似之處:事業,命理稱“祿”,同為金融高層主管;二者差異之處:子嗣,命理稱“子”,一個兩子,一個無子;壽元,命理稱“壽”,二者相差至少5年以上。在妻、財、子、祿、壽等項,以上兩人,除了“祿”項具有相似以外,其余諸項完全不同。
既然是同辰的人也會存在不同的命運,那么命理研究還有價值可言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命理學根植于中華民族已有上千年歷史,期間不少達官貴人、文人學士對其研究頗有心得,有的甚至畢其一生精力,草根百姓對其更是趨之若鶩,頂禮膜拜,至少說明命理學還是有其生存土壤和存在價值的。如果命理學理論一無是處,命理推論百無一準,那么它會存在千年而不朽,甚至相信它的人越來越多嗎?
一方面命理學在同辰生人的差異上有其天然的理論缺陷,另一方面命理學又在實踐中常有令人驚嘆的推斷應驗,那么如何看待同辰生人的不同人生軌跡呢?這里,試著用自然界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來分析,其理論是:在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同生辰的人可以存在命運上的差異,但是,相對的差異可以通過補償機制,使其遵循守恒定律。
上例中的行長,其社會地位高于帳司并且子嗣得意,但是,命運通過給予帳司壽元的補償過程,保持一種守恒關系。總體來看,各人的“量”卻保持一種平衡。
自然界有很多守恒的現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何不存在一個守恒問題呢?我們常常感嘆“人不得十全,天不得圓”,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古人說:“每有貧寒之命,生于富貴之家,錦襁繡褓,享用太過。其福不足以當之,則必夭”。這段話是說,一個稟賦了貧寒之命的孩子,如果生在富貴人的家庭,是沒有享福的承受能力的,一定會夭折。據此推論,一個稟賦了相同造化的孩子,如果生在貧寒人的家庭,由于沒有福祿的耗費,不一定會夭折。由此看來,同樣一種稟賦,具有某種同樣或者大致相當的福量。因為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對其福量的“消耗”也不同,從而命運的過程和狀況也不同。
這種理論應該可以推廣到所有的命理分析中去。命運可以在福量守恒的前提下,因環境不同而呈現出廣泛的差異性。如:在福量已知的前提下,如果選擇做官,則可能付出財的代價;如果選擇子息,則可能付出壽的代價,等等。由此推知,福量一定時,也即按命理術語講的格局高低一定時,每個人后天的妻、財、子、祿、壽等具體要素運行軌跡就可能出現差異,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選擇自己的命運。這也就是同辰生人命運狀態存在差異的命理解釋。
既然命理預測具有不確定性,那么,為什么實際預測中又會經常出現不可思議的精準現象,也即命理中常說的鐵口神斷呢?這涉及到另外的預測實戰問題,不屬本次話題,也就不再贅述。
命運,按照命理的解釋,是一個客觀的稟賦和過程。命理守恒可以解釋一系列傳統命題:
1、“吃虧是福”。按照命理守恒理論解釋,由于命理常數的存在,“吃虧”所產生的某些要素值的減少,必然導致其它要素值的增加。這里所謂的“福”,是指的某種屬性的轉移,而不是總量的增加。命理與宿命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宿命否認這種轉移的可能性,而命理則肯定它。人的生命的積極意義,在于讓這種轉移更具有價值。
2、“破財免災”。按照五行生克理論的解釋,“災禍”是一種客觀現象,也是一種必然現象。宿命的觀點認為災禍是不可避免的過程,然而,依照命理守恒理論的解釋,災禍雖然不可以避免,但卻具有轉移的可能性。“災禍”是某種命理要素值的改變,通過將這種值的改變,轉移到錢財方面,也就是“富”的減值過程,則可以達到某種消災的目的。
3、“貪財壞印”。以公職人員為例:如果一個公職人員的命理常數一定,但在錢財上過于貪婪,即所謂在“富”上獲得過多,則必然拖累其在“貴”上的命理數值,也就是降職。嚴重的甚至會損害到“壽”的數量,或者損害到其它的命理要素,這是顯然的道理。
《淵源集說》:“身弱徒然入格,縱發早亡”。發,可以理解為發展,指的是富貴。入格,是具備了富貴條件的意思。身弱,表明日元失令寡助。身弱不勝財官,恃強所得必然招損,這是命理常識。所以說“縱發早亡”。“縱發”,說明命弱時也可以發;“早亡”,則需要付出壽元的代價,這里講的是富貴與壽元之間的消長,或者說調整和轉移問題。
《金玉賦》說:“八字無財,須求本分;越外若貪,必招兇事”。無財,是稟賦貧寒的意思。貧寒者求富,也是人之常理。但是,思之太過,則稱之為貪。貪則可以突發,那就是“越外”,所以“必招兇事”。貧寒是指“富”的先天量值低下,如果后天刻意地增加自己“富”的量值,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調整,而且是向下調整,所以說“必招兇事”。
《論興亡》說:“如有高見明識,知進退存亡之機,而保其身者,雖官祿逢傷,六親免禍,亦當自己受惡疾而終者矣”。高明者,說的是知命之人;進退存亡之機,說的是命理要旨。縱然是知命的高人,也不能避免災禍的降臨,只不過可以在財官、六親、身體和壽元上進行調整和轉移罷了。
知命而不信命,追求而不苛求,掌握進退存亡之機,一切順其自然,盡人事以盡天命,則一生不會悔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