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少有人知道,她對古詩詞的愛好還在初中母校民辦蘭生復旦初級中學時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發。她也曾表示,自己是從六年級開始喜歡詩詞的。
蘭生復旦校長周萍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表示,在她看來,不論是武亦姝還是其他學生,他們的成功都來自個人的努力,學校只是為這些努力而又有天份的學生提供成長的豐富土壤、發展的自由空間。
她說:“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升入心儀的高一層次的學校,更是為了讓每個學生有豐富的生命體驗,從而找到自己的發展之路。”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種子,學校能做的就是小心保護他們的興趣
在周萍眼中,武亦姝奪冠最終是憑借實力,勝在心態。“這和學生自身的素質和從小接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如果有說學校為她的成長做過些什么的話,那就是為她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條件。”
周萍說,武亦姝成于教養和永不滿足的謙虛。
在每次比賽時武亦姝的表情,都可以看出,她的每一次的高分都令她自己感到驚訝,而且每次出境時她都淡定地表達著同樣的意思:她就是喜歡詩歌,享受詩歌。“正是喜歡,使得她能夠堅持,也使得她有2000首的詩詞儲備的量,仍然會在答不出題時,坦然地回答:答不出,就發現自己的盲點,學習補缺。”
“這是我們看著這個孩子一步步走來,在興趣的驅使下所表現出的永不滿足的追求。如果一個孩子不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那他不可能在學習中獲得提升。”
周萍說,喜歡——這才是孩子學習的最佳狀態。喜歡某件事,從做某件事情中找到了樂趣,才會享受其中的快樂和辛苦,才會不覺得是負擔,不會厭煩。而學校就是提供條件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得以發展的土壤。
據她介紹,學校里每年都會舉行辯論大賽、漢服設計大賽等文化藝術比賽,武亦姝自己就是漢服設計大賽時的主力隊員。
而2015年時,學校參加上海市的漢字聽寫大會選拔大賽,不少學生都報名參加,最終有5名學生被選拔參賽,武亦姝則是陪練,她每天都去幫她的同學備戰樂此不疲。
“正是學生們有著對詩詞等活動的愛好,學校又創設了一系列能夠使學生不同的愛好得以發揮的平臺,這使得他們能夠在其中享受到很多的樂趣。”周萍告訴記者,學校不僅有武亦姝、還有
去年獲得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的梅靈捷、
曾在上海詩詞大賽獲獎的學生席逸群、
在上海市漢字聽寫大賽獲獎的學生孫昕、
去年市長獎中僅有的兩名中學生胡葉琛和張宇也是畢業于此……
大文科和大理科融合教學,讓學生習得科學的思考方法,獲得更豐富的人生體驗。
學校如何給學生更好的影響,在周萍看來,成功的探索來自于學校的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課程融合。這一改革始于4年前,經歷了4年的探索才終于慢慢成型。
“說起民辦學校,很多人認為,學校通過讓孩子提前學習,逼孩子天天刷題,才最終造就出了高分的學生。但,這是外界的誤解。”周萍說:“學校也經歷了長時間的探索,才找到了一條能夠讓學生尋找到自己發展興趣之所在的特色之路。”
中學的人才培養目標究竟是什么?在周萍看來,這一問題厘清,學校才能為學生提供合適的發展之路。
而她認為蘭生復旦的目標就是為高一級的學校提供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當我們高一級的學校渴望創新性人才時,我們更應該以此為人才的培養目標。”她說。因此學校從4年前開始通過大學科的課程支撐,以問題探究為基礎,鼓勵學生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并提升自己。
學校除了教學大綱原本規定的課程以外,將包括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在內的所有的文科課程重新規劃設置成大文科的融合課程,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也重新規劃成大理科的融合課程。
她舉了個例子,語文課堂上,六年級有一個關于詩歌的課程上,比如老師講到24節氣的詩歌時,會談到那些相關的風俗習慣,與氣候、節氣的起源、當時的社會背景、節氣習俗的變遷、食品等相關,不單單是詩歌,歷史風俗習慣都納入其中。
這樣的授課不僅是教的詩歌,教的更是文化。高年級的融合課程則會更深入。比如俠義文化的探究,從歷史文化的層面來探索俠義文化的起源,再從整個俠義的分類來探索俠義文化的發展線索。甚至會融合現實生活中的歷史人物,從經典作品中尋求到歷史文化的脈絡。現在這些課程都成了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至于大理科課程,就是讓學生把所學化為自己的應用能力,從而能夠掌握這些學習的知識,比如在學校的大理科課程中,學生上了物理課后,掌握了音高、音頻、音量的原理后,可以在融合課程中用不同的材料制造樂器并演奏,體驗其發聲原理。
去年在復旦附中的自主招生共有500多個考生參加。首次實施的資料包考試,超過30分的學生不足50個。蘭生復旦的占了其中的30個。其中蘭生的學生趙吟泓得了唯一的49分。他回校時,告訴老師,大學科的學習給了他科學的思想方法,使得他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思考方法、知識的運用方法,以及各種體驗。
周萍解釋稱,大理科課程就是讓學生在學科融和之中,習得科學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播。通過習得科學的思維方式,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從而能夠將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與自己創設性的想法融和在一起。
而大文科課程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使得所有的知識融合成文化課程,并且學校鼓勵老師帶著學生們走出校園,給學生行走的體驗。每年暑假有100多名學生參加行走體驗,去徽杭古道體驗文化風情、去貴州山區小學交流等。每周五則將最后兩節課安排讓學生走出校門到場館、周邊的文化景點進行教學。“學校應該讓學生有更多樣的生命體驗,這樣才可能使得他們將自己所學所感融為一體。”周萍說。
更重要的是,這些融合課程全部納入學校的課程標準。“如果沒有真的寫入課程標準,那這些設想是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的,否則也只是學校和老師們興之所致才會做的事。”周萍說。
為此,學校在剛開始時,設置了80個探究課題,但是發現學生不堪重負,而且一些課題并不那么受學生歡迎,所以最終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淘汰,只剩下了30個探究性的課題。“這些30個課題全部寫入培養計劃,所有的學生在學校期間都必須完成這些課題。并且這些課題還會每年都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更新。”
教育最美好的過程不是老師的單一傳授,而是師生間的相互激發
“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被激發,而老師也被學生打動的過程。”周萍在接受采訪時說,說實話,我們最初在為學生設置這些探究性的課題時,不少老師心里都有一些擔憂,擔心學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擔心這些課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但沒想到的是,學生給了老師一個超出想象的呈現。
“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老師也被學生所深深地打動,他們會對學生有更多的投入,這樣師生互相激發并且共同成長提高的過程才是教育的魅力之所在。”周萍說。
所以在他們學校,所有老師的辦公室門都會為有需要的學生敞開——
梅靈捷會遇到同樣喜歡數學的朱斌老師,朱斌老師在課后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他討論數學,一起研讀數學論文;
武亦姝會遇到同樣喜歡古詩詞的鄭靜老師,并且他可以隨時走進鄭靜老師的辦公室,坐下來和鄭靜老師切磋個沒完,和學校里其他同好的老師一起聊詩詞彈鋼琴吹長笛……
要問一所學校發展的核心究竟是什么,這在周萍看來,是好的教師團隊。
但是,作為民辦學校,自然有著升學和競爭的壓力。這些壓力最終自然會傳遞到老師的身上。“老師的壓力很大,所以我們定期為老師做教師訪談,從中聽到老師的吐槽和發展中的迷惘。并且為他們解決這些吐槽的問題和迷惘,從而使得他們內心永遠能夠有溫暖,這樣才能把溫暖帶給學生。”周萍說。
當好的老師遇到好的學生,并且有學校提供的自由空間,那他們內心最溫暖最光明的火花會被點燃,互相照亮。
(以上內容轉自文匯教育公眾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