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一個行當總有個法則,像隱喻一樣存在,例如金融市場。記得我的老師教我的第一法則是“萬物升起必將落下”,這個也適用于各種期望價格變化的場景,例如房價。
16、7年前,上海房價幾千塊的時候,記得某大師就說過這房價還能漲到天上去?趕緊賣了吧。現在看看在高空飛舞的上海房價,我也會脫口而出:這房子還能漲到太空去嗎,不禁想起另一位大師的說法:要么崩盤,要么我們一起來更新和探索人類認知的底線。
我們在實踐中不免要討論稅務問題,每次討論結束,無論有沒有結論,叫獸總要加上叫獸的稅務問題法則-最終以你的稅務當局的意見為準。所以,不管今天我們討論出了什么結論,亦或是你從本文看出了什么結論,在實踐中,謹記:最終以你的稅務當局的意見為準。
1. 問題的起源
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2013年12月13日,根據國務院國發〔2013〕4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正式啟動,到2017年4月30日共有掛牌企業11113家,累計轉讓額4788億(股轉網站統計數據)。新三板的市場參與者,包括:掛牌公司股東、符合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要求的投資者,包括:個人、機構法人和符合規定的金融計劃。
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是個人,也就是自然人,自然人轉讓股權自然涉及個人所得稅的問題。在叫獸這幾年在新三板的認識里,該個稅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掛牌前持有的新三板公司股票,在出售時需要按所得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由證券賬戶所在證券營業部代扣代繳;另一種是新三板自然人投資者在新三板市場上購入股票再出售時,比照上市公司不繳納個人所得稅。
似乎就是這樣執行的,叫獸也沒有研究過,直到有一次要研究新三板公司股票IPO以后個人股東出售股票是否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問題時,想找找新三板交易交不交個人所得稅的法律依據,這時才發現,除了國務院國發〔2013〕49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有一句話:市場建設中涉及稅收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稅收政策處理。除此之外真沒有其他規定,想想大家在實際操作里也沒交過稅,也就認為這個應該是免稅的。
直到一天,魚鱗圖董秘陶總發給我一篇網文,說某市地稅要求新三板交易繳納個人所得稅,我的第一反應,不會吧!
后來陶總去把稅務局網站上這篇文章找給我,我真的大吃了一驚!這篇文章是以稅務問答形式刊登在某市地稅局網站上的。
全文如下:
“新三板”股權轉讓所得應征個人所得稅 發布時間:2017年04月12日
案情簡介:
近期,稅務機關在應對中等風險案件中發現,自然人A將其持有的某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股權轉讓給企業B,并取得股權轉讓收益,但企業B卻沒有代扣代繳“財產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為此,稅務機關責令企業B對自然人A股權轉讓所得履行代扣代繳義務。
稅法分析:
《國務院關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關問題的決定》(國發〔2013〕49號)第六條規定,市場建設中涉及稅收政策的,原則上比照上市公司投資者的稅收政策處理。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 證監會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第八條規定,對個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轉讓從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繼續免征個人所得稅。所以部分納稅人誤以為個人轉讓“新三板”股權可以比照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免征個人所得稅。
但是經過分析可以發現:
(1)國發〔2013〕49號文件表述的是“原則上比照”,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不應當作為稅務執法的依據,應有具體的財稅文件支撐。
(2)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法規中,如果對于“新三板”的政策和上市公司一樣,會單獨發文或者在文件里明確規定,比如《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5〕101號)第四條規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按照本通知規定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財稅〔2016〕101號)第四條規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按照本通知第一條規定執行。
故綜合判斷,依照現有的文件支撐,轉讓“新三板”的股票不得隨意參考上市公司的個人所得稅政策,自然人A股權轉讓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B應依法履行“財產轉讓所得”代扣代繳義務。
根據上文,我們之前認為的新三板市場購入的股票再出售時,個人投資者不能比照上市公司免稅,也就是說,出售者有納稅義務,受讓者有代扣代繳義務。
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提到的新三板啟動以來的轉讓數據,盡管叫獸沒有找到市場轉讓數據,不知道這個轉讓數據里有多少是掛牌前持有的已交稅的,有多少是市場轉讓(交易)沒交的,考慮到幾千億級別的轉讓規模,兄弟們,開始顫抖了吧!
錯愕之余,叫獸請教了一位地稅稅政官員和一位稅務專家,他們都認為上文地稅局的認定沒有問題,叫獸爭辯說實際操作有障礙,他們都認可,但都認為實際障礙不影響納稅義務或代扣代繳義務。
下面叫獸就擼擼法規和實操,討論幾個問題:轉讓股權的個人所得稅法規,納稅義務人和代扣代繳義務人,新三板實際操作的納稅障礙。
2. 轉讓股權/股票的個人所得稅法規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納個人所得稅:九、財產轉讓所得;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財產轉讓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八條 稅法第二條所說的各項個人所得的范圍,(九)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取得的所得。
第九條 對股票轉讓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另行制定,報國務院批準施行。
第十九條 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說的財產原值,是指:(一)有價證券,為買入價以及買入時按照規定交納的有關費用;納稅義務人未提供完整、準確的財產原值憑證,不能正確計算財產原值的,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其財產原值。
第二十條 稅法第六條第一款第五項所說的合理費用,是指賣出財產時按照規定支付的有關費用。
第二十二條 財產轉讓所得,按照一次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計算納稅。
2.3 國家稅務總局《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
這是股權轉讓個人所得稅目前執行的法規,2014年第67號,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主要內容:
個人轉讓股權,以股權轉讓收入減除股權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按“財產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
需要納稅的七種情形:(一)出售股權;(二)公司回購股權;(三)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新股時,被投資企業股東將其持有的股份以公開發行方式一并向投資者發售;(四)股權被司法或行政機關強制過戶;(五)以股權對外投資或進行其他非貨幣性交易;(六)以股權抵償債務;(七)其他股權轉移行為。
申報的股權轉讓收入明顯偏低且無正當理由的,主管稅務機關可以核定股權轉讓收入,經常遇到的是:低于股權對應的凈資產份額的,其中,被投資企業擁有土地使用權、房屋、房地產企業未銷售房產、知識產權、探礦權、采礦權、股權等資產的,申報的股權轉讓收入低于股權對應的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
關于公開證券市場股票的特殊規定:個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轉讓從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轉讓限售股,以及其他有特別規定的股權轉讓,不適用本辦法。
2.4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
財稅[2009]167號規定: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20%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限售股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股權分置改革前形成的限售股,二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
同時,財稅[2009]167號規定:對個人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轉讓從上市公司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所得,繼續免征個人所得稅。
2.5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0]70號
2010年11月,對財稅[2009]167號的具體實施進行了補充規定和解釋,規定限售股,包括:(一)財稅[2009]167號文件規定的限售股;(二)個人從機構或其他個人受讓的未解禁限售股;(三)個人因依法繼承或家庭財產依法分割取得的限售股;(四)個人持有的從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轉到主板市場(或中小板、創業板市場)的限售股;(五)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中,個人持有的原被合并方公司限售股所轉換的合并方公司股份;(六)上市公司分立中,個人持有的被分立方公司限售股所轉換的分立后公司股份;(七)其他限售股。
2.6 法規小結:
A.個人轉讓股權要交個人所得稅,稅率20%,是按增值部分(扣除原值和合理費用)計算。
B.個人擁有的上市公司限售股出售時,按增值部分20%交個人所得稅,不能申報原值的按15%交。
C.個人二級市場購入的上市公司股票,出售時暫免繳納個人所得稅。
3.誰是納稅義務人,啥是代扣代繳義務人。
前面我們擼了法規,個人轉讓股權要交個人所得稅,上市公司二級市場購入的暫免征收除外。就是說個人出售股權,如果取得收益,就是存在應納稅所得額,轉讓收入大于原值和合理費用,就應該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20%,轉讓人就是納稅義務人。
但是,在個人所得稅的領域,除了納稅義務人還有另外一個義務主體,就是代扣代繳義務人,簡單說,就是給付個人產生應納個人所得稅的情況,給付人,大部分情況可以簡單理解為給錢的。有時交易不涉及現金,但是涉及個人所得稅,例如,發行股票收購個人持有的公司股權,雖然這個交易里沒有現金,但是如果產生增值,就有個人所得稅納稅義務和扣繳義務產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 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義務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 扣繳義務人在向個人支付應稅款項時,應當依照稅法規定代扣稅款,按時繳庫,并專項記載備查。
前款所說的支付,包括現金支付、匯撥支付、轉賬支付和以有價證券、實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支付。
國家稅務總局《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管理辦法(試行)》
第五條 個人股權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股權轉讓方為納稅人,以受讓方為扣繳義務人。
第六條 扣繳義務人應于股權轉讓相關協議簽訂后5個工作日內,將股權轉讓的有關情況報告主管稅務機關。被投資企業應當詳細記錄股東持有本企業股權的相關成本,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與股權轉讓有關的信息,協助稅務機關依法執行公務。
從法規上和現實世界的經歷來看,我們都可以理解,你拿到工資的時候,發給你工資的企業已經把你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扣除了,你拿到的是稅后工資,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
另外一個場景我們經常碰到的是,股權轉讓,如果出售方是個人,受讓人就有代扣代繳義務,這也是我們在并購方案里要策劃好的,盡管納稅義務是對方個人,但是受讓方有代扣代繳義務,那部分稅要先扣下來幫他繳了。
舉個例子,之前碰到個IPO案子,歷史上有股權轉讓,對方自然人受讓方是現在實際控制人,需要找當年出售方訪談,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當時出售方拿到錢以后交稅了嗎?中間介紹人看到這個問題就很奇怪的問我,他交不交稅和你們實際控制人有什么關系,問這個干什么?我說,納稅義務是出售方的,但是當年,受讓方是全額付款給出售方,沒有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這個就有風險存在了,如果當年出售方交了稅就沒問題,如果沒交,受讓方就存在未代扣代繳的稅務風險,所以要搞搞清楚當年交稅了沒有。
企業把錢給個人的時候要一定要留意代扣代繳義務履行了嗎?
前面那個案例,地稅局說:轉讓“新三板”的股票不得隨意參考上市公司的個人所得稅政策,自然人A股權轉讓所得應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B應依法履行“財產轉讓所得”代扣代繳義務。
但是,稅務當局是找納稅人還是代扣代繳義務人?答案是代扣代繳義務人!稅務局決定:自然人A將其持有的某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掛牌企業的股權轉讓給企業B,并取得股權轉讓收益,但企業B卻沒有代扣代繳“財產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為此,稅務機關責令企業B對自然人A股權轉讓所得履行代扣代繳義務。
如果沒有履行代扣代繳義務法律風險怎樣?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2015修訂)》第三十二條 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第六十九條 扣繳義務人應扣未扣、應收而不收稅款的,由稅務機關向納稅人追繳稅款,對扣繳義務人處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4. 新三板履行代扣代繳義務的實際障礙
根據前述法規,結合案例中地稅局的回答,我們可以理解,在主管稅務當局眼里,轉讓新三板股權的代扣代繳義務人是受讓方,就是新三板股票的買受方。那我們來看看新三板的交易方式。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3.1.2 股票轉讓可以采取協議方式、做市方式、競價方式或其他中國證監會批準的轉讓方式。經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公司同意,掛牌股票可以轉換轉讓方式。
企業只能選擇一種做市方式,但是經股轉批準,可以轉換轉讓方式。競價轉讓到現在還沒有出臺,所以現在僅有做市轉讓和協議轉讓兩種方式。
兩種轉讓方式相同的地方是,交易雙方都要是新三板合格投資者,并在證券公司開立了新三板賬戶,投資者的操作模式和A股類似,大多是通過證券交易客戶端來操作,一般證券交易軟件都有股轉的子目錄,點進去就可以進行股票交易。
協議轉讓方式和做市轉讓方式的不同點是,協議方式是投資者之間直接交易,做市方式下投資者買入賣出的交易對手方都是做市商。做市交易如下圖:
在大多數情況下,除了協議方式的特例互報成交確認方式(俗稱拉手交易),雙方理應知道對手方是誰之外,其他轉讓方式和做市方式,出售方和受讓方均不知道對方是誰,只是按照證券交易系統提示進行證券交易,對于買受方/受讓方就是一手付出錢一手拿回股票。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我們假定買受方根據證券系統標價買入新三板股票,這個價格是否含了出讓方的個人所得稅,如果含了(似乎只能含,不含更加推論不下去了),錢必須按照股票標價付出,不可能扣下什么,否則不能成交,可是一成交,錢就到了對方手里,受讓方就沒辦法扣了,對吧?
你也許會問,上市公司(上交所、深交所)股票不也是這樣,那么他們是怎樣代扣代繳的?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我們來看看關于限售股的
《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規定如下:
四、限售股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限售股持有者為納稅義務人,以個人股東開戶的證券機構為扣繳義務人。
限售股個人所得稅由證券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管理。錢付出去了,受讓人沒辦法扣,腫么辦?沒關系,錢在證券營業部賬戶上,改由證券營業部為代扣代繳義務人,不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這是上市公司的規定,新三板能否參照不好說,但是有一條,新三板股票的交易機制和A股上市公司股票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在由證券公司代理交易,在中國結算公司結算,這個時候主管稅務當局還繼續認定受讓人是代扣代繳義務人,似乎就有了實質性的操作障礙,錢都到對方去了,我怎么扣?
另外,還有一個障礙,就是除了拉手交易,買受方怎么知道對方是個人?如果對方是企業是沒有代扣代繳義務的。如果這么推論下去,做市商兄弟,你們從個人手上買的股票,代扣代繳了個人所得稅了嗎?想想吧!顫抖吧!
結語:
分析了半天,其實也沒啥結論,再次重申一下叫獸的稅務問題法則-最終以你的稅務當局意見為準。只能說新三板這個新事物誕生時間尚短,各方接受新三板是一個公開證券交易場所這一特性有一個過程,各方政策對接上總會有些磕磕絆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也是發展應有之意。
當然,我們這些新三板的參與者總是希望新三板好,這自然就有了立場,也很難說自己就很客觀,有如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