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稅律師事務所 稅務爭議部 /作者
編者按:限售股一般是指在限定時間內和條件下限制出售的股票。在2005年之前,中國股市處于股權分置狀態,上市公司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不允許上市交易,但是可以協議轉讓。2005年4月,中國證監會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非流通股逐漸進入流通市場。本期華稅文章將解析限售股轉讓過程中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處理相關問題,以饗讀者。
一、限售股的概念及其范圍
(一)限售股的概念
2006年之前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國企),有相當一部分的法人股。這些法人股跟流通股同股同權,但是成本極低(即股價波動風險全部由流通股股東承擔),惟一不便的就是不能在公開市場自由買賣(即證券市場公開自由買賣)。2006年國家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企業所有股份均可以自由流通買賣,法人股就變成流通股。但為了減少大量的股份集中上市給股市帶來沖擊,所以對這部分股份上市時間進行了限制,即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不上市流通或在一定的時期內不完全上市流通。
按照證監會的規定,股改后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12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
(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后,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
取得流通權后的非流通股,由于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稱之為限售股。
(二)限售股的范圍
按照財稅[2009]167號文件規定,轉讓時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限售股的范圍基本包括兩部分,這兩部分是以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作為劃分點的。其中:一部分是2006年之前的上市公司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后,原非流通股股份以及復牌日至解禁日期間該部分非流通股滋生的送、轉股(以下簡稱股改限售股);一部分是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原始股東持有的股份以及復牌日與解禁日期間的送、轉股(以下統稱新股限售股)。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67號)第二條規定:通知所稱本限售股,包括:
1.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完成后股票復牌日之前股東所持原非流通股股份,以及股票復牌日至解禁日期間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以下統稱股改限售股);
2.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形成的限售股,以及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間由上述股份孳生的送、轉股(以下統稱新股限售股);
3.財政部、稅務總局、法制辦和證監會共同確定的其他限售股。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關于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0]70號)第一條規定,本通知所稱限售股包括:
(一)財稅[2009]167號文件規定的限售股;
(二)個人從機構或其他個人受讓的未解禁限售股;
(三)個人因依法繼承或家庭財產依法分割取得的限售股;
(四)個人持有的從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轉到主板市場(或中小板、創業板市場)的限售股;
(五)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中,個人持有的原被合并方公司限售股所轉換的合并方公司股份;
(六)上市公司分立中,個人持有的被分立方公司限售股所轉換的分立后公司股份;
(七)其他限售股。
二、企業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的企業所得稅處理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有關所得稅問題的公告》(2011年第39號)中規定,轉讓限售股取得收入的企業(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為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
1、企業轉讓代個人持有的限售股征稅問題
因股權分置改革造成原由個人出資而由企業代持有的限售股,企業在轉讓時按下列規定處理:
(1)企業轉讓上述限售股取得的收入,應作為企業應稅收入計算納稅。
上述限售股轉讓收入扣除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余額為該限售股轉讓所得。企業未能提供完整、真實的限售股原值憑證,不能準確計算該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稅務機關一律按該限售股轉讓收入的15%,核定為該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稅費。
依照本條規定完成納稅義務后的限售股轉讓收入余額轉付給實際所有人時不再納稅。
(2)依法院判決、裁定等原因,通過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企業將其代持的個人限售股直接變更到實際所有人名下的,不視同轉讓限售股。
2、企業在限售股解禁前轉讓限售股征稅問題
企業在限售股解禁前將其持有的限售股轉讓給其他企業或個人(以下簡稱受讓方),其企業所得稅問題按以下規定處理:
(1)企業應按減持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登記的限售股取得的全部收入,計入企業當年度應稅收入計算納稅。
(2)企業持有的限售股在解禁前已簽訂協議轉讓給受讓方,但未變更股權登記、仍由企業持有的,企業實際減持該限售股取得的收入,依照本條第一項規定納稅后,其余額轉付給受讓方的,受讓方不再納稅。
稅法不承認沒有辦理法律過戶的限售股交易,而是嚴格按照法律形式納稅。企業在限售股解禁前多次協議轉讓持有的限售股股票,但是股票不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過戶,按照“法律形式重于經濟實質”便于征管的原則,稅法只認可法律意義上的限售股轉讓。
三、個人轉讓上市公司限售股的個人所得稅處理
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所得,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個人轉讓限售股,以每次限售股轉讓收入,減除股票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即:
應納稅所得額=限售股轉讓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稅費)
應納稅額 = 應納稅所得額×20%
限售股轉讓收入,是指轉讓限售股股票實際取得的收入。限售股原值,是指限售股買入時的買入價及按照規定繳納的有關費用。合理稅費,是指轉讓限售股過程中發生的印花稅、傭金、過戶費等與交易相關的稅費。
在證券機構技術和制度準備完成后形成的限售股,自股票上市首日至解禁日期間發生送、轉、縮股的,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應依據送、轉、縮股比例對限售股成本原值進行調整;而對于其他權益分派的情形(如現金分紅、配股等),不對限售股的成本原值進行調整。
如果納稅人未能提供完整、真實的限售股原值憑證的,不能準確計算限售股原值的,主管稅務機關一律按限售股轉讓收入的15%核定限售股原值及合理稅費。
限售股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以限售股持有者為納稅義務人,以個人股東開戶的證券機構為扣繳義務人。限售股個人所得稅由證券機構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負責征收管理。
限售股轉讓所得個人所得稅,采取證券機構預扣預繳、納稅人自行申報清算和證券機構直接扣繳相結合的方式征收。證券機構預扣預繳的稅款,于次月7日內以納稅保證金形式向主管稅務機關繳納。主管稅務機關在收取納稅保證金時,應向證券機構開具《中華人民共和國納稅保證金收據》,并納入專戶存儲。
根據證券機構技術和制度準備完成情況,對不同階段形成的限售股,采取不同的征收管理辦法。
(1)證券機構技術和制度準備完成前形成的限售股,證券機構按照股改限售股股改復牌日收盤價,或新股限售股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轉讓收入,按照計算出的轉讓收入的15%確定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稅費,以轉讓收入減去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余額,適用20%稅率,計算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額。
納稅人按照實際轉讓收入與實際成本計算出的應納稅額,與證券機構預扣預繳稅額有差異的,納稅人應自證券機構代扣并解繳稅款的次月1日起3個月內,持加蓋證券機構印章的交易記錄和相關完整、真實憑證,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清算申報并辦理清算事宜。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后,按照重新計算的應納稅額,辦理退(補)稅手續。納稅人在規定期限內未到主管稅務機關辦理清算事宜的,稅務機關不再辦理清算事宜,已預扣預繳的稅款從納稅保證金賬戶全額繳入國庫。
(2)證券機構技術和制度準備完成后新上市公司的限售股,按照證券機構事先植入結算系統的限售股成本原值和發生的合理稅費,以實際轉讓收入減去原值和合理稅費后的余額,適用20%稅率,計算直接扣繳個人所得稅額。
小結:
我國對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隨著股權分置改革之后限售股的陸續解禁,對于限售股轉讓所得征稅的稅收政策也陸續出臺。由于限售股的獲取成本通常比二級市場流通的成本低很多,一旦解禁后減持,其收益與其他股東相比往往是暴利,社會財富就會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征稅是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完善,可以調節社會財富分配,體現稅收制度公平,從而抑制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