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共存》(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批判)
這本《文明的共存》著實沒什么名氣,僅有的名氣也算是蹭了一些《文明的沖突》的吧,看到很多評論都說自己讀它都是搭配著《文明的沖突》來看的,想要對比著看而已,剛好我也是(也是作業啦)。
《文明的沖突》我得讀了個兩三遍吧,大一讀過,大二度過,專業課老師還讓分析又跳著讀,也曾用這個理論解釋過一些東西,但是經歷了HK的事情之后自己也確實心生過疑惑,但總歸是不了了之了,這本書倒是解決了我的一些困惑。且不說這本書的好壞,原本同時閱讀兩種完全相反觀點的書籍就是一種收獲,兩種對立觀點同時在腦中作業,才能夠看清一些復雜形式,就好像看待一場辯論一般,雙方都有合理之處不合理之處,自己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定奪。以前讀《文明的沖突》從來都不知道還有本批判書籍《文明的共存》,真的是自己無知且不懂得搜索了呢,這本書的出現也讓我長了個教訓,研究一種理論時一定要多多關注相反性的理論才好,兼聽則明。
這本書一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了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的世界,第二部分其實是展開了自己的批判,分析文明與政治的真正關系來反對亨廷頓的一些觀點,第三部分其實沒有什么特別,作者就是把各個地區分開來講了講各地的政治情況,沒有什么新的觀點,太過散亂反而失了焦點,最后一部分是對未來的展望,提出的一些因素也都是一些常見的點,什么環境因素呀、恐怖主義之類的。我覺得全書最有價值的就是前兩部分對《文明的沖突》的批判思路,大家可以讀一下形成自己的思考,后兩部分我認為完全是湊字數的。
這本書我自己覺得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批判思路,先梳理一遍原書的內容,然后從前提、定義、背景等等方面一一批判,有趣的是作者承認共識的方式,提出了一個更大的范圍——引起沖突的原因太多,然而只有特定條件下文明才會起看起來的主導作用。作者全書都貫穿的一個前提是人類的恐懼感,當然這也是形成政治實體的一個前提,開篇便提出因為人類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構建群體來增強安全感,然而只有構造一個敵對群體才能更好的增強群體性,而“文明”便是二戰后群體性變弱下人們劃分群體的一個標準。緊接著作者針對這本書的暢銷做了解釋,因為世界觀和方向性的需要,二戰后人們的價值觀急需重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都受到了挑戰,人們便找到了文明的沖突作為自己新的方向,使自己有章可循。作者最最集中的批判其實是集中在了簡單化上,作者指出國際關系的理論很是復雜,導致沖突的因素也是非常多且權重無法比較,而文明的沖突把別的因素都剔除了,只是為了迎合市場的簡單化而變得簡單化,過于簡化了政治理論,形成了一種“我們”反對“他們”的模式,而這種模式便是眾多國際事件產生高額代價的原因。最后作者便提出,那么一種真正的政治理論應該帶給我們什么,但其實作者也沒有回答的很清楚。之后作者就細細闡釋了文明的本質,先從定義上否定亨廷頓,然后闡述文明和政治復雜的關系,設了一個更大的框架套進去了這本書。
姑且不論這些批判是否正確屬實,但是這個批判的思路確實很有意思。背景目的解讀,本質之辯,然后設一個更大的框套住原來的觀點,看了這本書的批判思路,以后看其他觀點時也可按照這個思路來看看自己能否找一些與之不同的觀點來批判性閱讀了~
這本書真的一般,也就是前兩部分可讀性還不錯,但內容不重要,學會批判的框架思路能夠帶入別的實踐中應用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