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里把孔子的言論和曾子的解釋分開,是因為曾子的這個解釋,其實并不是貫穿孔子之道的“一”。
在上一講中提到,我認為貫穿孔子的思想的那個道,是“仁”。

??2017-10-03 11:44
《論語·里仁篇》有這樣一段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里把孔子的言論和曾子的解釋分開,是因為曾子的這個解釋,其實并不是貫穿孔子之道的“一”。 在上一講中提到,我認為貫穿孔子的思想的那個道,是“仁”。
首先,忠恕是兩個詞,并不是“一”。
有人說,陰陽即太極,二可為一。可惜并不能證明,忠和恕是陰陽的關系。
其次,忠恕都是有對象的,并不是獨立的價值核心:對象改變,忠和恕都將失去意義而不成立。所以忠恕不能成為基本的“道”。
而孔子直接提出并一再強調的,思想上的“道”,是“仁”。
這在《論語》里隨處可見。我不知道為什么曾子要在這里突然引入忠恕這樣的概念——卻忽略了“仁”!
更有趣的是,后世甚至很多人抓住了曾子的這個解讀,強行扭曲一波孔子,說孔子是愚忠。
還有人說,這里的忠可以解釋為“衷于內心”。
那么問題是,內心是什么?注意,這里問的是“貫穿孔子之道”的那個內心。
翻開論語,認真尋找領會,其實孔子早就明確提出了,這個內心就是“仁”——又何必再引入令后世誤會的,什么忠恕?
可以說,儒學在歷史上被誤會,主要是因為偏離了“仁”之道——反而強調一些肢末的價值理念,如忠、信、孝順等。
單獨的看這些肢末的價值理念,并沒有什么錯,問題就出在:這些價值理念往往缺少了貫穿其中的“仁”!也就是說,片面強調忠信和孝順,卻不考慮“仁”!
說嚴重點,這是重“術”而缺“道”。
到了現代社會,很多對儒學之道的誤會,是不談仁,而說“禮”。
殊不知,“禮,貴乎誠”。誠,即發自本心。儒學的本心,就是仁。
而禮的本義,是一套社會秩序——孔子的主張是,社會需要一套公共的秩序,而不是通過武力強權來維持和破壞
只不過,以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孔子認為周禮可能是最為完善的一套社會秩序。
現在很多人批評孔子恢復周禮是愚昧——殊不知,縱觀孔子之前的歷史,還有哪個時代的社會秩序是超越周的呢?
回到論語的原文,孔子是以感慨的語氣說出這句話的:“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說明當時的場景是,曾子讓孔子有些失望:像曾參這樣的學生,竟然也不能理解老師一直重復強調的道。
——貫穿孔子的思想的道,是“仁”。仁,即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去學禮、求知;
以人為本,去待人接物,誠信交際;
以人為本,去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這些,都不是忠恕可以解決的,也不是一個“禮”字可以貫穿其中的!這樣解釋以后,我想多數人不會再批評儒學為“迂腐”。
反而是那些只看到被扭曲的儒學的人,或是不愿意歸本溯源去追究儒學之道的人,甚是迂腐!
//自注:
孔子首先把仁作為儒家最高道德規范,提出以仁為核心的一套學說。仁的內容包涵甚廣,其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儒家把仁的學說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說,這在中國政治思想發展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何為貴,儒學十講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