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
《中國糖尿病血酮監測專家共識》節選
糖尿病酮癥(diabetic ketosis,DK)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急性并發癥,需進行緊急搶救。
一、診斷思路
對已知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存在DKA的常見誘因以及臨床三大特征(明顯脫水、酸中毒和意識障礙),診斷并不困難;經查血、尿糖及酮體后即可確診。對于未提供糖尿病病史,或癥狀不典型(如腹痛),臨床上易于疏忽,應警惕本病的可能性,及時作血糖、血酮體及尿酮體檢查。
二、治療流程
1. 評估病情,建立通道
迅速評估脫水狀態,建立靜脈通道。同時采血測血糖、血酮、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指標。根據病情可留置胃管,給予吸氧等相應處理。
2. 補充液體
(1)第1h輸入等滲鹽水,速度為15~20 ml·kg-1·h-1(一般成人1~1.5 L)。隨后補液速度取決于脫水的程度、電解質水平、尿量。
(2)補液量和速度須視失水情況而定,原則上先快后慢。要在第一個24h內補足預先估計的液體丟失量,監測血流動力學、出入量、血糖、血酮、電解質和動脈血氣分析及臨床表現。
(3)對于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前4個h可補充總脫水量的1/3至1/2,如嚴重脫水的患者可在第1h內靜脈輸入1000 ml等滲鹽水。對合并心腎功能不全者,補液過程中檢測血漿滲透壓,對患者的心、腎、神經系統進行評估以防止出現補液過多。
(4)血糖≤11.1 mmol/L時,須補5%葡萄糖注射液并繼續胰島素治療,直至血酮、血糖均得到控制。
3.胰島素治療
(1)首次靜脈給予0.1U/kg體重的普通胰島素負荷劑量,繼以0.1 U·kg-1·h-1速度持續靜脈滴注。若第1h內血糖下降不到10%,則以0.14 U/kg靜注后繼續先前的速度輸注,以后根據血糖下降程度調整,每小時血糖下降4.2~5.6 mmol/L較理想。
(2)床旁監測患者血糖及血酮,當DKA患者血酮值的降低速度<0.5 mmol·L-1·h-1時,則增加胰島素的劑量1U/h。
(3)當DKA患者血糖達到11.1 mmol/L,可減少胰島素輸入量至0.02~0.05 U·kg-1·h-1,此時靜脈補液中應加入葡萄糖。此后需調整胰島素給藥速度及葡萄糖濃度以維持血糖值在8.3~11.1 mmol/L之間,血酮<0.3 mmol/L。
(4)血酮穩定轉陰,患者恢復進食后,可以改用胰島素多次皮下注射或胰島素泵持續皮下注射。
4. 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和酸中毒
(1)積極補鉀:補鉀治療應和補液治療同時進行,血鉀<5.5 mmol/L時,并在尿量>40ml/h的前提下,應開始靜脈補鉀;血鉀<3.3 mmol/L,應優先進行補鉀治療。
(2)糾正酸堿失衡:原則上不積極補堿,避免過量補堿,僅血pH<6.9進行補堿治療,可考慮適當補充等滲碳酸氫鈉液,直到pH>7.0。靜脈pH應每2h測定一次,維持pH在7.0以上。
5. 嚴密監測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記24h出入量,補液后保持尿量>2 ml/min為宜。在起初6h內每1h檢測血酮、血糖,每2h檢測血電解質。目標24h內糾正酸中毒和酮癥。
6. 誘因和并發癥治療
積極尋找誘發因素并予以相應治療,感染是最常見的誘因,應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詳細診治流程見下圖)。
附圖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治療流程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