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獲得別人尊敬的最好方法,是教會他尊重別人。這觀點是否覺得有些奇怪?事實上,這樣做讓我們一舉兩得:培養出一個既有教養同時又能很好地保護自己的孩子。打架并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在幼兒園的院子里就有可能出現小朋友對峙的場景出現。
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毫不遲疑地對我們說,如果孩子不知道在如今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強弱之分,那絕對是我們的過錯。
為生存而武裝不等于“終結者”
過去,聽話和乖孩子會受到稱贊和表揚。今天,人們贊揚那些主動積極、有斗爭精神的孩子。世事如此艱難,以至于人們認為最好是全副武裝而生存,即使有令人厭惡的個性也無所謂。
看到孩子受欺負,父母都會很生氣,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滑梯小霸王。于是就出現了一些極端的做法,這位父親夸耀自己的兒子:“全班的同學都怕他!”那位媽媽為“自己的女兒打遍天下,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敢打”而自豪。
但實際上,如果父母期望通過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極具攻擊性的“終結者”,而讓他在同伴中獲得尊重,恐怕注定是要失望了。因為害怕并不意味著尊重,順從并不意味著接納,讓孩子獲得別人尊敬的最好方法,是教會他尊重別人。
別人!什么是別人?
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家阿海尼告訴我們:“六七歲之前的孩子還不懂得什么是尊重。在此年齡段之前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尊重的定義對他們來說過于抽象。他需要眼見為實,而尊重從外部不一定能看到。當然,我們誰都知道不能等孩子懂得電插座危險之后再禁止他去摸。對尊重這個詞也一樣,父母完全可以在孩子還沒有明白尊重的真正的意義之前就要求他尊重別人。”
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僅靠簡單的下命令是遠遠不夠的。為什么不應該拿最大塊的蛋糕?為什么不能在火車的車廂里大聲地唱自己喜歡的歌?為什么砸壞小伙伴的小汽車不對?”這些都需要非常具體的解釋。
我,是自己;你,是別人
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首先應該教會他別人和自己的區別。然而,長久以來,孩子往往認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
人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對父母說話的口氣就像是對自己同伴說話一樣,不經媽媽的允許就去翻大人的包……
為什么會這樣呢?心理學家認為,今天的父母經常因為沒有過多的時間陪自己的孩子而內疚。因此,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無條件地答應孩子的要求。但是,成年人的作用,并不是整天趴在地上同孩子玩樂高玩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正是由于人與人存在不同,我們才會彼此尊重。
否則,對孩子來說,一切就非常模糊:“如果媽媽成為我的伙伴,我當然有權力推搡她一下。”
傾聽是尊重的黃金法則
心理學家認為,讓孩子懂得尊重的黃金法則就是:“教會孩子不要打斷別人的話!”這條法則意味著,別人的話是有價值的。在對話中,每個人都輪流說話和傾聽別人。為此,阿海尼評點了一個最新的兒童產品廣告。廣告中,一個孩子打著一條口號:“只聽你自己的!”他說道:“這條廣告傳達了一個非常錯誤的信息,因為如果一個人只聽自己的,他一定是一個孤獨的、無聊的和不會尊重別人的人。”
學會傾聽別人,有效地回答別人的話,而不是自己想自己的,這是尊重他人的基本規則。
當然,這個法則并不僅僅是給孩子建立的。要讓孩子重視傾聽別人說的話,成年人也應該重視孩子的話。比如,如果你說好他放學后,你到學校去接他,或者,像約定好的那樣,你送他到外婆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要在最后一分鐘改變主意。孩子對成年人說話不算話是很敏感的。這樣,孩子會有失去信任的危險。
看,那樣做多沒禮貌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尊重他人的事情發生比如,為了搶公交車上的座位推搡別人;開門的時候不顧后邊的人,門打在別人的臉上;汽車停在人行道上妨礙兒童推車通過等等。孩子看到這種現象時,孩子可能會疑惑地看著我們,仿佛在問:媽媽,為什么他們不像你說的那樣?我們該怎么做才能使自己的要求保持一致性?不要裝作什么都沒有看見,相反,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對孩子強調尊重別人的重要性:“你看,那個叔叔把后來的奶奶都碰到了,這樣做多沒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