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祭祀體系中,從周代開始,最重要的祭祀儀典是對天、地與農神后稷作祭祀的明堂大享之禮。專門的祭天、祭地、祭祀日月山川的儀式,都是從明堂南郊禮儀中逐漸分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曾經負載了古代明堂觀念,又包容了合祀天地理念,其前身為大祀殿,其初建的本義是大享殿,而至今尚存的祈年殿,才應該是天壇建筑群中最為重要的主體。
祈谷壇與祈年殿
祈年殿所坐落的祈谷壇,并不是為了表達帝王的尊嚴,也不僅僅是一個建筑物的基座,它本身就是一個專門用于祭祀的壇臺,只是在壇臺的中央矗立起了一座三重檐的建筑。壇臺本身也是建筑主體的一部分。整座壇臺是帝王舉行祈谷儀式的場所,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一個極其神圣的空間。在這里,帝王反而顯得卑微而渺小,因為帝王要在這里對上天與神靈頂禮膜拜,這個空間所代表的是主宰萬物的上天與掌控來年風雨及收成的神靈。
大木作梁架
中國建筑藝術最大榮譽是支撐屋頂的柱梁部分,也就是那全部木造的骨架?,F在這座祈年殿建筑是晚清時代被毀后重建而成。清代時用于大型殿堂柱子的大型原木已經很難找到,聰明的工匠們就創造了一種拼鑲柱子的方法,先用一個稍細的木料作為內胎骨,然后再在其外周圈貼外皮,外皮是分成瓣,還可以分成若干截,外皮之外用多道鐵制纏箍,使其緊緊地纏固為一個整體,這樣就可以用較小的木料來形成一根巨大的柱子。
斗拱
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征的部位是斗拱。斗拱是位于建筑檐口之下與柱子之上的那些出挑的構件。作用分為三種:一是為了承托出挑的屋檐;二是為了在柱子與屋頂之間有一個過度空隙,造成一種屋頂與柱子之間若即若離的效果,以減少屋頂在視覺上的重壓感;三是標志出建筑物的等級。第三種作用尤其重要。在明清建筑中,除了皇家宮苑、陵寢建筑和佛寺、道觀、壇廟建筑之外,一般庶民的住宅建筑是不允許使用斗拱。斗拱是具有等級標志作用的結構與裝飾構件,這種等級差別,不僅體現在不同的建筑物之間,也體現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祈年殿建筑各層檐下的斗拱,也同樣顯示了這種明晰的等級差別。
屋面部分
古代建筑的屋面,是在桁(檁)條之上架椽,在椽子上鋪望板,在望板上鋪防水與保溫的材料,最后用瓦覆蓋。椽子是圓形或方形的木條,并且按照由屋頂桁條所構成的架道來確定其長短,在金桁之上,與構成攢尖屋頂的雷公柱之間形成的脊部步架的椽子,被稱為腦椽。祈年殿的脊步使用的是腦排椽板,也就是用厚木板密排,使其兼有椽子與望板的兩重功能。上金桁與中金桁或中金桁與下金桁之間椽子被稱為花架椽,其長度相當于架道之間的斜長距離。祈年殿上花架步架也用了排椽板。建筑物房頂的一個重要功能是防雨、保溫與隔熱,其基本的方法是在屋頂望板之上鋪灰背,或稱之苫背,再在灰背之上鋪瓦與脊。苫的原意是用茅草編織而成的覆蓋物。祈年殿的灰背是用四成灰與六成土混合而成的,并用江米汁攙和,分為兩層,每層的厚度為3寸(9.6厘米),經過反覆敲打落實,使其密實。
小木作裝修
祈年殿小木作裝修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用于外檐的門窗格扇,另外一個是用于殿內天花與藻井裝飾。由于祈年殿是圓形平面,因而其外檐四周都用了門窗格扇的形式。其中在面南正面居中的明三間用了五抹格扇大框12扇,也就是由5根橫抹頭和兩根格抱柱形成的門扇形式。其下裙板、絳環在內外兩面刻如意云,并貼鍍金黃銅面頁。在其余九間,用了三抹檻窗大框36扇。祈年殿內的天花分為兩層,在中檐屋頂之下的金柱與鉆金柱之間有格井天花,每間面闊5井,也就是有5個井字格的天花,進深2井,周回12間共計120井。在上檐屋頂之下鉆金柱以內是龍井天花,也就是古建筑室內天花中的藻井裝飾,龍井天花里外口又有格井天花。格井內是繪有彩畫的天花板。
彩畫
中國古代建筑中最令人炫目的部分就是彩畫。明清建筑中的彩畫以青綠為主,并點以金,再配以白色的臺基,紅色的墻柱,以及宮殿中常用的黃色琉璃瓦,突顯出一種具有強烈對比色調的藝術整體。用了天青色琉璃瓦的祈年殿,其殿頂與彩畫都呈冷色調,與紅色的墻柱與白色的臺基,呈截然的對比效果,更顯出一種清淡、冷寂與肅穆的崇高之美。
其他部件
除了臺基、柱額、斗拱、梁架、椽望、屋瓦、門窗、天花、彩畫這些基本的建筑構件與部件之外,其實還有一些部件必須提及,當中包括殿內神臺及窗下檻墻。窗下檻墻是指窗下由地面至窗檻之下的矮墻,稱為檻墻,它除具裝飾效果之外,亦具有實際的建筑作用。而祈年殿是一座用于皇家祭祀儀典的神圣建筑,讓天子在此向上蒼祈福之用,殿內的神壇設計,也極具研究價值,神臺的擺設,裝飾的美奐,都反映出中國傳統皇家建筑的嚴謹及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