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鑒196卷,唐紀12
唐太宗李世民問身邊的大臣:“自古以來,有時候君主昏聵而臣下清明,有時又是君主清明而臣下昏聵,二者之間哪個更重要些”
魏征答道:“君主清明,則善惡賞罰得當,臣下如何能夠作亂!如果君主不清明,放縱暴虐、剛愎自用,即使有良臣在身旁,又有何作為呢。”
我感到這段對話真是太好了,說出了關鍵點。
一個國家、一個單位、一個部門,能否發展好,關鍵看一把手。
一把手沒有私心,單位的人風氣就正;
一把手目標明確,單位的人就有奔頭;
一把手賞罰分明,單位的人就有干勁。
所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就是這個道理。
這其實也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在一個單位中,一把手和其他之間,一把手是主要矛盾,決定了單位的風格。
也是毛主席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所說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因為一把手如果不行,其他的人行,沒有用。
目標變來變去,政策變來變去,下面的人就會不知所措。
沒有明確的預期,到底什么該干,什么不該干很迷茫;
有什么重要的舉措,下面的人也不會積極響應,而是要看一看再說。
因為今天對的事,明天可能錯了,不得不小心。
忠誠能干的人得不到重用,老是搞小圈子和奉承拍馬,能干的人沒有生存空間,只知道吹牛拍馬的人上位,單位的文化就會扭曲,風氣就會敗壞。
賞罰不夠分明,做得好的得不到足夠的賞賜,沒有什么好處;做得差的,也不會受到處罰,無所謂。
久而久之,下面的人就會失去干勁,因為干得好總是要付出更多,而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
而什么都不做,收獲也差不多,那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去拼搏呢?不如躺平好了。
相反,如果一個一把手是知人善任、毫無私心、目標明確、賞罰分明。
那么下面的人自然就會按照這個導向來辦事,適應不了的就會被淘汰。
無私就會公平,就會對著結果去,就會讓下屬感到風清氣正;
目標明確就會產生內驅力,讓大家都有奮斗目標和方向,不用揚鞭自奮蹄。
賞罰分明就會產生激勵,讓大家都能感到干好了就有回報,干不好就有懲罰,干勁更足。
因此,一個單位的好壞,直接取決于一把手的態度和能力。
而一把手的能力中,又以知人善任為第一。因為事情是靠人干出來的。
只要能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并讓他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一定會發揮作用和價值。
一把手不需要什么都很強,不會運營,找會運營的人;不會激勵,找合適的人力資源老總來輔助等。
李世民就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榜樣。
例如,他使用李世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自己也說,“隋煬帝疲勞百姓,修筑長城,來防備突厥,最后卻毫無效果;我只是將李世勣安排在晉陽,邊境就安寧了,他作為我的長城,豈不是更為壯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