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亂有治,大亂大治。這是歷史規律,也是歷史運行的基本常態。中國歷史上就有如此的鮮明印證。共有五大亂世,分別為春秋戰國,三國爭霸,五胡十六國與南北朝,五代十國,清末與民國亂世。
“禮崩樂壞、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形勢圖
春秋后期形勢圖
戰國七雄
自約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中國歷史上為時最久、發生最早的大分裂時期——春秋戰國以此標志。西周時所確立的周天子共主地位和禮樂制度在此時期被慢慢打破,春秋時期還有齊桓公這樣的“尊王攘夷”表面功夫,戰國時期則是各大諸侯國各自稱王,連表面的最高禮遇都不舍得維護了。
春秋時期諸侯國內部斗爭和外部兼并不斷,著名的有晉國“曲沃代翼”和吳楚大戰。戰國時期著名的有田氏代齊和戴氏取宋以及六國混戰。原來穩定的諸侯——卿——士大夫體系被推翻,新興的權貴重臣往往瓜分君主權力甚至于最后奪取最高領袖地位。
在兼并的路上,各個國家也都在加強自身實力,而亂世也給了很多有識之士足夠的思考和成長空間。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為活躍的一段時間,道家、法家、儒家等很多思想流派不斷出現興起,并且積極推廣自己的政治理念。而相應的各國君主為了富國強兵以維強大,也積極任用人才進行改革。這一時期齊國管仲改革、鄒忌改革,趙國公仲連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國商鞅變法等都非常出名。
春秋戰國也大大拓展了行政制度的進步,戰國時期各國普遍推廣郡縣制加強國家管理。
春秋戰國終結者——秦始皇
“英雄輩出,世族稱雄”的三國爭霸(189-280年)
三國形勢圖
三國爭霸起于東漢末年董卓亂政(189年)到280年西晉滅吳截止。這一時期因為《三國演義》的出名而備受關注和喜愛。統帥里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著稱的曹操、屢敗屢戰的劉備、穩坐江東的孫權最為出名,而關羽、呂布、曹仁等名將,諸葛亮、司馬懿等謀士,貂蟬、大喬小喬等美女也為這個時代增色不少。從東漢末年混戰到三國對峙,諸多英雄在各自戰場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成就了很多美談和大戰。
這一時期,也是世族地位上升的時期。各個國家都重視和拓展了世族勢力。典型的有魏國汝穎陳群家族、荀彧家族等,魏國還特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作為官制保證世族的權利,吳國的陸、步、顧、全等家族也人才輩出,權力極大。而這一影響直到唐中后期才基本消除。
三國終結者——晉武帝司馬炎
“胡漢紛爭、南北對立”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304-589年)
東晉與十六國
南北朝形勢圖
291-306年西晉“八王之亂”直接動搖了西晉對于全國的控制權,而西晉自身的混亂又使得匈奴、鮮卑等五大胡族開始介入中原,并且積極謀求獨立的政治地位和建立自身政權。以304年匈奴族劉淵建立漢趙,氐族李雄自稱成都王開始五大胡族不斷在中原和河西等地建立政權,并且互相攻伐。南逃的西晉皇族在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五胡十六國在北,東晉在南,長期對峙,常有征戰。
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南北朝時期開始,南朝以宋齊梁陳四國為核心與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朝”體系長期對峙,最后取代北周,統一北齊的隋朝在589年滅亡陳朝,中國歸于統一。這一時期胡漢紛爭也孕育著胡漢文化交流,并推動了中國政治體制走向了一個新時代。
南北朝終結者——隋文帝
“兵勇稱王、一超多強”的五代十國(907-979年)
五代十國地圖
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埋下了巨大隱患,很多擁兵自重的藩鎮成為了唐王朝的掘墓人和新政權的建立者。自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后梁,王建稱帝建立前蜀開始,中原地區以五代為更迭,其余地區以十國為相繼。
中原為代表五代之國實力相對強大,這也成為宋朝最后統一天下的基礎。979年北宋滅亡北漢,五代十國正式結束。
五代十國終結者——宋太宗
“內憂外患、新舊交替”的清末——民國亂世(1840-1949年)
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封建歷史瓦解的序幕也打開了其后亂世的紛爭和奮斗。外國列強的壓迫和屢次入侵,內部的改革、革命,無論是晚清還是民國都在內憂外患里走完了全程。
清末的混亂不僅是賠款割地更有內部的割裂。湘軍、淮軍的出現為民國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民國時期,無論是政壇還是軍界,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經過了長期的斗爭。而這樣的斗爭無疑推遲了中國的復興之路,而這也為全面更新中國提供了契機。
民國割據
大亂而得大治,春秋戰國結束后的秦朝,三國爭霸后的西晉,南北朝結束后的隋朝,五代十國完畢后的北宋,民國完結后的新中國都有著不錯的表現,也開創了新面貌。雖然秦朝、西晉、隋朝都沒有保持太長時間,但是它們都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諸多改革,為中國歷史貢獻了很好的制度藍本。而北宋和新中國不僅國力不弱,而且國運昌盛。
新時代的開創者——毛澤東
分裂就是危機,危機過去就是答案。居安思危,方得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