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股票10月15日隆重上市,市值突破了3000億,接下來它定會在糧油市場繼續攻城拔寨,打壓對手,維持其霸主地位,這過程中加大廣告的投入力度肯定必然之舉,在我們耳熟能詳、觸目可見的廣告中,金龍魚強推、力推的1:1:1宣傳標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再結合食用油的常識做下知識普及,希望大家對每天都要入口的食用油有個基本的認識,以便買得放心、用得順心、吃得安心。
首先了解下人為什么要吃油,大家都知道生命的維持需要通過攝入足夠的營養后進行新陳代謝,保證能量供應。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物質分別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油脂)、礦物質、維生素、水。脂肪(油脂)對人體的作用:1、供給人體熱量 2、供給必需脂肪酸 3、提供脂溶性維生素并促進其消化吸收 4、增加食物美味與飽腹感。經常干活的人就知道,幾天沒有油水下肚,就會老感覺餓得慌,渾身軟無力。
食用油共分三類:動物油、植物油、微生物油。微生物油主要用在保健品和食品原料中;動物油就是動物身上的油,是肉油,一般隨肉出售,動物油主要有豬油、牛油、羊油、雞油、魚油等;植物油大都是從植物果實提取的,常見的植物油有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棕櫚油、茶籽油、橄欖油、米糠油、芝麻油、紅花籽油、亞麻籽油等。作為商品買賣的食用油主要以植物油為主。
在食用油消費中,金龍魚品牌油的市場份額達40%左右,這其中又以調和油占大頭,所謂的調和油是由多種植物油調和而成,不同廠家、不同品類的調和油區別就在于所用的原料及其配比不同。
金龍魚調和油的最明顯標志就是瓶貼紙上印著顯眼醒目的1:1:1字眼。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金龍魚1:1:1TM”已是個商標了, 它是個純粹的營銷概念。這里的1:1:1不是指調和油中所添加的各種油的比例,這三個“1”*分別代表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這跟食用油有啥關系呢?下面就此展開說說,精煉后的的食用油主要成分是脂肪、維生素E,植物甾醇。脂肪約占食用油的99%以上,脂肪又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其中多不飽和脂肪酸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需通過食物供給,因此又稱必須脂肪酸。不同品種的植物油其各種脂肪酸的含量是不一樣的,因此它們的營養也都不一樣。
食用油作為人體七大營養素脂肪類的重要來源,提供了人體所需約50%的脂肪酸。油中的脂肪酸均衡,對膳食整體平衡以及預防慢性疾病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旦脂肪酸攝取失衡,就會導致營養失衡、影響健康。中國營養學會出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建議:成人每天食用油攝入量約25克,脂肪攝入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為20-30%,其中飽和脂肪小于10%,單不飽和脂肪10%,多不飽和脂肪10%,多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油酸:亞麻酸=(4-6):1。正是基于這個建議及原理,金龍魚公司根據各植物油營養成分比例再結合國人飲食習慣,精選多種植物油按科學脂肪酸配比調和而成金龍魚1:1:1TM調和油,意圖是努力使人們從所有膳食中得到的脂肪酸基本達到1:1:1膳食脂肪酸均衡,從而達到更好更高效的營養健康。該產品中上述三種脂肪酸實際比例為(0.2~0.3):(0.6~1):1。之所以第一個數字低是因為人們大都通過吃肉補充了飽和脂肪酸。這個配方就是金龍魚黃金比例食用調和油配方,還申請并榮獲了中國發明專利。
從中可以看出1:1:1只是個配方,只是營養平衡管理的消費引導概念。鑒于我國地大物博人多的現狀,各地飲食結構、習慣、食材差異不是一般的大,另外個人的口味、愛好更是迥異,因此人們攝入的營養包括脂肪肯定差異甚大,光靠調和油來平衡脂肪酸的攝入似乎也不靠譜。鑒于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遠比植物油的高,因此愛吃肥肉的人飽和脂肪酸攝入永遠超比例的高。至于那種油好,又或是調和油更好,大家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調和油是幾種油混合調制而成,而各種油的價格相差懸殊,當某種油價上升的時候,適當減少這種油脂的比例,好多商家就是通過調整各種油的不同比例從而達到降低成本謀取暴利。調和油基本上以價格較低大豆油和棕櫚為主,再配以少量的其他油類,前些年滿天飛的芝麻、橄欖、玉米、花生等名稱的功能調和油,其名稱中的芝麻、橄欖、玉米、花生油實際占比少之又少,就是個蒙人概念油。,特別是在夏天,調和油中價格低的大豆油、棕櫚油占比幾乎都在95%以上,到了天涼時棕櫚油 就不敢加多了,因為棕櫚油在20-25℃時會凝固,相同條件下影響外觀、品相。其實油隨著溫度的變化都會凝結,動物油常溫下都是固態的,花生油10-15℃、 橄欖油5℃、棉籽油0℃大豆油、葵花籽油、菜籽油-10℃以下就會相繼凝結起來,且凍結過程是一個漸進過程,凝固起來的油脂是物理形態改變,不影響其品質。另外開過封的油會發生氧化,氧化后的油脂產生哈喇味,不能使用。因此開封的油最好在3個月內用完。
2018年12月21日起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新“國標”《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植物油》正式實施。明確規定“食用植物調和油產品應以'食用植物調和油’命名”和“食用植物調和油的標簽標識應注明各種食用植物油的比例”,并鼓勵在食用植物調和油標簽標識中注明產品中大于2%脂肪酸組成的名稱和含量(總脂肪酸的質量分數)。這使得自那以后生產的調和油必須公開成分配比,因此大家買油除了比較價格,一定要看其成分構成配比,免得買到性價比差的油品。不過由于用戶沒條件也不可能會檢測油品的成分含量,因此不能排除還有部分商家仍在這上面渾水摸魚。總體感覺上在食品安全、消費誠信上的檢測監督力度依然很薄弱,只在3.15上重視了下,其實食品安全、配方規范監管應該成為監管機關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明確規定檢測監管頻次、頻率并實時公開結果,起到全民監督、全民共管之良效。對于生產中胡亂使用、添加有毒、有害物資,以及偷工減料、過度包裝、功能胡吹等行為真的要下重手懲治,若真能如此,乃萬民之幸。
食用油只是人類萬千種食品中一類,各種油品不存在好壞之分,只能說是營養成分有所不同。消費者可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營養水平及經濟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用油。有可能的話可以適當多攝取一些特種油,但不提倡長期食用任何一種油品,包括其他食品也是如此,保持膳食營養平衡最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