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說,“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的確,即使是被視為大一統王朝的唐朝、明朝在最后的100年中也只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周邊的少數民族不斷對其首都發動進攻,慘不忍睹。而漢朝在滅亡之時,還保持著對西域、遼東、西南等地區的控制,疆域面積達到500多萬平方公里,這一點僅次于清朝。本文就通過地圖來展示一下漢朝疆域的變遷。
漢朝初期,疆域僅限于戰國七雄范圍之內,甚至更小。當時經過了秦末戰爭,疆域萎縮不少。為了鞏固統治,西漢初期推行了郡國并行制,全國一半的土地都分封給了諸侯,而西漢中央直轄的只有15個郡。因此,西漢前期80年的主要任務在于解決諸侯問題,而對于邊患,則主要采取和親政策。
漢代諸侯
當時,在西漢的周邊存在許多政權。北方的匈奴在秦漢之際統一了漠北高原,它擊敗了東胡、大月氏,征服了西域各國,奪取了河套,疆域東到大興安嶺,西到帕米爾高原,十分強大。除此,東北還有扶余、朝鮮等國和部族,西南有夜郎、滇等國家,東南則有從秦朝脫離而出的南越、閩越、東海三國。
西漢初期版圖
到了西漢中期,西漢已經基本解決了諸侯問題,于是對匈奴發動了反擊,奪取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并派遣軍隊征服了西域各國,和烏孫結為了聯盟。反擊匈奴成功后,漢武帝又兼并了朝鮮、南越、閩越、夜郎、滇等國,將漢朝的面積擴大了一倍。漢武帝還首次將海南島納入到了版圖,在此設置了珠崖等郡。
西漢中期版圖
西漢后期,由于昭宣之治的功勞,西漢得以得以保持強盛。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到了實際控制范圍內,是新疆開始納入中國版圖的標志。西域最強的國家——烏孫也被西漢所控制。而當時的匈奴則出現了分裂的局面,其中的呼韓邪單于依附于漢朝,遷徙到了漠南。不過,由于對海南島的統治成本較高,漢朝在前46年廢除了珠崖郡。此后的幾百年,中原王朝再也沒有管轄海南島,直到南梁時代才重新管理海南。
西漢后期版圖
西漢末期,社會矛盾尖銳,走向了滅亡。外戚王莽掌權后,于公元9年改國號為“新”,試圖通過一系列復古的改革措施來挽救危機,不過這些政策大多數都無法推行,最終引發了赤眉、綠林起義,天下大亂。王莽的邊疆政策也出現了失誤,由于他歧視邊疆民族,導致各民族離心離德,紛紛脫離中原的控制。前37年,“卒本扶余”立國。公元14年,“卒本扶余”攻占了高句麗縣,從此就以“高句麗”作為國號。
新朝版圖
王莽政權在農民軍和南陽地主的聯合進攻下,最終在公元23年滅亡。隨后,綠林軍和赤眉軍先后攻占長安,出現了短暫的玄漢、赤眉漢政權,不過最終還是被劉秀取代。劉秀在公元25年建立了東漢政權。在東漢初期,全國還處于分裂狀態,例如西北有隗囂、竇融,西南有公孫述等割據政權,劉秀到36年才將這些割據政權消滅。
新朝農民起義
東漢初期的割據局面
東漢前期,經過光武帝、明帝、章帝三代的治理,國內矛盾得以緩和,經濟得以恢復,東漢逐漸強盛起來,最終出現了東漢的黃金時代——明章之治(57年—88年)。不過,當時東漢在國內主要推行“柔道治天下”,因而對開疆拓土不是很重視。西域曾經請求劉秀恢復西域都護府,但劉秀認為時機不成熟,將之拒絕了。公元74年,漢明帝曾一度恢復西域都護府,但在第二年就因為焉耆、龜茲背叛而撤銷。在西南,69年哀牢國歸順東漢,漢朝在其地設置了永昌郡。76年,哀牢反,漢朝派兵鎮壓,哀牢殘余勢力渡過了怒江,向西遷徙。不久,哀牢人在怒江以西重建了聯盟國家,為“撣國”。因此,東漢在西南的疆界很快就退回到怒江之東。
東漢前期的局勢
東漢中期,是從89年開始。這一年,北匈奴出現了天災,于是丁零、鮮卑進攻北匈奴,而漢朝也趁機出兵北伐,在燕然勒銘。91年,東漢恢復了西域都護府,該機構在107年改為西域長史府,地位有所下降。此后,該機構一直延續到了魏晉。然而,從89年開始,東漢就陷入了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的泥潭之中,開始走向了衰落。而北伐的鮮卑則趁機進兵漠北,占據了匈奴故地。許多匈奴人融入了鮮卑之中,還有一部分匈奴則向西遷徙,有可能是匈人的前身。
東漢后期,國力急劇衰落,出現了兩次“黨錮之禍”,政治黑暗。由于土地兼并嚴重,184年,爆發了黃巾起義,全國大亂。隨后,各州割據政權出現。在戰亂的年間,東漢的疆域出現了萎縮。例如西域各國脫離了東漢的控制,只有西域東部的屯田地帶得以延續下來。南匈奴、鮮卑等進入了河套平原和河南地。高句麗繼續在遼東擴張,漢四郡損失殆盡。到189年之后,東漢則名存死亡,中國進入了400年的分裂時間。
漢末割據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