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五國爭霸(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
特點:西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強國為要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爭作霸主,出現了大國爭霸的斗爭
1.尊奉王室
鄭莊公率先“以王命討不庭”,成為最早稱霸的國家
聯合齊魯,攻打宋衛,制服陳蔡,打敗北戎,穩定政局
平王時,周鄭相互交換質子
桓王時,起用虢公,棄用鄭伯,周鄭發展到交惡的地步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討伐鄭國,王師慘敗,威嚴掃地,一蹶不振
周天子權威衰弱,成為大國爭霸所利用的工具
2.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先后出現了一些著名霸主,稱為“春秋五霸”
關于五霸有兩種不同說法
一說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一說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宋國只是一個中等國家,宋襄公有志圖霸,實未成功
秦國是周室東遷后發展起來的諸侯國,雖一度號稱霸主,但只是稱霸西戎,未及中原
吳越到春秋晚期相繼崛起于長江下游,霸業短暫
春秋最主要的霸主當屬齊、晉、楚,秦、吳、越稍遜一籌,只具有偏霸性質
(1)齊桓公:
齊國地處海濱,據戰略要地,擁有豐富的魚鹽礦藏
齊襄公滅紀伐衛、征服魯國,后為政昏亂為齊大夫所殺
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策劃下,繼位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開始了爭霸大業,史稱齊桓稱霸
一面由管仲推行改革、整頓內政,一面對外實施武力擴張
公元前679年鄄會盟,齊桓公稱霸的開始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利用周室的正統地位,團結諸侯,對抗楚國和戎狄
公元前660年,擊退戎狄進攻,存邢救衛,保證了地區的安定和經濟發展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南征蔡、楚,楚成王求和,雙方訂立召陵之盟
楚國實際上承認了齊國的中原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葵丘之會,周天子派人前往,齊桓公霸業達到頂峰
(2)晉文公:
晉獻公削除同姓宗族、重用異姓軍功卿大夫,加強公室權力,積極開拓疆土
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
重用狐偃、趙衰,推行發展農商事業的經濟措施和選賢任能的用人政策
擴充軍事編制,結束了動蕩的晉國政局,創造了從事爭霸的條件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平定周室太叔帶叛亂,恢復周襄王地位,獲得尊王美名
提高了自身威望,全力南向與楚國爭霸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敗楚,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楚國向北發展第一次受到沉重打擊,中原小國紛紛擺脫控制,歸附晉國
踐土會盟,晉文公取威定霸,成為中原霸主
(3)秦穆公:
平王東遷時,秦襄公護送有功,封為諸侯,開始與戎狄不斷戰斗。鞏固和擴大地盤
秦穆公時,任用百里奚、蹇叔,國勢日盛
公元前627年,秦晉大戰于崤山,秦軍全軍覆沒,東進受挫,轉而向西
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取得了獨霸西戎的地位
(4)楚莊王:
楚莊王首先平定貴族若敖氏叛亂,武力征服百濮、群舒各部
繼而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進行改革,選賢任能,修建芍陂,穩定政局,發展生產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率軍北上,遣使問九鼎之輕重
公元前597年,邲之戰,楚敗晉,楚莊王成為中原霸主
(5)吳(伍子胥、孫武)越(范蠡、文仲)爭霸:
公元前584年,晉派巫臣到吳國,教吳人以射御乘車和先進戰術,開始有力量與楚較量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協助下,進行改革,建造城郭、設立守備、充實倉廩、整治庫兵
任用孫武,發展吳國實力,襲擾楚國邊境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陷楚都郢,楚昭王倉皇逃走
公元前496年,槜李之戰,吳王闔閭死,夫差繼位
公元前494年,伍子胥助夫差攻越,勾踐稱臣內附
在邗開鑿運河,連接江、淮,揮師北上,爭霸中原
公元前482年,黃池之會,與晉國爭做霸主
越國勾踐任用范蠡、文種,積極從事改革
經濟上,墾殖土地、發展畜牧、充實府庫、采礦曬鹽,發展農工事業
軍事上,加強劍戟習射訓練,執行嚴格紀律、
外交上,實行親楚、結齊、附晉和孤立吳國的政策,多方獎勵人口增殖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夫差自殺
吳越爭霸已是爭霸戰爭尾聲,遠不如晉楚爭霸影響
(6)弭兵盟會:
公元前579年,晉楚兩國在宋國大臣華元的調停下議和,但并無誠意,只是暫時緩和
公元前546年,在宋國大臣向戌的提議下召開了第二次“弭兵”盟會
晉楚的仆從國既朝晉,又朝楚,確立了晉楚共為霸主的地位,平分霸業
以犧牲仆從國利益為代價,換來了中原地區相對的和平與安定
客觀上為生產的發展和新興勢力的奪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歷史意義(三促進):
(1)促進統一中國步伐的加快,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為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促進新舊制度更替過程的加速,不同程度地打擊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為封建地主階級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有助于新勢力發展
(3)促進民族大融合,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徙、大交流,打破了各族間固有的地域界限,為各族的交往、融合創造了有利的前提,密切了華夏族與其他各族經濟文化聯系,有力地促進了各族的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
華夏指中原主體居民,四夷指較為落后的四鄰
爭霸過程中,四夷小國被大國消滅,楚國向中原靠攏
春秋戰國之交,進入中原的戎狄融入華夏,楚國不再被視為蠻夷
華夷之爭使華夏族吸收了新血液,形成了有持久生命力的漢民族
二、戰國七雄兼并
1.三家分晉
春秋時晉國長期維持霸業,國內軍功貴族勢力隨之上升
春秋末期,大權為智氏、趙氏、韓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卿大夫所掌握
六卿在架空國君的同時,彼此間展開兼并
首先是智、趙、韓、魏四家聯合消滅了范氏、中行氏
公元前453年,趙、韓、魏三家又聯合起來滅掉勢力最強的智氏
智氏滅亡后,趙、韓、魏瓜分了智氏,將晉公室也基本瓜分,僅給晉國留下兩城
三家分晉的格局事實上已經形成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三家大夫為諸侯,成立趙、韓、魏三國,晉國滅亡
標志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已經崩潰
2.戰爭特點
(1)性質:封建性的兼并統一戰爭
(2)方式:由車戰發展為步戰,以步兵和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成為主流
3.七國興衰
(1)魏霸中原:
戰國初期,魏國首先成為最強盛的國家
三家分晉時,魏國獲得河東地區,生產發達,經濟基礎較好
魏文侯時期,任用李悝變法,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形成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武卒制軍隊
魏文侯、魏武侯采取聯合趙韓,一面出擊的策略,西向與秦國作戰
公元前409年,完全攻占秦河西地,阻止了秦國向東的發展
公元前406年,樂羊攻滅中山國
公元前400年,大敗楚軍,奪取了楚國在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遏制了楚國的北上
魏國在魏文侯、魏武侯時代,已經初具霸業規模
魏惠王繼承文、武侯的霸業,采取鞏固霸業的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遷都大梁
便于向東方發展,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量,保證國都安全
二、興修水利、開放山林川澤
生產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之間的矛盾
三、團結韓趙兩國
四、龍賈修筑長城
公元前344年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天子成為盟主
成為稱霸中原的唯一大國,齊、秦開始與魏爭雄,成為魏國中衰的轉折點
公元前341年魏齊馬陵之戰,齊將田忌、孫臏擊敗魏將太子申、龐涓
魏國元氣大傷,齊、秦取代魏的霸主地位成為定局
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相會徐州,互尊為王,魏的霸權徹底喪失
(2)秦疆土擴大:
秦獻公時期,秦國開始轉弱為強
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東進攻魏對三晉形成威脅
公元前330年,秦國于雕陰大敗魏軍,收復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攻取魏國河東的汾陰、曲沃等要地
公元前328年,攻取蒲陽,魏國獻上郡15縣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馬錯滅蜀、巴兩國,發展西南
向西兼并西戎義渠部,解除了東進的后顧之憂
(3)燕齊之戰:
公元前314年,燕王噲禪位大臣子之,引起內亂
公元前315年,齊宣王滅燕
公元前284年,燕聯合五國伐齊,樂毅占齊都臨淄
公元前277年,燕昭王死,燕惠王以騎劫代樂毅
田單火牛陣反攻,收復失地,齊國衰落,齊秦對峙局面最終被打破
(4)趙秦之戰:
長平之戰(前263—260年)、邯鄲之圍(前259年)
戰國最大、最殘酷的戰役,趙國無法成為秦國的對手
(5)合縱連橫:
戰國時期縱橫家宣揚并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代表人物有公孫衍(合縱)、張儀(連橫)、蘇秦(合縱)等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
區別在于各國對東、西兩大強國齊或秦的不同關系
各國南北聯系,共同對付秦、齊之一,即為合縱
各國與秦、齊之一結成東西橫向關系來對付南北他國,即為連橫
秦、齊在適當時機通過加入合縱來對付對方
實質是戰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小國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以達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
4.秦統一中國
(1)秦滅六國
滅韓:公元前230年,內史騰俘韓王安,置潁川郡
滅趙: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郭開間殺李牧,前228年入邯鄲,趙王遷降
破燕: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燕王喜殺太子丹頭獻之
滅魏:前225年,王賁水攻大梁,魏王假投降
滅楚:前224年,王翦滅楚,俘楚王負芻
滅燕代:前222年,王賁下遼東,俘燕王喜,破代城,俘代王嘉
滅齊:前221年,王賁滅燕后南下,齊王建降
(2)統一原因:
第一,生產力發展,經濟聯系加強,為統一局面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第二,各國實行郡縣制和集權制,為出現大一統國家奠定了基礎
第三,秦國改革徹底,舊貴族勢力被鏟除,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強大
第四,各階層民眾及統治者要求統一,希望出現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
第五,長期的大國爭霸和兼并戰爭,秦國成為實現一統的中心力量
(3)統一意義:
第一,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避免了攻城掠地的屠殺,“以鄰為壑”的糾紛,交通往來的障礙,以及文字、制度不同所造成的隔膜,克服了分裂時期形成的種種弊端,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第二,奠定了中國遼闊版圖的基礎,加強了中原和邊疆以及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三,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秦統一后,中國社會進入快速發展,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高峰,為人類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