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句話放在劉邦身上格外合適。他在與項羽的逐鹿天下之中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大漢王朝。
可就在他以為自己從此可以安安心心地過上萬人之上的皇帝生活時,卻發現,漢朝建立之初是那么的脆弱,他必須要時刻兢兢業業,保住這江山基業。
在這一過程當中,一位小兵的出現給了劉邦很深的助力,這個人便是婁敬。
他不僅為劉邦提出了安邦定國的重要謀劃,還在劉邦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獻上了四條妙策,為漢朝四百年江山的穩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這四條妙策當中,其中的兩條更是經受住了時間長久的考驗,被沿用了兩千年之久。
由此可見,婁敬一定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那么,他是如何來到劉邦身邊,又是如何為其出謀劃策的呢?
公元前202年,是史冊當中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轟轟烈烈的楚漢之爭結束,劉邦與項羽之間的角逐終于分出了一個勝負。
劉邦成為最終勝利的那個人,定都洛陽,建立了大漢王朝。
這一歷史走勢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讓許多原本默默無名的人開始嶄露頭角,在歷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婁敬便是其中之一。
在劉邦建都的同時,婁敬正從齊國出發,想要親王隴西的戍邊。
可是就在他路過洛陽的時候,他卻沒有再繼續往前走,而是停了下來,找到了此時正在宮廷之中當差的老鄉,懇請他能夠找機會為自己引薦一下。
因為他的心中有一些計謀,想要進獻給劉邦。
劉邦彼時正求賢若渴,聞言自然是欣然應允。
于是,他特意擺了宴席來宴請婁敬,絲毫沒有因為婁敬的布衣身份而對他有任何的怠慢。
在席間,劉邦發現婁敬性情真實,條理清晰,又不卑不亢,是個可塑之才,不禁對他生出了許多期待。
婁敬也沒有辜負這種期待,在宴席結束之后,馬上為劉邦獻上了他的建議。
婁敬知道,劉邦之所以想要建都洛陽,就是因為要與周朝的繁榮比試一番。
他開始了自己的分析,表示周朝當初之所以要將洛陽作為都城,是因為當時的周朝實力強盛,天下無人敢與之抗衡。
所以,即便洛陽四周并無作戰優勢,其仍然可以因為其方便往來的特點,而將都城定在這里。
可是漢朝與周朝不同,漢朝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此時若是有心之人率兵進攻,憑借洛陽的地理位置,漢朝可以說是毫無還手之力。
于是,婁敬建議劉邦,應當遷都,將都城改為關中。
相較于洛陽而言,關中四周有山有河,易守難攻,即便有叛軍,這里也可以成為一道天然的屏障,為反擊爭取時間和機會。
劉邦在聽得此話后,覺得很有道理,他與大臣們商討了一番,最終一致決定,將都城從洛陽遷往長安。
事實證明,婁敬的這一計策是十分正確的。
在后來的七國之亂當中,漢朝因為占據了關中這一有利位置而始終立于不敗之地,保住了漢朝的基業。
可以說,漢朝之所以能夠延續四百年江山,婁敬功不可沒。
很顯然,婁敬的功勞還遠遠不止這些。
在公元前兩百年的時候,匈奴蠢蠢欲動,向漢朝的邊境發起了挑釁行為。
劉邦知道以后,特意派使者前去打探,卻得到了匈奴都是老弱病殘,很好戰勝的回復。
劉邦信以為真,當即就決定要御駕親征,婁敬卻覺得事情蹊蹺,苦苦勸告劉邦三思而行。
劉邦覺得婁敬是在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竟然直接將婁敬關押了起來,打算戰勝歸來后再收拾他。
沒想到當他到了平城之后,卻發現自己真的中計,差點就命喪匈奴手下。
僥幸回到長安的劉邦心有余悸,當即釋放了婁敬,他由衷地敬佩起婁敬,所以將其封為了關內侯,食邑兩千戶。
與匈奴的這一仗,讓漢朝意識到了自己與匈奴之間的差距,漢朝在武力上無法與匈奴抗衡,所以必須想其他辦法穩住匈奴。
劉邦為此一籌莫展,而婁敬此時又發揮了自己的作用,提出了第三條妙策,那就是與匈奴和親。
嫁一個公主過去,很顯然要比打仗的損失少得多,而至于公主是哪位,那很顯然是漢朝說了算。
劉邦欣然接受了這條建議,將一個宮女扮作了公主嫁去匈奴,而婁敬也親自前去大漠,與匈奴簽訂了友好盟約。
外患告一段落后,便要解決內憂了。
而除了匈奴以外,漢朝還要面臨舊六國的殘余勢力。
這些貴族們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一般,一旦矛盾被激化,那么漢朝來之不易的和平便會被輕易打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婁敬再一次獻計,表示可以讓這些貴族遷到長安,把他們與本國的勢力剝離開。
這樣不僅能夠讓他們沒有底氣作亂,還能將他們原本的勢力收歸到漢朝自己的手中,讓漢朝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劉邦自然是欣然采取了這一移民實邊的政策。
于是,十萬多關東貴族從此遷入到了關中地區,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遷徙。
事實證明,這一方法十分有效,遷到關中之后,這些貴族們不敢再輕舉妄動,一場尚未彌漫起來的硝煙就此消散無蹤。
不得不說,婁敬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他的存在,為漢朝的延續提供了極大的助力,讓漢朝的江山可以延續四百年之久。
而他的和親以及移民政策,更是為后來的國家提供了經驗,成為了之后兩千多年都仍然在為國家所沿用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