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么?你自己是否擁有信仰?不知道你可曾有過這樣的思考或者疑惑。如果再問在你的認知中,外國的信仰都有哪些,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張口就來:上帝,耶穌...
但作為延續5000年的中華子民來說,刨除外來的信仰內容不提,我們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儒教,道教亦或是家族先祖...還是如山海經內所描述的上古神魔,傳說中開天辟地以身化土的盤古?
思索一番之后發現,似乎對信仰這個內容有著過于混沌的模糊感,似有似無,但具體說明卻講述不出。
但為何曾有一位西方學者,馬丁·雅克提出: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因為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中國人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信仰單從字來說,可以拆分成相信和敬仰,只要相信和敬仰某一事物,便是信仰。有科學家研究表明,信仰是在人類學、神經學和文化因素等促進下的一個產物。各種因素結合產生的信仰,可以激發人們對其極為高漲的熱情。
現今信仰可以分成,原始、宗教、哲學、政治四種類別。在大多數人認知中的歐洲、美洲多是宗教信仰。地區,文明,大陸的不同導致各個地區的宗教信仰不同。
有神,無神,甚至多神的宗教之間有著相似性。神,在任何一個宗教中都有著類似作用的存在,有著至高無上的含義。
馬丁·雅克提出: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因為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這句話并非在嘲諷中國的信仰。
相反馬丁是一個十足的中國歷史文化迷,他對中國文化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馬丁深深地被從中國文化中挖掘出來的中國人的信仰所吸引,所以才說出中國人的信仰我們做不到的發言。
西方文化中,在不同的大型文明誕生初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神明。人類本能地為自己行為尋找意義,面對無法解釋的行為創造出相應的內容,比如人死后的天堂與地獄就是這樣出現。
在一些人心中,神明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比如上帝在他們的心中具有極高的地位。上帝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中全知,全能,至善的最高神。2016年,美國一項民意調查中顯示,有大約89%的美國人相信上帝的存在。
在我們看來,西方人的上帝可能是一種超出人類能力范圍無所不能的存在,但這并非西方人眼中的上帝。
如果單獨將上帝看做是一個神明,那便是將上帝禁錮在某個人造的區間內,這樣子是無法觸及到上帝本身的內涵,上帝本身對于西方人來說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所描述的存在,是某種內容的稱謂。
在西方人的眼中,上帝超然于人的認知之外,是無法僅用言語描述的高層次存在。如若討論上帝,也僅僅是局限于表面,無法深究。
在基督教中,人的生活分成靈魂和世俗兩種類別。其中靈魂生活便是歸上帝掌管,人在一出生,他的靈魂便是上帝的。所以在西方人遇到災難時,總是習慣向上帝祈禱,以此求得上帝的祝福。
這種將靈魂與現實世俗的分離便導致西方人的精神世界直接與上帝所勾連,以達到直接與上帝展開傾訴的精神層面。從這也可以看出,西方的信仰是依托于某種內容再與自身精神達到共鳴。
雖然他們向上帝祈求的事情未必會實現,但是他們在面對宗教時,他們的信仰是極為虔誠的。對于信仰宗教的人來說,宗教在他們迷茫的時候提供了一個生活方向,使他們擁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信仰依附于文化的發展,中國5000年的文明延續至今,其中包含著的文化傳承數不勝數。其中發展比較旺盛的便是儒家的思想,通過仁政治國,建立仁信的社會關系,這樣的方式也有利于王朝的統治。
儒家的“仁”,主要是表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五倫講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從這可以看出在中國,人與人之間是一張相互交流的關系網,西方個人權利在其中的存在感甚微。
孔子推行的儒家思想,也僅僅是一種做人的行為道德準則,在孔子宣揚,推行儒家思想中,并沒有將個人信仰化,要求所有人去信仰他,反而以一種自謙的姿態淡然處之。
孔子的這番推行,主要是在理論實施后形成了良好的秩序,有利于促進國家,人民的和諧。理論的推行與其說是一種信仰,不如說是對人性秩序的一種教化。將無序的人性按照一定的道德框束起來,這樣的道德便是人對于善行的一種信仰。
但是儒家思想經過歷朝歷代封建王朝覆滅興衰的各種實驗也同樣印證出,德不能治國。依法治國,以德育人才是正確道路。法律是我們社會安定的利器,道德信仰充當輔助作用。
孟子曾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道德是為人的責任,是從天而降,只有準備承擔責任有修養的人,才能領受。
道德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信仰,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是做人做事的最低底線。
這種信仰并不是依靠具體的人或神來制約。更多的是依靠個人所思所想,是否有堅定自己的道德,沒有違背良心。
在古代,也有很多人的信仰都是自己的祖先,每年在固定時期都會有上山祭祖祭祀的行為出現,拜謝祖輩先祖庇佑,使個人,家族發展平穩發展。如果做了錯事釀成大禍,還會產生沒有帶領好家族,愧對祖先的想法。
不同于西方有苦難尋求上帝。信仰祖先,也并非事事向先祖祈禱獲得幫助,人們寄希望在極為困難時期先祖庇佑出現轉機,現實中的各項困難還需要依靠個人努力去解決。可以看出,信仰祖先更多的是相信自己。
我們年幼時學習的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所表達的便是一種人定勝天,依靠自己的努力達到成功的道理。
這些流傳下來的故事或者習慣,可以看出東方的信仰,多是具體行為事物上的人或者自身。并且不僅僅是傳播道理,更是將一種精神延續下去,這何嘗不是一種帶有中國特色的信仰。
中國的文明在發展中經歷過漫長的歲月,作為現存依舊在延續的文明古國,我們的文明經歷過無數實踐的打磨,具有強大的韌性。我們有著無數的文化作為底蘊,豐富我們的精神。
如果從精神層面探討信仰,泱泱大國5000年的文化,我們對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的恪守,在特殊節日對祖先的紀念...這些行為,就是我們獨特的信仰。
西方文明在發展初期由于地處狹窄崎嶇,巖石矗立的島嶼,無法發展農業。為了生存便只能遠離家鄉,行駛于廣闊危險的大海,通過對外貿易發展維持生存。這樣的情況導致西方的個人主義萌發。
所以在西方神話中的神就表現出強烈的人的特性,并且神不僅與人的形狀相似,更有著人的七情六欲。從希臘神話中便可以看出,其中的人貪婪,邪惡,好色,和普通人別無二致。
而東方文明建立地區有著廣闊的土地,無窮的山脈,奔涌的江河。所以就導致了大河文明在中原大地的發展與農業機制的發達。這樣的條件下便形成了保守,淳樸的文化特征,與等級森嚴的制度。
在古代,食物的產量與天地有著直接的關聯,所以自古便有祭天地的行為出現。而一些神明的產生也與天地有著直接的關聯,這便導致古人對東方的神明多是敬畏的心理。
東西方制度差異方面,西方在最初是小國的城邦制度,制度規定,每一個公民都有其自然權利,神圣而不可侵犯。這表明西方自古便注重個人權利,所以在信仰凝聚時期多是以人最為形象的根源。
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信仰體系中,因為政治等原因,多是以倫理道德為準則,德行是評判一個人的依據。古代王朝又都是封建階級統治,具有較強的階級意識,敬畏順從的內容在其中。
所以因為東西方位置、文化、政治原因等不同因素,造成了二者信仰的不同。在西方人眼中,神的具有化解超脫現實的能力,一切苦難都可以被神驅散。
而在中國神話中,普通百姓需要經歷各種曲折的經歷,在九死一生中歷經磨難,最終成神。
相比于西方神的高高在上,中國的神話故事多是激勵人心,依照道德規范自立準則,通過自身的付出獲得收獲。
現今是一個信息交流極為方便的時代。我們國家雖然有著豐富的文化與底蘊,但是本身的信仰并不是很明確。在西方文化,宗教不斷地沖擊下,一些人們開始信仰基督或者其他宗教,以尋求精神的依托。
中國是一個文化包容國家,我們有接受外來宗教的權力,但也應尊重祖輩們流傳下的文化信仰。
我們的文化便是此刻立足于世界的根基,東西方文化與觀念本身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勢必在觀念,信仰上有所沖突,但這不應是否定我們自身的理由。
在中國也存在一些封建殘存的糟粕,雖然現今義務教育廣泛普及,但中國地大物博,始終有照顧不到的地方,很容易在偏僻地區滋生邪惡,導致一些不法分子的存在。
馬丁所說的在全世界只有中國和外國之分,是因為在信仰上,中國因自身獨有的文化發展,形成了一個區別于世界的信仰觀念。
外國信仰宗教,相信神明創造一切,神明可以驅散其苦難,精神上也達到完全信仰依賴神明或是宗教。
中國人相信民族精神,相信通過自身可以帶來實際的改變,相信修養道德可以使生活變得更加美滿。我們的信仰并不依托于神明,我們只相信自己。
我們在這里不評判這二者觀念誰對誰,中西方信仰觀都是分別存在了上千年與幾百年的時間,信仰觀念能夠長存,也有自身存在的道理。無論是擁有哪種信仰觀念,都一定要遵從道德,不作違法亂紀,有失道德的事情,這也是我們做人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