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進程中,分裂的時間是要大于大一統的時間的,或者是彼此持平。但令人驚詫的是,每一次的大分裂之后,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卻更盛從前,而且總能迸發出比之前更為燦爛輝煌的文明。
五百年的春秋戰國之后,是秦漢大一統王朝。三國兩晉南北朝天崩地裂的三百年后,是至今仍然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盛唐文明。五代十國短暫的分裂之后,元、明、清,中國的封建王朝迎來最后的輝煌。
每一次的分裂后,大一統的趨勢就更為明朗、大一統的時間就更為綿長、大一統的需求也更勝往昔。相比較而言,歷史也十分悠久的歐洲大陸,卻在羅馬帝國后四分五裂,再也沒有統一。
那么,中華文明分裂之后仍然能夠趨于大一統的驅動力是什么?這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民族密碼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中華文明分裂后,再趨于大一統的主要驅動力,首先來自于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塊土地的內在原因。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這個民族一直以崇尚農耕為基本國策,重農抑商的行政思維令中華民族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產生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化。農耕文明從原始社會的耕種勞作中脫胎而成,因此,農耕社會的人們更容易形成一個個家族性的團體,彼此之間非常注重合作與團結。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當中,開荒墾田、興修水利、春種秋收儼然形成一種民族性的習慣,即便貴為天子,也要象征性地在春耕時期播種下地。因此,中國古代社會與人民不論在哪一個朝代,都具備相當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而這種凝聚力與向心力又會形成歷史的慣性,為持續不斷的大一統王朝提供穩固的土壤,即便經歷朝代的更迭與大分裂,也依然能夠再次聚合。
中華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得以在大分裂之后繼續實現大一統的另一個內在原因。打開中國地圖我們發現,盡管歷朝歷代中國的王朝疆域有著很大的區別,但整體上而言基本遵循這幾個原則:
東、南到大海。中國的東部、南部是天然的海岸線,在古代不發達的社會環境下,海岸線成了天然的國境線與天險,幾乎很難有外部勢力能從東面對我們造成威脅。
北部是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也是長城、400毫米等降水線的大體走向,這條線也為農耕文明的發展與維護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西北、西邊有兩道屏障,首先是河西走廊玉門關一代,再向外是蔥嶺、巴爾喀什湖一代,隨著中原王朝實力的不同,疆域會在這兩條線路之間移動。
西南部是高聳入云的喜馬拉雅山,以及云貴川地區的諸多山脈。這樣的地理環境基本上能夠保證了中國古代的朝代很少遭受外敵的入侵,讓我們安心發展自己的生產、生活,即便是在歷史的大分裂時期,只要我們自己不出錯,少則100年,多則300年,我們就會重新回歸大一統王朝。
其次,中華文明持續不斷地出現大一統王朝,文明沒有斷絕,還得益于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同樣很復雜,但是最重要的一條是:中華文明不管在大一統時期還是大分裂時期,周邊都很少有出現一個足矣威脅中原王朝的外部勢力。注意,我說的是很少,不是“沒有”。
秦漢時期,北部匈奴為患,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長城,北擊匈奴。強大的農耕文明與強大的草原游牧文明產生強烈對撞,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其間,雖有漢高祖的白登之圍,但是漢王朝經歷了三四代人的國力積蓄,在漢武帝時期終于擊潰匈奴,使其自此不敢再與中原王朝為敵。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了三百余年的大分裂時期,尤其西晉滅亡后,北方進入十六國、北朝時期,社會生活生產及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彼時江南地區保存相對較好,成為了文明延續與發展的基地。
隋唐時期,突厥成為了橫亙在中國北方的又一大游牧民族勢力。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東突厥的頡利可汗趁大唐國力空虛,率部南下,唐太宗被迫簽訂渭水之盟,保持了名義上的和平,從而穩固了唐朝初立的根基。這也成為突厥、大唐雙方勢力的轉折點,隨后數年,唐朝厲兵秣馬,李靖、李世勣大破突厥,從此穩定了大唐疆域。
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各國之間都沒有一統天下的能力,互相制衡,直到蒙古帝國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但是蒙古帝國實質上并不算是一個完整的帝國,元帝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各自為政。而且元朝中期的漢化運動,基本上使元朝成為一個比宋朝更具世俗化的國家。
明朝時期,漢族地主階級重新掌權,帝國的權利重新回到儒家文明的文化體系手中,周邊朝鮮、安南、西域等國家,更是沒有實力與中原王朝相抗衡。明成祖時期,蒙古的北元政權再次分裂。
最后我們要說一個原因——文化原因。從邏輯上講,應該是先有大一統的政權,再有大一統政權下的“文化”。但是,中華文化的自我進化、自我繁殖能力太過于強大,以至于它剛剛形成,便天然地具有整合民族文化、民族認同感的能力。文化和制度統一后,既是結果,又成了后續大一統王朝得以延續的原因,而且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前朝文化與歷史得失的總結與歸納,進而編修史書,這同時變相地同化了外來勢力和族群,形成大一統的中華主體民族和中華主體文化。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權力與力量。因此,得益于中華文明強大的凝聚力、進化力、繁殖力,甚至是過早地成熟,無論哪個民族掌權,最終都會成為儒家文化圈的一員。所以滿清政權入關后,清朝統治者上至天子下至普通旗人,都成為儒家文明的忠實擁躉。
有了上述原因,中華文明才得以在戰亂、大分裂之后,仍然保持延綿不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