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前線客戶端
在國家圖書館的南面,首都體育館的北面,有一條河,叫高粱河,也叫南長河。河上有一座橋,叫白石橋。從白石橋往東,順著南長河的北岸往東走約100米,就會發現一處神奇的古建筑。它的神奇之處,不是紅墻黃瓦,而是矗立著五座尖型的塔。
我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騎電動車從這里路過。一見五塔,頗感驚訝。近前一看,不僅是一座寺院,而且還是掛著一塊牌子:“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成年人門票20元,學生10元,65歲以上老人免票。既然到了門口,無論如何都得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北京的石刻藝術文物寶物,很多都藏在這里,擺的滿院都是。據說共有2600余件,包括碑碣、墓志、造象、經幢、石雕、石質建筑構件等,是研究北京歷史的重要資料。
還是先說這座寺吧,本名叫真覺寺,俗稱五塔寺,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班迪來華,向明成祖朱棣獻金佛像五尊和金剛寶座規式。成祖非常高興,封班迪為國師,并在西直門外,為他建了這座寺院。真覺寺有塔五座,為金剛寶座規格。塔建于高臺(即金剛寶座)之上。五塔表示五方佛主,故真覺寺俗稱五塔寺。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既有印度佛塔特點,又有中國古建筑傳統藝術。1961年,真覺寺的金剛寶座,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先后進行了三次整修,恢復了它的歷史原貌。
1980年,北京市文物局成立了五塔寺文物保管所,開始收集和保管文物。1987年,在文保所的基礎上,建立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并對外開放。2015年12月31日,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經大規模修繕后,重新開放。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位于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五塔寺村24號,北京動物園的北門對面。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擁有大小殿宇摟閣200余間。這里的藏品展陳,分為露天陳列和室內陳列兩個部分。
露天陳列由石刻石雕、功德碑、墓志銘、書法碑貼、寺廟碑、會館碑等幾部分組成。《石刻萌史陳列》則展示了上起原始社會、下至明清的石刻文化發展史,再現了人類文明。
室內陳列展出了“真覺寺資料陳列”、“人與石——石刻簡史陳列”、“北京地區石刻、石刻露天陳列”等。
一進大門,在金剛塔的東南部,就會看到綜合碑刻。這里展出的是記載修橋、補路、治河、興辦教育等活動的記事碑和兩通形式特別的寺廟碑。其中雍正御制“廣寧門新修石道碑”通高644厘米,寬183厘米,厚64厘米。堪稱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碑中巨制。
在金剛塔的東面,展出的是祠墓碑刻。祠墓碑是指立在祠堂或墓地的碑刻,包括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這些碑刻或者敘述死者的生平,或者表彰其功績,或者記述其死后追授的榮譽等。這里不但陳列了清初大將孔有德賜謚碑,還有康熙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誥封碑。
在金剛塔東面的碑廊內,展出的是會館碑刻。會館碑刻是記敘各種會館的創建、沿革及其作用的石刻。同鄉會館專門記述其創建和接待進京官員、應試人員及其它活動的石刻。同業會館碑,則是記述同行業工商業聚會、訂立行規、捐款等內容的石刻。
在金剛塔的西南部,展出的是陵墓內的石刻。其中清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為和碩顯親王富壽的陵墓建造的石享堂,是一座由30余塊雕刻組成的石仿木結構建筑,極為精美。還有明代地宮的石椅,陵墓地面上的石像生等。
在金剛塔的西北角,展出的是寺觀碑刻。記敘了北京地區很多寺廟道觀的建制、沿革及各種活動。其中有隆福寺重修碑、東岳行宮重修碑、雙關帝廟修葺碑、藥王廟建造碑等珍貴石刻。其中的東岳廟重修碑,為康熙朝大學士明珠重修三座殘破舊廟的事跡。此碑雕刻極其精美,是寺廟碑刻中的精品。
在金剛塔西面的碑廊內,展出是墓志碑刻。墓志是埋入墓中記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跡的石刻,因在志文后刻有韻體銘文,所以又稱墓志銘。墓志銘多為方形或長方形,一般由底、蓋兩部分組成,底刻志銘,蓋篆標題。在墓室銘區的北面,還建有碑廊。展出的都是刻有故事、佛像的精美浮雕,大多為建筑構件,兼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的藏品,年代最早的是《漢故幽州書佐秦君之神道》石刻柱及石闕構件。其余還有北朝造象、唐代墓志、金元石雕、明清刻碑等。特點是體積大,數量多,歷史悠久,藝術精美。有人把這里稱為“北京的碑林”,也有人稱為石刻藝術的寶庫。
作者:汪金友
編輯:譚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