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蒙格斯報告公眾號(ID:MongooseReport)
作者簡介:朱小黃 經濟學博士,中國行為法學會金融法律行為研究會會長。
最近一些法律上的負面事件披露出來,令人驚詫、失望、沮喪,如各種腐敗案、各種強拆事件等等。令許多人在權與法的關系考量上,對公權力的信任,對司法人員的素質與道德底線都有些懷疑不安。這都是正常的社會心理。但正因如此,我反倒覺得對法律的敬畏更需提升,對司法的嚴謹更需細微,對法律的尊嚴更要信仰。因為這些侵犯公私權利的法律負面事件更嚴肅地提醒我們:缺乏真正公平正義的法律環境就缺乏安全。仔細想來,這些事件的根源不在于法律本身,而在法外妄為。
法外妄為能夠得逞,無非是法律規定被某些人及行政權力侵犯,或被侵犯者將法律置于不顧,或屢遭侵犯而得不到法律救濟使侵權獲益固化而激勵侵權行為。但不論法律如何嚴肅如何凜然大義,畢竟是形而上的主觀意識,并不是某種客觀外力。主觀認知發揮約束和指南作用一定要通過每個人的主觀意識媒介,才能制定行為規范,認定違法行為。而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下的個人其主觀的認知能力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深受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所以法律的執行絕不是威權、組織安排、道德推動所能解決的。除了違法所帶來的成本和懲罰的威懾,法律的執行更多的需要社會生活中的每個環節的建設性共識。
我從來認為人類存在的重大文化現象,有三大信仰級的價值追求是人類的向往,一是人身即肉體與精神的自由,二是宗教的心靈安慰,三是財富的積累。現在看來,除上之外,規則對大眾的保護也應列入信仰級的追求。世界文明潮流所向,社會規則總會越來越有利于大眾,而愈來愈約束公權。中國社會數千年來都沒有熄滅過法律的信仰之火。古灋(fǎ)字從“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從“廌”(zhì),即解廌,據說,它能辨別曲直,在審理案件時,它能用角去攻擊理曲的人。可見信仰法律的本質就是信仰公平。而對公平危害最大的還是行政權力,所以行政權力尤其需要關在法律的籠子里。權力乃行政之權,權利乃民權之律。所以從價值取向上看,當我們說依法治國、依法辦事、依法行政之時,主要是指對公權力行為的校正。被授予行政權力者需對憲法宣誓,當然是指其行政行為要受到憲法及法律的規范。
問題是在權力與規則之間如果只有人性的介質而缺乏信仰的橋梁,那人性的選擇都會維護自身權力而犧牲公眾。其實人性與利益都不是毒藥,當其有毒時是因為在人性與利益之間缺乏某種融合的中介,信仰恰當其任。我們讓掌權者宣誓,但宣誓效忠亦可口是心非。只有真心信仰才有真的忠誠。只有信仰才能使法律成為發乎于心的行為準則。
但信仰卻是歷史積淀的產物。信仰是需要長期積累與堅持所獲得的悟性與共識。
信仰法律正是法治社會的文化特征。法律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如此深刻,使得我們有必要奉之為準則。遵守法律是個人、單位、政府及政黨的行為底線,信仰法律則是每個人的道德教養。讀書識字掌握知識是社會文化的傳承,理解法律的精神更是文化修養的標志。
讓全體人民都信仰法律是不可能的。但對于社會治理者和法律從業人員來說,就像醫生信仰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樣,應該信仰法律,信仰法律背后人民的力量和公義的規律。
那些令人失望的負面法律事件不應該讓我們對法律失去信心,而應該讓我們堅定法制的方向,催動法治的步伐,讓信仰法律成為主流社會、主流文化的時尚,使法律工作者在信仰法律的文化主導下,守住依法辦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