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文明古國,在歲月的長河中,中華民族飽經滄桑,經歷過繁榮興盛,領先世界,也經歷過落后挨打,被人侵略。然而經歷過諸多困難仍然能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離不開中華兒女的不懈努力。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血淚抗爭史,中華民族一直在抗擊外來民族的侵略,尤其是二戰時期,日本進行全面侵華,我國優秀 的軍事家帶領將士們打過很多取得巨大勝利的經典戰役,為新中國成立做出巨大貢獻。
其中有一些軍事家甚至獲得了我們當時的敵人的欽佩和認可,日本承認的中國軍事家有四位,其中包括楊杰、蔣百里、白崇禧、劉伯承。由于劉伯承在戰爭過程中一只眼睛受過傷,后被日本稱為“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
俗話說千兵 好籌,一將難求,軍事家在戰爭過程中是戰爭是否能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這四位軍事家卓越的軍事才能。
一、蔣百里
蔣百里是日本第一位認可的軍事家,是我國近代初代軍事家,也是錢學森的女婿。蔣百里出生在1882年,其聽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產生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了報效祖國,守衛國家,在其12歲時就報考了當時的軍事學校。蔣百里自小就對軍事方面產生了濃厚興趣,考入軍校后經過學習更是展示出其天生的軍事領導能力和戰斗指揮才華。后又去日本留學,成為日本中國留學生學會干事,并創辦月刊《浙江潮》傳播新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主革命。
1906年,應東三省總督邀請,籌建新軍,1911年,參加了辛亥革命,在其年僅29歲時就擔任了團長。1912年擔任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校長,其學生就有白崇禧。后開始編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著作,并被用為保定軍校的教材,后期編著的《國防論》更是使其名聲大噪,其雖然軍事理論功底深厚,但是遺憾的是最終其未能將理論付諸實踐。
二、白崇禧
白崇禧素有“小諸葛”的稱號,其五歲開始入私塾讀書,聰明過人,過目不忘。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廣西陸軍小學堂,后來因病退學,痊愈后又考入廣西省立師范學校。辛亥革命開始后,白崇禧參軍加入革命浪潮,后又進入軍校學習。軍校畢業后開始了其長期的真正意義上的軍事生涯,先后擔任田南警備司令部營長,廣西討賊軍總指揮,最后統一廣西。
北伐期間白崇禧率兵攻打山海關,在龍潭戰役大敗孫傳芳。抗日戰爭時期白崇禧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參謀長及軍訓部部長,主持對日作戰計劃,并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換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軍事主張。在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中都參加過戰役指揮并發揮巨大作用,尤其是在昆侖關戰役時,其指揮的國軍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與日攻堅戰的首次勝利,更被日軍封為“戰神”。
三、楊杰
楊杰是民國時期的陸軍上將,出身滇軍,后去日本陸軍學校學習,并受到天皇賞識,賜予軍刀,并獲得“天才將軍”的稱號。后在抗日戰爭中擔任國民黨的參謀長,并兼任陸軍大學校長,培養出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其曾到訪蘇聯,并獲斯大林親自接待,積極為抗戰爭取有利援助。其著作有《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大軍統帥學》、《戰爭要訣》,成為當時軍事指揮官的必要讀物。
四、劉伯承
我想只要是中國人對劉伯承元帥的名字都不陌生,劉伯承是我國20世紀的一代名將,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從 南昌起義 開始,一路經歷過紅軍長征、抗日戰爭創建晉冀魯豫根據地、 解放戰爭 劉鄧挺進大別山,四渡赤水河、巧過金沙江、過彝區等無數次戰爭。時勢造英雄,在戰爭過程中也展現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華。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是我軍一二九師師長,與鄧小平一起帶領軍隊對長生口、神頭嶺等地的日軍進行伏擊,三次戰役均取得勝利,并殲敵數千。
劉伯承對游擊戰有著自己深刻的體會和獨特的見解,在抗戰前期,國民黨曾輕視我軍的游擊戰,劉伯承將游擊戰中的 游擊隊 比喻成黃蜂,日軍比喻成馬,日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卻武裝成了龐然大物,不如我們的游擊隊一般靈活,行動方便且不引人耳目。并為此創造了“黃蜂戰術”。并通過組織游擊訓練班的方式,為自己的指揮官和戰士培訓文化知識,也為后期解放戰爭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指揮官。
劉伯承不僅在自己的團隊里培訓游擊戰術,還寫了一本《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術問題》,在全軍中宣傳推廣。在一次日軍向范村進攻的途中,我軍把隊伍分散成數支游擊小隊,分散在敵人進攻途中路上的十余里,向麻雀一樣對敵人進行從四面八方連續不斷的攻擊,敵人想抓抓不到,只能被迫挨打,這就是后面所說的抗日戰爭中的“麻雀戰”。
由于游擊戰的效果有目共睹,游擊隊伍也越來越發展壯大,日軍開始對我軍的游擊部隊逐漸重視,并進行深入研究。后來制定了合圍計劃,像畫圈一樣,把我軍封鎖在包圍圈里,逐漸縮小包圍圈,最終全部殲滅。劉伯承當時機智應對,經過分析研究,選擇了恰當合適的時機和地點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在 十字嶺 突圍后,劉伯承反復思考日軍目的,并用政治攻勢為主,游擊攻勢為輔的打法,將運輸麥子的敵人進行伏擊。取得了燒毀日機3架,汽車14輛、汽油庫兩座的豐碩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