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汕,“七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日子:
這一天,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有情人因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相互傳情達意;
這一天,已出嫁的女兒也會傳承“走仔會”的習俗帶上禮物回娘家看望雙親,與兄弟姐妹團聚。
這一天,滿15歲的孩子要舉行“出花園”成人禮;
這個擁有多重意義的節日幾乎貫串了由成長、戀愛到成家的重要人生節點,被演繹成為一個充滿溫情的日子。
潮汕特色之走仔會!
潮汕人習慣稱女兒為“走仔”,已出嫁的女兒相約在同一天回娘家省親,潮俗稱之為“走仔會”。《詩經·周南·葛蕈》中有“歸寧父母”的記載,“歸寧”即女子出嫁后返回娘家省親,后來這一習俗隨中原移民遷徙入潮而傳到潮汕地區,可見由來已久。
潮俗的“歸寧”禮共有三次,俗稱“頭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走仔會”就是已婚女子在“歸寧”禮成之后,于每年的同一天回娘家省親的一個民間節日。
“走仔會”的日期多定在農歷的傳統節日,其中,最為普遍的是農歷的七月初七日。
這一天清早,已婚的“走仔”們,不約而同地隨夫攜兒,帶上孝敬雙親的禮物回娘家省親。舊時的禮物多為“甜花生豬腳湯”和“甜蓮子湯”,不過,隨著時代觀念的更新,現今所送的禮物多為干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雞蛋象征團圓,粉絲象征長壽等。已婚的“走仔”們同一天回到娘家,她們在一起敘舊,回憶童年時的趣聞往事,暢談如何做好一個“賢妻良母”。她們還相約結伴慰問雙親,傾吐她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這既能溫暖老人的孤獨的心,又使他們感到晚年生活的幸福。“走仔”們送來的禮物,寓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之意。這就是“走仔會”的內含所在。
“走仔會”是潮汕地區民間的一個獨特的節日,它繼承和發揚了潮汕人的親情鄉誼和孝敬長輩的優良道德風尚。
潮汕地區的成人禮'出花園'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的一種成人禮。在潮汕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園里一樣,等到其成年時(虛歲15歲,海陸豐地區是虛歲16歲),就要將孩子“牽出花園”,表示其已成年能獨立生活。
出花園那天,要把孩子當成年人看待,在飯桌上要坐大位,飯桌中間放一盤雞肉,雞頭朝向孩子,孩子要食雞頭。有句俗話:“已經咬了雞頭”指的是已出花園。除了魚、肉、蛋外,還要春菜(取有盈余之意),韭菜(韭與久同,取長壽永久),厚合(與人人合得來),大菜(吃后變得魁梧高大),魚(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豬肝、心、腸、胃、肺等合成的雜燴湯,孩子一定要吃下,吃不完只有父母可吃,他人不能吃。意思是讓孩子脫去貪玩、調皮等不良等習氣,換上新的腸肚,因潮人對通情達理的人叫“有肚腸”。從此告別了美好的童年,走上了成年人的歷程。
過了這一天的孩子就長大了,要學會做人,學會處事,也慢慢開始得到別人的尊重……
“出花園”最有名的習俗就是“咬雞頭”,這里還有個故事:
傳說來源于明嘉靖年間潮州狀元林大欽(潮汕的名人)。傳說林大欽少時讀書,買不起紅鞋,便穿紅皮屐。一天,他放學回家,見有老者抱著一只公雞蹲在地上,旁邊還有一對紅聯紙,一張沒有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老者要求路過者應對,對得上可得這只公雞,對不上者僅賠他一頁對聯紙。林大欽站了一陣,對曰:“牝羊頷下須。”對得好,老者將公雞送他。回到家里,他父親將公雞宰了,燙熟后砍了個雞頭獎勵大欽,以示獨占鰲頭之意。后來,大欽果然得中狀元,名揚天下。潮人以為這是個好兆頭,在孩子入學時就給買雙紅皮屐,給他抱大公雞,孩子出花園時就給吃雞頭。
容大家居購物村第二屆購物節火爆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