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煙紙店叫電話
鄭小明
曾經,煙紙店在上海市井到處可見,也是現代便利店的前身。煙酒針線、牙膏牙刷、信封郵票和話梅蛤蜊油,生活中常用的小東西店里都有,是附近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便利小店。煙紙店一般是私人開的,用現在的話講,是個體戶。
我家附近的煙紙店只有二開間門面,店前的電桿邊豎立著一個郵筒,電桿上掛著一塊公共電話的紅色牌子。每天排門板是店主趙師母自己上下的,店也不過二十來平方米,前店后宅,他們住在店后的二樓小樓里。從來沒見過趙先生,店里一開門便是趙師母坐柜臺,她的兩個兒子偶爾也會來店里幫忙。
鄰里鄰外的人趙師母都會熱情接待,有時店里缺貨,她會招呼人家明天來拿;店里的零食會經常吸引我的零花錢,二分錢一包的蘿卜絲和桃肉,五分錢一包的話梅和橄欖;日子長了,周邊的大人小孩她都熟識,叫得出幾號里的誰。
店里有一臺公用電話,是周邊幾百米上百戶居民唯一對外聯系的工具。每當電話來了,趙師母接完,會把內容記在一張小小的電話單上。有的只要店里轉告一句話,趙師母會等人家下班路過煙紙店時告訴一下“張阿姨,你女兒來電話,說明天要回娘家來吃午飯”,張阿姨會給店里四分錢的電話費。有的需要叫人回電的,店里沒有專門的人手,就會叫附近玩耍的小孩去叫,每次能得到二分錢的勞務費。我們當時是半天讀書的,下午沒事,趙師母見我人老實機靈,就會經常把叫電話的單子給我。這樣叫一次可得二分錢,行情好時一個下午叫五個就有一毛錢進賬,我就用賺來的錢給自己樂惠一下,買包橄欖吃。
到煙紙店叫電話也是有競爭的,首先你要熟識附近的門牌號碼和里面住的人,偶爾不認識的,趙師母會告訴你“是樓梯上面三層擱的,下面叫聽勿見,要從樓梯走上去”;其次是叫完后要等著回電話的人出來,才能跟著一起到店里,等那人回完電話付了錢后,才能拿到二分錢;第三是好多小孩都想這個崗位,要得到趙師母的認可,我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趙師母會經常優先叫我。
公用電話是個信息中心,在旁會聽到打電話的內容,再加上表情的變化,能判斷出這是一個談朋友的電話,或是家里老人病危的電話;也有約吃飯的電話,有的人打完電話還會對趙師母嘟嘟講,我在旁邊急啊,他付了錢我才能拿到勞務費。碰到有的人身邊沒帶錢,欠著,趙師母很有信譽,我這個跑腳的錢還是照給的。
現在想想我那時也是社會實踐吧,有市場競爭的,服務藝術的和薪酬市場化的。至于收入合理安排就不考慮了,一般都是買零食吃掉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們那一片被縫紉機臺板廠動遷,人都搬散了,煙紙店也關了,叫電話的事也就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