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里五味陳雜
口苦,古代醫家王冰曰:“凡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故口苦提示臟腑化火之證,尤以心、肝、膽火熱為多見。
解決方案
心經有熱,常用導赤散、瀉心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黃連、蓮心、竹葉、生地等。
肝膽郁火,常用龍膽瀉肝湯、左金丸等方;常用藥物如梔子、龍膽草、青蒿、黃芩等。
口淡,《靈樞·脈度》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今口淡乏味,谷味不知,食欲不馨,是脾虛失運。
解決方案
臨床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藥如黨參、白術、柴胡、木香、砂仁等。若陰寒內盛,則須加入溫運脾陽之品,如附子、干姜等。
四君子湯方
臨證又有外感風寒而現口淡者,是外寒逼肺、反侮脾土所致,則需溫經散寒、疏解感冒為治,使脾氣得伸,胃氣得復,而口淡自愈。
口膩,指口中粘膩不爽,多伴有舌苔厚膩之癥;主濕邪困脾。葉天士《溫熱論》曰:“口中膩,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
解決方案
臨床多以燥濕醒脾、芳香化濁為治,如三仁湯、藿樸夏苓湯等,常用藥物如苡仁、杏仁、白蔻仁、厚樸、半夏等。
口酸,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生。”因肝之味為酸,臨床口酸大多反映消化不良或肝氣犯胃,脾土虛木氣自現而口酸。
解決方案
臨床常用半夏瀉心湯、金鈴子散、越鞠丸等方,常用藥物如川楝子、蒼術、香附、神曲、黃連、半夏、竹茹等。
口甜,《素問·奇病論》載:“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臨床常見中焦壅滯,脾胃受困,濕濁之氣上泛,以致口中甜膩。
解決方案
常用芳香化濕、消積醒脾之法,如平胃散、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加減,藥物如蒼術、佩蘭、藿香、半夏、厚樸、白蔻仁等。
口咸,王冰曰:“凡物之味咸者,皆水氣之所生也。”咸味所主為腎本味,多見于久病咳喘及腎,或痰飲凌心,水氣上泛。
解決方案
臨床常用腎氣丸、右歸飲等,常用藥物如桂枝、附子、棗皮、熟地等。
如為虛勞久病可見腎陰虧虛,臨床常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方,常用藥物如知母、黃柏、熟地、棗皮等。
也有因年高腎氣不固者,常用金鎖固精丸等方。
七、口腥
口(辛)腥,《靈樞·五味》載:“谷味辛,先走肺。”臨床上單純口辛不多見,見者多為腥味,現代醫學稱為“鐵腥味”。因鐵腥味為金屬本味,而肺屬金,故口腥常提示肺病,常見于結核咳血或肺膿瘍。
解決方案
若陰虛火旺,熱傷肺絡,常用補肺阿膠湯,藥物如阿膠、茅根、側柏葉、馬兜鈴、牛蒡子、枇杷葉、知母、百部等;
若痰熱壅結于肺,肺癰成膿之時,則用葦莖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