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古文言文基礎,才能讀懂《易經》的大概意思。其次要區分什么是《經》,什么是《傳》,什么是《易》學。
現通行的《周易》一書,《易經》與《易傳》合為一體,《易經》指的是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易經》據說周文王所作,而《易傳》與《易經》合為一書,故后儒經與傳不分,都認作《周易》或《易經》。
據說孔子作《易傳》,包括《文言》,專附于乾坤二卦卦辭爻辭之下。《象》《彖》附于每一卦,解釋卦辭,爻辭。而《系辭上》《系辭下》《說卦》《序卦》《雜卦》則附于書后。
《易經》是經,《易傳》不是經,而是解釋經,屬于《易》學范疇。
《易》學的范圍極廣,歷史上,《易》學之著作多的數不勝數。記住一點,《易》學不是《易經》,而是后人對《易經》的各自的解釋。這些解釋,五花八門,觀點各異。不可把《易》學著作當作《易經》或《周易》解讀。
七十年代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周易,經與傳分開。《易經》部分,卦辭爻辭與通行《易經》的文字除少量字不同,文字基本相同。但是,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卦序不同,意味著顛覆了二干年來《易》學乾卦。
帛書《易傳》也托孔子之名。僅《系辭》名同,其它為《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讀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易經》,就大致了解了《易經》。致于是否讀懂,則是各人的理解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