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經常發現,當別人看見我在看《大學》、《中庸》,或者偶爾談起關于《大學》、《中庸》的時候,都會覺得很奇怪,并且發現很多人對這些國粹有很大的誤解,特別是《中庸》,許多人幾乎都沒有看過《中庸》,就對其妄下結論,而常見的就是把“中庸”和“中立”聯系在一起。
那么《大學》里面講了什么呢?實際上概括起來也就十幾個字: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最后達到平天下(使天下太平)。所以《大學》主要講述了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養,最后服務社會,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安康的目標。
而《中庸》所論述的核心思想,與《大學》大致相同,不過《中庸》對問題的論述更加的深入、廣泛,單治國之道就占了很大的篇幅。
以下是個人覺得《大學》與《中庸》異同的看法:
相同的地方:
1、這兩本書都非常重視”以人為本“;
2、從各方面論述了道德的重要性;
3、都非常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富國安民;
4、都十分重視用人之道。
不同的地方:
1、《大學》更像教科書(其實就是古時候的教科書),而《中庸》更加注重實際;
2、《大學》里面非常提倡創新,提出:“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識的意思);
3、《中庸》里面對治國之道的論述更加的具體。
下面是《大學》一些摘錄: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下面是《中庸》一些摘錄(很多在中學課本里面都有):
-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
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總結:
《大學》、《中庸》實際上剛開始讀的時候是非常難懂的,自己剛開始看的時候,壓根就一句也不明白,只能硬著頭皮反復背誦,不斷領會才有點收獲,這或許就象《中庸》序言里面說的:“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