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式造景風格 | 有一種style叫Made in China
昨晚上瘋狂君去看了一部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看完這部影片之后,瘋狂君最深的感觸是:視聽上的震撼和內心的感動。
大熊貓、雪豹、金絲猴這三個家庭各自的故事,構成了這部影片的主線,藏羚羊、丹頂鶴作為配角出現,展現了生命的魅力,在春夏秋冬又一春的四季更迭中,娓娓引出物競天擇、四時有序、生生不息的主題,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獨樹一幟的豐富自然地貌和特有的神奇物種 。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如畫卷般美好:山脈的壯闊,湖泊的澄凈,叢林的繁密……細節上處理的也很棒:蒼鷹飛過時鏡頭瞬間的捕捉,動物毛發的細節拍攝……(接地氣一點:就是隨便截張圖都能當桌面壁紙的那種任性的感覺?。喼本褪且粓鲆曈X盛宴!“好像有點跑偏?”并不,看到這些美景,瘋狂君立刻就想到了另一種造景風格——自然式水草造景。看那些化朽木為神奇的造景師們是如何將這些自然美景搬進缸中的?(強行回歸主題囧~)自然式水草造景風格的奠基者就是著名的天野尚先生,所以如果非要用地域名稱來命名這種造景風格,用日本式水草造景風格是再確切不過了。這種風格追求自然和諧的意境,以自然界豐富的地貌及景觀為靈感來作為水族造景的題材。在素材的選擇上,硬景觀多以石頭為主,對石頭的紋理、形狀、色澤的選擇有一定的考究,水草的色彩、葉型、構造及生長速度都是經過細細琢磨和選擇的。一種典型的做法是讓莫絲、蕨類或水榕附著沉木上,營造出一個愉悅且大家都能接受的視覺效果。
1、前景都使用了大片的草皮(絕大多數用的都是迷你矮珍珠,少數用的是爬地大珍珠),作為中景的石頭多為青龍石,后景可以是一排水蘭、大莎草或者泰國水劍,也可以留白。
2、水草缸為開放式的,沒有使用任何背景紙。
3、水草種類很少,甚至只用一種,石頭的擺放非常講究,主次分明,搭配得當。
4、使用多種構圖方法,既有三角形構圖法,也有黃金分割法及黃金螺線法。
5、觀賞魚種類比較單一,但數量較多,除藻用的蝦和螺也很多。1、前景使用化妝砂,中景是由大量沉木盤根錯節形成的森林,沉木下方有大量的巖石幫助固定,大部分巖石上都覆蓋了草皮。
2、水草缸為開放式的,沒有使用任何背景紙。
3、水草種類很少,數量也不是很多,沉木的擺放非常講究,主次分明,搭配得當。
4、大量應用了三角形構圖法,其他構圖方法很少涉及。
5、觀賞魚種類非常單一,數量也較少。從石頭的位置及擺放的原因到構圖給大家展示這只缸的多面性~用了很簡單的七塊巖石來組成石組造景。時間告訴我們,奇數的石塊數量對于整體水族造景的效果最好。使用的巖石越多,布景就越復雜也越困難。在石組風格中,每一塊巖石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最主要的作為聚焦點的那塊巖石稱為親石,這塊石頭應是最宏偉或最醒目的巖石。第二塊(或平衡)的巖石稱為副石,安排在親石的一側。第三塊巖石稱為添石,支撐著親石并且與副石位于同一側。最后則是舍石,舍石的作用是平衡整個布景并且增加復雜度。接下來看看如何擺設巖石,以及為何要這么個擺法。親石顯然是造景中最大最醒目的那塊巖石。透過副石的輔助來達到平衡。添石適度的支撐著親石,并且從右側保持造景的協調,這就是典型的三尊石組風格。舍石(群)的擺設位置,則是用于延續或支持整體的造景。
親石擺放位置正是由水表往下約 1/3 之處即聚焦點的位置。首先再看一下原圖(來自瘋狂君的友情提示,記住它的樣子~):有沒有發現整個景觀已經失去了平衡?造景的左側現在變得太重了。由此可見,最右后方的那塊巖石雖然不太容易察覺,但卻是個很重要的元素。是不是感覺少了什么,看起來也還好,但正中央那里少了一塊舍石,復雜度就降低了。請記得一件事,我們要逐步的添加,直到添加物(巖石)損及整體水族造景為止。嘩!整體平衡感消失了,所以這塊石頭其實對維持整體的平衡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親石的擺設最好要稍微傾斜,而非上下垂直矗立。這會給人一種更動態且自然的感覺。作為支持的巖石在支撐親石的時候,應該要和親石之間有個角度,但這個角度又不致于與親石所營造出來的走向沖突。三分法:
如果聚焦點是設置在三分線的其中一條或線條交點上,一個造景會顯得更好(更具動感)。實踐證明,運用三角形構圖,能讓我們感覺更舒服自然。巖石群的重心大部分落在右下方的三角形之內,而對側的三角形則是留白。留白的布局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較小塊巖石的運用,把小塊的放在前面而大塊的放在后面的方式,來達成透視和景深的效果。這樣的手法給人一種深邃的印象,水族造景當然看起來比實際更大。這個造景第一眼看很簡單且自然,風格簡約,唯有當我們開始把造景解析至見骨的時候,其光輝就自我顯現了。瘋狂君認為造景的精髓從來都是師法自然,沒事就多出去走走,多看看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找找靈感也是極好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