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互聯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北方人比南方人平均壽命更低,這是因為北方人日常飲食中含有大量鹽分。
北方人「口味重」,喜歡高鹽、高油、高熱量的,烹飪方法多偏愛油炸、爆炒、燒烤;南方人口味清淡,通常喜歡白灼、清蒸、煲湯。
這種說法并非絕對,卻不無道理。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全國高血壓患病率最高的是西藏、北京、內蒙古、河北、天津;最低的是海南。北方地區患病率高于南方,這與兩地不同的飲食習慣有關。
很多人會問,鹽的影響力居然有這么大嗎?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調味品——鹽。
01 高鹽飲食有害健康
首先,還是給大家一個清晰的概念,什么叫高鹽飲食?
▲截圖自搜狗百科
我國的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是每人每日5克,一般來說,非重體力勞動的人每天攝入3克就可以基本達到人體鈉需要。
那高鹽飲食會對健康有哪些危害呢?
心腦血管疾病
我們知道,高血壓是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而大量研究證明鈉鹽是原發性高血壓重要的易患因素,處于低鹽環境的人群高血壓患病率低,絕大多數鈉鹽攝入量高的人群,平均血壓較高。
胃癌
高鹽攝入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在全球人數最多的三大死因中,腫瘤排第二,腫瘤中胃癌發病率僅次于肺癌,排第二。
而胃癌的高危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吸煙、長期食用熏烤、鹽腌食品(與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關)。
02 “鹽”都藏在哪里?
有人說,每天做菜我都用廚房電子秤精確計量,每人不超過6克鹽,這樣總行了吧?
非也,其實生活中除了鹽袋子里的鹽,很多食物也都含有鹽分,它們不像食鹽那么明顯,比較難以控制,很容易被忽略,不知不覺就攝入過量了。
調味品
最常見的就是調味品,比如醬油、味精中都含有鈉離子,大約20mL醬油3克鹽,2克味精也有1克鹽。
▲拌飯醬也含有大量鹽分
腌制食品、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中「隱形鹽」很多,火腿、香腸、各種罐頭、薯片、餅干、話梅、咸鴨蛋、干脆面等等,數不勝數。
腌制食品也是高鹽重災區,比如醬菜、腌肉、榨菜、泡菜等等,估摸著多吃幾口,你一天鹽的份額就得用完了吧......
蔬菜水果
許多蔬菜水果自帶鹽分,比如紫菜、豆芽、香蕉、空心菜等,好在含量都不多。
▲紫菜含有大量鹽分
03 少吃鹽,這幾個方法就能搞定
人是習慣的動物,即使第一天覺得清淡食物難以下咽,但慢慢地過個幾周、幾個月,就會習慣清淡食物的本味。下面就來講講,有什么辦法能幫助我們降低鈉鹽的攝入。
以辣代鹽
胃炎、胃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吸煙、長期食用熏烤、鹽腌食品(與食品中亞硝酸鹽、真菌毒素、多環芳烴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關),不包括吃辣。
相反,少量辣椒素在刺激腸胃的同時,可以加快胃蠕動和血液循環,促進胃黏液的分泌,而胃黏液是胃的重要保護屏障,因此辣椒素具有一定修復胃黏膜的功能,還能抑制胃酸的分泌。
除了辣椒,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起調味作用的配料,包括胡椒、洋蔥、大蒜、番茄、甜椒、百里香、芹菜、酸橙、咖喱、香菜和檸檬等,或許一開始會吃不慣,但慢慢地還是可以適應的。
▲我們生活中常用的香料 ▲我們生活中常用的香料
注意隱形鹽
剛剛說完可以「以辣代鹽」,可能有朋友會問:「我平時覺得菜沒味道的時候就拌許多辣椒醬,這樣對吧?」
這可能不是「以辣代鹽」,而是「鹽上添辣」,無論是調味品還是加工的食物,我們買之前務必要看一眼營養成分表,營養標簽上的鈉(Na)就是表示含鹽量的高低。
醬油、味精、醬菜、腐乳、老干媽、黃泥螺、腌肉、榨菜、泡菜、火腿、香腸、各種罐頭、薯片、餅干、話梅、咸鴨蛋、干脆面等,全是重災區,不經意間多吃幾口,你一天6克鹽的份額可能就用完了......
▲雖然垃圾食品讓人快樂,但還是盡量少吃 ▲雖然垃圾食品讓人快樂,但還是盡量少吃
做菜少用鹽
我國是世界上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國家之一,2012年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鹽攝入量為10.5克,比推薦的6克高出75%,也就是說,如果你家用鹽屬于常規水平的話(不算清淡的那種),直接折半才是推薦的量。
一袋500克的鹽,三口之家吃一個月,差不多正好用完是比較合適的量。
少在外面吃
盡量在家自己做菜更有助于減鹽,餐館或是外賣通常比較重口味,當然,這年頭提這建議好像不是太切實際,因此也只能反復強調「盡量」了。
在外就餐時,可以主動提出低鹽、少油的要求,盡量不要選擇腌制的菜肴或熟食,如果有時候碰到實在太重口味的菜,就搞碗清水在旁邊用來「涮鹽油」吧……
雖然人們常說
“一咸遮百味”
“好廚一把鹽”
但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
少鹽
才是更好選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