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危害作為世界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不僅危害吸煙者本人的健康,還會產生二手煙、三手煙,嚴重污染環境,并對他人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煙草危害要引起重視
大家都知道,吸煙對肺不好。其實,吸煙的危害可遠不止于此,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癡呆……都與吸煙有密切關系。接下來,我們通過一些關鍵數字,一起來揭開煙草危害的真實面目。
編碼F17.2
首先要強調的是,吸煙成癮(又稱煙草依賴)不是行為習慣,而是一種慢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編碼為F17.2。煙草中所含的尼古丁是主要的致癮成分。吸煙者一般在剛開始的時候,吸煙支數并不多,吸煙頻率也不高。但在尼古丁極強的成癮性作用下,隨著吸煙時間的延長,大腦的形態、功能發生改變,吸煙習慣逐漸養成,吸煙者的吸煙量與吸煙頻率會逐漸增加,煙癮變大。這種煙癮是一種慢性成癮性疾病,稱為煙草依賴。
800萬人
吸煙成癮是一種流行病和巨大的公共健康威脅,吸煙危害吸煙者本身健康,二手煙暴露影響不吸煙者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吸煙及二手煙暴露死亡的人數達800萬,每4秒就有1人死于吸煙相關疾病。其中超過700萬人死于直接吸煙,120萬非吸煙者因接觸二手煙而死亡。
69種致癌物
煙草燃燒所產生的煙霧是由7000多種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其中氣體占95%,如一氧化碳、氫化氰、揮發性亞硝胺等,顆粒物占5%,包括半揮發物及非揮發物,如煙焦油、尼古丁等。這些化合物絕大多數對人體有害,其中至少有69種為已知的致癌物,如多環芳烴、亞硝胺等,而尼古丁是引起成癮的物質。
56種疾病發生風險,22種疾病死亡風險
有研究顯示,吸煙與56種疾病發生的風險增加有關。在疾病的發病風險中,惡性腫瘤風險升高34%;呼吸系統疾病風險升高18%;循環系統疾病風險升高10%;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風險升高7%;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風險升高14%;內分泌、營養和代謝疾病風險升高5%。該研究同時顯示了吸煙與22種疾病死亡風險增加有關。在疾病的死亡風險中,曾經、經常吸煙的男性死于重大疾病的風險升高33%。18歲以下開始吸煙且居住在城市的男性,總體死亡風險升高了106%,任意疾病發生風險升高32%。
吸煙不僅影響自己的健康,也會嚴重影響家人和孩子的健康。一項評估2004年全世界192個國家接觸二手煙的情況,以及二手煙在兒童和成人非吸煙者中的疾病負擔的研究發現,有40%的兒童不吸煙者、33%的男性不吸煙者和35%的女性不吸煙者暴露于二手煙。不吸煙者暴露于二手煙,同樣會增加吸煙相關疾病的發病風險。有證據提示,二手煙暴露可以導致兒童哮喘、肺癌、冠心病等。
二手煙暴露并沒有所謂的“安全水平”,短時間暴露于二手煙之中也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據估計,這種暴露可導致37.9萬人死于缺血性心臟病,16.5萬人死于下呼吸道感染,3.69萬人死于哮喘,2.14萬人死于肺癌。
6小時
三手煙是吸煙者“吞云吐霧”后殘留在衣服、墻壁、地毯、家具,甚至頭發和皮膚等表面的煙草殘留物。其有毒成分包括氫氰酸、丁烷、甲苯、砷、鉛、一氧化碳等10余種。三手煙在室內停留的時間相當長,卷煙熄滅后6小時它們依然存在,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
10年時間
煙草對人的影響有滯后效應,有時甚至延遲10~30年。隨著年齡的增加,體內各個器官功能逐漸下降,煙草帶來的危害也逐漸顯露。及早戒煙可以彌補受損的健康。在重大疾病發作前戒煙的人群,戒煙后10年左右其患病或死亡的風險基本接近從不吸煙者的水平。
吸煙成癮需科學治療
以上這些關鍵數字都在警示我們煙草的危害性和戒煙的益處,那為何還是有這么多吸煙者明知吸煙有害,卻仍然照吸不誤?相關研究表明,吸煙者中有近一半的人患有煙草依賴。有煙草依賴的吸煙者,又可進一步分為輕度依賴、中度依賴和重度依賴。他們在吸煙動機、吸煙量、煙齡、吸煙起始年齡、戒煙意愿、戒煙成功率上存在差異。相應的,戒煙診療也要因人而異。
很多人戒煙失敗并非缺乏意志力,而是沒有采用正確科學的方法。吸煙者本人的戒煙意志是成功戒煙的基礎,應該深刻認識到吸煙與二手煙暴露對健康的危害。沒有成癮或者煙草依賴程度較低的吸煙者,可以憑毅力自行戒煙(但經常需要給予簡短的戒煙建議,并激發其戒煙動機)。煙草依賴程度較高者,可到戒煙門診接受戒煙治療,進行行為矯正、使用戒煙藥物等。
文:中日友好醫院呼吸中心 肖丹
編輯:劉洋 于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陳飛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