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疾病在中醫里可分為外傷和內傷。外傷是指皮、肉、筋、骨損傷,可具體分為骨折、脫位與傷筋;內傷是指臟腑損傷及損傷所引起的氣血、臟腑、經絡功能紊亂而出現的各科損傷內證。人體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整體,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為運行氣血的通道,且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因此,無論是傷氣血或傷臟腑,均可導致經絡阻滯,反之經絡損傷亦可內傳臟腑,經絡運行阻滯必然引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以,外傷與內傷是密切相關的,其相關的程度與損傷的程度有關,外傷較重時必然會出現許多內證。
1、人體中經絡的作用
從古人對經絡穴位的論述里,在醫療和氣功實踐中,我們感覺到經絡是一種實在的物質系統,知道了經絡物質對生命的重要性和決定性,了解到經絡穴位的分類、分布、起止流向、性質功能、作用現象、運行規律、應用技能等。經絡的分布狀態與神經、血管類同,與樹木干支分布相似,有主干、支干、細支三類。經絡上密布著穴位,經絡功能主要是通過穴位得以實現的,穴位是經絡的功能點、敏感點。外力作用于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經絡好得多。經絡病象也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阿是穴通常在孫脈上形成,因為孫脈細小,容易堵塞產生氣節,出現痛感,這就是“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道理。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表里上下及調節各部功能的通路。《靈樞'本藏》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指出了經絡有運行氣血,營運陰陽,濡養筋骨,滑利關節的作用。臨床跌仆閃挫所致筋傷常與經絡有密切關系,如《圣濟總錄'傷折門》說:“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以復元也。”指出了跌仆筋傷致經絡受損,經絡阻塞,氣血之道不得宣通,導致氣滯血瘀、為腫為痛的病機。同樣,如經絡為病,氣血瘀阻不能,又可導致筋肉失養而發生筋傷疾患,其發病也常累及經絡循行所過部位。如腰為腎之府,腎之經絡入脊內,貫脊至腰,絡膀胱。膀胱經挾脊、抵腰、絡腎,并下行臀及股后外側,沿小腿后行于足背外側,止于足小趾至陰穴。故腎與膀胱經脈的病變常可引起腰、臀部向下肢放射性疼痛,并可在承扶、委中、承山、昆侖等穴找到壓痛點。在治療方面,經絡病機與筋傷病的辨證論治亦有著密切關系。如《傷科真傳秘抄》中說:“若為傷科而不知此十二經脈之系統,則雖有良藥,安能見效,而用藥、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強調了經絡學說在筋傷治療等方面的作用。
2、人體中筋的作用
筋,是指筋絡、筋膜、肌腱、韌帶、肌肉、血管神經、關節囊、關節軟骨等的總稱。《靈樞'經脈》說:“筋為剛。”言筋的功能堅勁剛強,能約束骨骼。《素問'五藏生成論篇》說:“諸筋者皆屬于節。”說明人體的筋都附著于骨上。大筋聯絡關節,小筋附于骨外;筋的主要功用為連屬關節,絡綴形體,主司關節運動。
筋骨的損傷,在傷科疾患中最為多見,一般分為“傷筋”、“傷骨”,但兩者又互相聯系。
引起筋傷的原因比較復雜,往往是內外因素綜合的結果。全身性的內在因素與局部筋傷的發生有密切的聯系,局部筋傷也可引起全身性的病理變化。筋傷不一定伴有骨折、脫位,但骨折、脫位一般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筋傷。
《雜病源流犀燭'筋骨皮肉毛發病源》中說:“筋也者,所以束節絡骨,絆肉繃皮,為一身之關紐,利全體之運動者也,其主則屬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處皆有,縱橫無算。而又有為諸筋之主者曰宗筋……筋之總聚處,則在于膝。靈樞云:‘諸筋者,皆屬于節’。”因此,筋病多影響肢體的活動,一般來說筋急則為拘攣,筋?則為痿弱不用。凡跌打損傷,筋每首當其沖,受傷機會最多。即使在“傷骨”的病證中,如骨折時,由于筋附著于骨的表面,筋亦往往首先受傷;關節脫位時,關節四周筋膜多有破損。所以,在治療骨折、脫位時都應考慮傷筋這個因素。忽略了它,就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慢性勞損亦可導致筋的損傷,如“久行傷筋”,說明久行過度疲勞,可致筋的損傷,臨床上筋傷概率甚多,其證候表現、病理變化復雜多端,如筋急、筋緩、筋縮、筋攣、筋痿、筋結和筋惕,等等,宜細審察之。
筋骨的損傷必然累及氣血傷于內,因脈絡受損,血瘀氣滯,為腫為痛。《靈樞'本藏》指出:“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所以治療傷骨時,必須行氣消瘀以糾正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
亞健康手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