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小寒。
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名“小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早睡晚起,防寒保暖
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自然界中的陽氣處于一種封藏的狀態,人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
一方面,不要擾動陽氣,盡量早睡晚起,以待陽光。早睡晚起的作息生活有利于陽氣的潛藏和陰精的積蓄,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季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注意休息勿過勞。
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暖,加強頭部、頸部、手腳等易受涼部位的防寒,預防關節痛、頸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可每晚堅持用熱水泡腳,建議將紅花、當歸或雞血藤等中藥材煎成汁后與熱水混合泡腳。
適度運動,動靜結合
中醫認為“動則生陽”,但應注意在日常鍛煉中要適度運動,做好保暖,防止汗液的大量流失。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健走、跳繩、做操等運動,切忌大汗淋漓,避免陽氣外泄。
慢跑是一個既方便,又對身體有許多益處的運動,可作為一般人群的首選。全身動起來則血脈通暢,既保護心肺功能,又能促進胃腸蠕動,從而降低患感冒等疾病的風險。運動前要進行充分熱身,從低強度慢慢開始。運動后不要立刻休息,慢慢減少運動強度。對于一些體質偏弱或者年齡較大的人來說,可進行室外散步。
八段錦是中醫傳統保健功法,它“內煉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整套動作柔和緩慢,圓活連貫,有松有緊,動靜相兼,而且可以不受時間、場地和天氣的影響。初學的人動作還不熟練時,只要配合自然順暢呼吸就好,不宜刻意呼吸、大呼大吸,盡量不憋氣、用腹式呼吸。隨著動作打開和熟練,在動作里“找”呼吸,身體更能受用。
溫補陽氣,藥膳更佳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人們在經過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御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應行“溫補”,尤其要重視“補腎防寒”。可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對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冬后進補不要冒進,需要給腸胃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
什么是“引補”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調好,為大補做好準備,這樣就可以避免進補得不耐受,使得進補事半功倍。可吃些健脾開胃的藥物,如黨參、太子參、炒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
《四時調攝箋》里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意思是說,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抵御過亢的腎水。也就是說,冬季在飲食調養方面,中醫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中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故宜少食咸,而多食苦味。
冬季飲食除要少吃咸外,還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文: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部主任 冷錦紅
部分摘自《<黃帝內經>二十四節氣營養食譜 》(作者:張湖德,張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