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生中會有很多種情緒,人們通常習慣于給一些情緒冠上“負面”的頭銜,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下一些常見的“負面情緒”的正面價值和意義,以幫助指引我們更好地接納和管理情緒。
1.憤怒: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
電影中和社會罪案里的主角警告對方不要激怒他,否則“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便是最好的例證。
2.痛苦:指引我們去搭建一個擺脫的方向。
痛苦可分為生理和的痛苦,但意義是一樣的。例如果把手放在火上感覺痛苦,手會拿開,如果仍感到痛苦便會繼續拿開,直到痛苦消失為止。所以,痛苦給人動力,這份動力是必須的。沒有它,這個人便不會改變和突破了。心理治療大師羅伯·麥當奴在教授處理感情關系問題的技巧時說:在有痛苦的兩人關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該做出改變的人!
3.焦慮、緊張:
事情很重要,需要額外的專注和照顧;已擁有的資料與能力不足,須添加更多所需。同樣也指引我們找尋方向。
焦慮、緊張常常跟本人對自己的身份定位搞不清楚或者本人與系統的關系不清晰或者誤解有關。
4.困難:
指引我們去量化須付出的代價比可收到的回報更大。
很少人注意到困難也是一份情緒感覺,它也是指引方向。對于困難只要清晰地量化須付出的和收取的,便能馬上改變這份感覺。
5.恐懼:
指引我們找出不必付出的卻原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
恐懼指引我們去找出原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么并去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不必付出這些代價。
恐懼是維持動物生存下去的第一重要工具,人活著不能也不應該完全沒有恐懼。勇氣并不是沒有恐懼。真正的勇氣是:雖然有恐懼,但還能繼續走下去。
6.失望:
失望其實可分為兩種:對人事物的失望和對自己的失望。
對人事物的失望必然來自想控制它們的企圖,無法如愿便失望了。
對自己的失望來自不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解決的方向。
所以,失望也是指引方向的情緒。
7.悲傷:
從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們更能珍惜自己仍然擁有的,包括記憶。
“珍惜”的意思是妥善運用。所以悲傷既指指引方向,亦給予力量。
8.慚愧、內疚、遺憾:
指引我們已經完結的事里尚有未完結的部分并轉化為完成的力量。
這些情緒是指引方向的,若明白了它們的意思,便能將它們轉化成力量推動擁有者把未完結的部分完成。關于這一點,家庭系統排列的學問里有關付出與收取的平衡概念很有幫助。
9.嫉妒:
嫉妒是中轉站般的情緒,有兩個發展方向:第一種是“我低你高,但是我相信我可以憑增高終而超越你”。這樣的嫉妒會變成“不服氣”,從而產生動力,讓這個人發奮努力。另一種是“我低你高,但是我無法增高或超越你”,這樣的嫉妒會變為憎恨。前者如考試結果不如某同學,自己決心奮發;后者如對方當選本屆的香港小姐而自己沒有那些條件。
10.憎恨:
我們的研究里,只有“憎恨”尚未發現有什么正面價值和意義。這種情緒的意義,是要維持本人在無法提升、同時必須把對方拉下來的境界里,它基本違背了“本人有足夠能力去建立成功快樂的人生”的信念。ta們既不接受對方比自己高的事實,又不能操控對方讓他降下來,亦不能提升自己去超越對方,內心會產生憤怒,并會把憤怒提供的力量用在企圖毀滅對方的行為上。在企圖毀滅對方的過程中,對方大多數不會被毀滅,但是自己卻毀滅了。把時間和資源浪費在那份企圖上,人就無法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原來可得的成功快樂的機會也就被毀滅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小心不要讓自己沾上這種情緒。化解憎恨的最有效方法是:讓心中充滿感恩。
11.委屈:
小孩子對父母的情結投射在其他人事物身上。
委屈的意思是:“你沒有給我你應該給我的。”感到委屈的人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對方放在高位,操控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小孩子會覺得什么都是他該得到的,而且不管要多少、什么時候要,父母都有責任滿足他。而心理成熟的人知道:滿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責任,對方沒有一定的責任要給我什么;并且,這里得不到,我可以去別的地方拿到。
12.感恩:
“恩”是本人沒有權利得到卻得到了的東西,對恩有感謝的感覺,就是感恩。
例如你去飯店花了十元吃一個炒飯,得到一個炒飯是你應有的權利,因為你付出了十元,但是那個炒飯的“好味道”卻不是包括在你的權利內。雖然味道不好你可以投訴、罵人、發誓永不再來,但是無論怎樣,你付出的十元就沒有包括“好味道”這一點。所以你用十元得到了一份“好味道”的炒飯,就應該感恩。
小孩子有父母走在后面搞定一切,沒有感恩的需要。思想成熟的人才知道感恩,因此,不懂得感恩也是沒有充分成長的心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