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人生在世,都要面臨生老病死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我一個過了耳順已屆花甲老人即將退休,應該怎樣認知衰老這個自然規律呢?白居易在《耳順吟寄敦詩夢得》中吟哦道:“三十四十五欲牽,七十八十百病纏。五十六十卻不惡,恬然清凈心安然。已過愛貪聲利后,猶在病羸昏耄前。未無筋力尋山水,尚有心情聽管弦。閑開新酒嘗數盞,醉憶舊詩吟一篇。敦詩夢得且相勸,不用嫌他耳順年。”這是詩人耳順之年寄崔群(字敦詩)和劉禹錫(字夢得)的詩,歲月流逝而已屆垂暮的白居易保持了極為自然和樂觀的心態,以“恬淡清凈心安然”來寄贈詩友,閑適的詩句流露出真誠的友情,相互勸勉。其時友人均是年近六十,詩中特別就這一年齡段的優越性作了闡發。六十歲前的三十四十歲屬壯年,此時精力充沛、情緒昂揚,卻被“五欲牽”,即被財、色、名、食、睡等欲念牽縛,且易墮落欲海而誤了一生;六十歲后的七十八十歲卻又是“百病纏”,發白齒脫,耳聾眼花,各種老年病會相繼侵襲,因此這階段的幸福也勉為其難。只有這兩者之間的“五十六十卻不惡,恬淡清凈心安然”,五十六十歲,優勢明顯,“愛貪聲利”之后,“病羸昏耄”之前。這時“未無筋力尋山水,尚有心情聽管弦”,既有精力游山玩水,參加各類有益活動;還能夠別具一格,率性而為,聽聽音樂、品品美酒、吟吟詩詞,賞賞美色,精力仍顯旺盛、興致尚未消減。既排除為貪欲所惑的危險,又未到衰病不起的地步。這是人生的最佳階段,這是生命的最新起點,所以詩人對兩位好友說“ 敦詩夢得且相勸,不用嫌他耳順年。”樂天老人其實是在宣告:耳順、花甲之年者,人生第二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