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已經說過了,腰痛原因有一百多種,一般不外乎肌肉、筋膜、關節突、椎間盤、神經、血管一些病變引起腰痛,還有嚴重就是腹部的一些站位或者炎癥,向后蔓延引起腰部的疼痛,再一個就是腰部的一些腫瘤,或者特異性的炎癥,比如腰椎結核,或者腰部的轉移瘤,引起的疼痛等。
一切疾病正如:《黃帝內經、靈樞》原文所說: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段話就是說病在久也能治好,如果醫生說治不好是你醫生沒有好的醫術。
如果不能準確診斷出病因極難治愈,況且還讓患者痛苦,找到病因很快就能治愈。
下文這講椎間盤的年齡變化、體位與腰椎負荷的關系、腰椎管的內部結構、腰椎與腰骶段脊髓的平面關系、腰神經根組成與走行、腰椎有哪些韌帶、腰椎間關節和椎間孔的結構、腰椎間盤突出與腰神經根的關系。
一、腰椎基本知識
腰椎的基本構成和形態,脊柱是人體的中軸,由頸椎、胸椎、腰椎、低相和尾組成。腰椎位于脊柱的中下段,上連胸椎、下連低椎,共包括五個外形基本相同的腰椎骨。腰椎骨的結構從外形上可分為前方短圓柱狀的椎體和后方板狀的椎弓;相鄰椎骨間通過椎間盤、韌帶和關節突關節相聯結。
椎體是脊柱負重的主要部分,在腰椎較頸椎和胸椎大和厚。椎體內部充滿松質骨,表面為一薄層的密質骨。腰椎的正面觀可見五個腰椎骨的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與負重增加有關。椎體上下表面粗糙,通過椎間盤與相鄰椎體聯結;椎體后緣微凹陷,與椎弓共同構成椎孔。
椎弓是椎體后方的弓形骨板。其聯結椎體的那一部分較細,稱椎弓根;椎弓根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稱為椎上、下切跡。上位椎骨的下切跡和下位椎骨的上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其內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兩側的椎弓根向后內走行逐漸變厚變寬,最后匯合于后正中線形成椎弓板。椎弓上發出一對橫突和一個棘突,均為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點;另在兩側向上和向下發出兩對關節突,與相鄰椎骨的對應結構構成關節突關節,聯結各個椎骨、圖
相鄰椎孔貫通,構成椎管容納脊髓和脊神經根,腰椎的椎孔近似為卵圓形,容積較大,但在各種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和嚴重退變時,可導致容積減少壓迫內部脊髓和神經根。
二、腰椎有哪些生理功能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骨骼,其每個部分在生理功能上都有其不可或缺的側重點。腰椎的靈活性不如頸椎,穩定性不如胸椎,其主要功能在于:
①.負重腰椎是人體中部聯結胸廓和骨盆的唯一的骨性結構,上身的重量都經過腰椎的傳遞后,經骨盆傳到下肢。因此腰椎是各段脊柱中負重最大的部位,不僅僅維持體重,還能完成各種體力勞動。
②.緩沖震蕩腰椎具有生理性前突,類似一根彈簧;同時配合椎間盤的“彈簧墊”作用,能有效地緩沖從下肢傳導而來的震蕩,保護頭顱和椎管內的脊髓免受損傷。這一作用在跳躍和劇烈運動時,尤顯重要。
③.維持姿勢脊柱上連頭顱,上肢通過胸廓和肩胛骨與胸椎相連,下肢通過骨盆與骶椎相連。人體能完成各種復雜姿勢的動作,而且即使在負重情況下同時還保持良好的平衡,腰椎的局部平衡調節作用非常重要。如搬運工人一側上肢負重50多千克仍能保持平衡。
④.保護功能腰椎不僅僅保護腰段脊髓和神經,還和腹部肌肉和骨盆協同保護腹腔和盆腔內臟器。
三、椎間盤的結構是怎樣的
糧間盤由軟骨板,纖維環和髓核三部分組成。
①.軟骨板由透明軟骨構成,覆蓋于椎體上,下面骺環中間的骨面,平均厚度約為1毫米,有許多微孔,是髓核水分和代謝產物的通路。成人的軟骨板為無血管無神經的組織,損傷時不產生疼痛,也不能自行修復。軟骨板和纖維環一起將膠狀的髓核密封。
②.纖維環由含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位于髓
核的四周,其周邊部纖維附著于上下椎體的邊緣,中層纖維附著在上下椎體的骺環,內層纖維附著于軟骨板。在橫切面上可見多層纖維軟骨呈同心圓排列,各層之間有黏合物質,牢固結合。纖維環的纖維束相互呈30~60度角斜行交叉重疊,這種纖維束的特殊排列,使椎間盤能承受較大的彎曲和扭轉負荷。纖維環為較堅實的組織,其前側及兩側較厚,后側較薄;纖維環的前部有強大的前縱韌帶加強,后側有后縱韌帶,但后縱韌帶較薄且窄,在暴力較大時,髓核易向后外方或后方突出。
③.髓核位于中央,被纖維環和軟骨板所包繞,是一種柔軟而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含有黏多糖蛋白復合體、硫酸軟骨素和大量的水分。髓核中的含水量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出生時含水量約為90%,18歲時降至80%左右,至70歲時僅為70%。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后彈性和張力減退,降低了抗負荷的能力,易受損傷。
四、椎間盤的血管和神經分布
①.椎間盤的血供在胎兒時期,椎間盤的血供來自周圍組織和椎體,椎體的微血管穿過軟骨板進入椎間盤內,但不進入髓核,出生后至12歲左右完全閉鎖。在幼年時期纖維環各部都有血管分布,這些血管來自椎體周圍的小血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纖維環深部的血管逐步閉鎖,無血管傳入纖維環的深部。至成年時期,除了纖維環的周邊部分外,椎間盤的其他部分均無血管存在。髓核和纖維環的營養靠周圍滲透液供應。
②.椎間盤的神經分布與血管的分布類似,纖維環的周邊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而在其深部、軟骨板和髓核內均無神經纖維。椎間盤的前部和兩側主要是來自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的纖維,后部則來自竇椎神經纖維。一條竇椎神經可分布于一個以上的椎間盤。由于纖維環周邊部有豐富的神經纖維,故在纖維環損傷時可產生腰痛。
五、椎間盤是怎樣生長發育的?
椎間盤的發生由兩個不同部分發展而來。胚胎椎間盤的周圍部分由來自脊柱節段下端上部的細胞構成,在胚胎第10周時,分化為梭形的纖維母細胞,圍繞在發育中的髓核周圍,其中間部分連接于上下軟骨性椎體間;胚胎第18周后,纖維環由其內層向中心生長,并初步顯示出分層結構,構成髓核的纖維性成分。在出生后,這些纖維成分是髓核生長的主要來源椎間盤的中心主要為脊索細胞,脊索組織隨著胚胎的發育慢慢閉合,脊索細胞也逐漸從椎體退移至椎間除,在第18周時數量增加到達高峰。以后逐漸發生黏液性變,至出生時遺留成為髓核的主要來源。
由此可見,纖維環來源于胚胎椎間盤的纖維母細胞;而髓核有兩個來源:一是脊索組織,二是纖維環的內層。前者是生前髓核的主要來源;后者是出生后髓核的主要來源。髓核的雙重來源,說明成人髓核和纖維環之間連接緊密,無清晰界限的原因。
在椎間盤的發育過程中,不同椎體及不同年齡的發有速度不一,如腰4、5椎間盤在2歲前增長緩慢,在2~7歲椎間盤發育較快。不同年齡段椎間盤的主要生長方向也不一致,如2歲前椎間盤的橫徑生長較快,而2歲后矢狀徑生長較快。在臥床不起的病兒椎體和椎間盤生長均緩慢,椎間隙幾乎比正常狹窄一半。不同性別間椎間盤的生長速度無明顯差異。
六、椎間盤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椎間盤的總厚度占脊柱全長的1/4~1/5,其形狀與脊柱的生理性彎曲相適應,對脊柱有聯結,穩定,增加活動及緩沖震蕩的彈性墊作用。
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聯結上下兩椎體使兩者構成椎間關節,有關節的活動度,并增加脊柱的運動幅度。
②.保持椎節的高度隨著椎體的發育椎間盤也增長,同時增加了脊柱的高度。由于椎間盤的彈性,直立時椎間盤的高度較臥位時低,因此人的身高清晨較晚上要高。隨著年齡增加椎間盤的彈性逐漸減退,因此老年人身高較其青壯年時小
③.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不一;同一椎間盤前后部分的厚度也不同,這個特點在腰椎間盤最為明顯。腰椎間盤前厚后薄,使腰椎出現生理性前突。
④.緩沖震蕩椎間盤堅韌而富有彈性,負重時可被壓縮,去除壓力后又能復原,具有彈性墊樣的作用,可緩沖外力對脊柱的震蕩;同時通過椎間盤髓核半液化狀態的成分使整個椎體表面均勻受力。
⑤.保持椎間孔的大小,維持側方關節突的一定高度主要是椎間盤的厚度起作用,生理情況下難以顯出其意義旦椎間盤脫水退變,厚度丟失,導致椎間關節和椎間孔變窄,就會使脊神經受壓。
⑥.保護與滋養功能前者主要是指軟骨板對發育期骺板所受壓應力的緩解作用;后者主要是指軟骨板是椎體與椎間盤之間進行營養交換的通道。
七、腰椎間盤的生物力學
腰椎間盤受到復雜的生物力學作用。根據各種作用力的作用方向,可將它們分成壓縮、牽拉、彎曲、扭轉和剪切等負荷。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壓縮和扭轉負荷的作用所起到的作用最大。
當人體站立和活動時,腰椎間盤受到壓縮,椎間盤髓核內產生流體靜壓,大約相當于該平面所承受負荷的1.5倍;在椎間盤內壓產生的同時,纖維環的纖維也產生張力以及切向力與其對抗,前者與外負荷呈線性關系,而后者卻可高達外負荷的4-5倍,椎間盤內壓因節段而異,從上腰段至下腰段逐漸減小,且當人體處于不同體位及完成不同動作時,椎間盤內壓均可發生改變。當椎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后,椎間盤內壓減低,纖環所受張力及切向力也相應減低。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對其自身的貼彈性也有明顯的影響。黏彈性的一個主要表現為滯后性,它是指黏彈性材料在加負與卸負過程中的能量丟失現象:卸負后負荷-變形曲線低于加負時。這一特性使椎間盤能有效緩沖和傳遞負荷,并吸收能量而使人體免受傷害。椎間盤在低負荷時主要提供脊柱的柔韌性,高負荷時主要提供脊柱的穩定性。雖然高負荷可造成椎間盤的永久變形,但卻無法造成纖維環的破裂與髓核的突出,當加大壓縮負荷直至超過極限時,最先發生的是椎體骨質破壞。
纖維環對抗扭轉負荷的能力較弱,這是由于纖維環各層間纖維相互交叉,當其被扭轉時僅有一半纖維承負;而且外層纖維所受扭力要大于內層纖維,因而也就更容易發生斷裂。對腰椎活動節段施加扭轉負荷后所記錄的扭矩-轉角曲線呈S”形,完成0~3度的軸向旋轉僅需很小扭矩,而轉角在3~12度這一范圍內兩者基本呈線性關系;但當轉角達到20度左右時即可造成椎間盤損傷。
對椎間盤的應力分析表明,纖維環的切向應力由內向外逐漸增大,而壓應力以髓核為最大,向外逐漸減小并轉為拉應力。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分析,腰椎間盤的前側及左右兩側均較厚,比較薄弱的突破口是在后側與后外側,其厚度僅及前方和兩側的1/2,承負能力也相對較弱。這樣,盡管纖維環在軸向壓縮負荷下一般并不會發生破裂,但長期持續的負荷可造成纖維環后側的損傷從而使其結構相對薄弱,此時即使是相對較小的負荷也可能導致纖維環的撕裂。
八、脊柱的穩定性與椎間盤在其中的作用。
因為脊柱是由椎間盤和韌帶將多個椎骨連接而成的,它的穩定性維持有賴于椎間盤、韌帶所提供的內源性穩定與椎旁肌提供的外源性穩定。每一節段小關節的小幅度活動,整合成脊柱整體較大幅度的靈活運動。由于椎間盤內的靜態液壓,加之髓核的變形移動以及纖維環內外層的交叉牽引,椎間盤可有效地緩解脊柱受到的各種應力。前后縱韌帶分別附著于椎體的前后緣,前縱韌帶寬大與椎間盤聯系緊密;后縱韌帶較窄與椎體連接緊密而與椎間盤連接疏松。另外,附著于椎骨間的還有其他韌帶,如椎體側方韌帶、關節囊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這些韌帶等都是以膠原纖維為主,幾乎無彈性,抗張力能力極強,可保護椎間盤并與之協同以限制脊柱的過度屈伸。
人體的軀干肌和胸腹內外肌提供了脊柱的外源性穩定。在腰脊柱,位于后側的骶棘肌與前側附著于腰椎橫突的腰大肌以及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相互拮抗,以一個綜合平衡的力,維持著腰段脊柱的穩定。這些肌肉遠離脊柱的活動軸,收縮時能在脊柱同側產生壓力,對側產生張力。雙側協調動作可以抵消脊柱活動時造成的凹側與凸側結構的應力不平衡,從而保護整個結構系統免于損傷。
作者簡介:王敬才是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黃帝內經》經筋、導引、按蹻五種療法唯一傳承人。本人自幼酷愛中醫,埋首岐黃,熟讀經典,在祖傳醫術基礎上,又四處拜診名醫大家,勤求古訓,集眾家之所長,在調理各種常見、疑難疾病上,療效彰顯高于眾法,對各類疑難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頭暈頭疼,中風后遺癥,頸肩腰腿疼,失眠多夢、腸胃病、帶狀皰疹及后遺癥,男女不孕不育、婦科疾病、常期低熱、面癱(及后遺癥),等各種病癥,都可立竿見影,達到非常神奇效果!常去北京等地醫院參加會診治療,攻破了醫學界對各種疾病不能治愈的奇跡,療效快、愈后不易復發等特點,并受到醫學界和患者的高度贊賞,被各界人士譽為中醫療法第一人。
本人立志:
探研古今醫學經典,
秉承千年非凡醫術。
顛覆疑難雜病困擾,
誓為中醫療法正名。
本人長期坐診鄭州廣譽遠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