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請點擊“經方追隨者”
和法屬于八法之一,是通過和解或調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和法既不同于汗、吐、下諸法專事攻邪,也不同于補法專事扶正,而又不離溫、清、補、瀉等法的配合使用。袁老師注重對傳統經典方劑的應用,因為經方配伍嚴謹,組方縝密,作用全面,加減靈活,袁老師根據病機的不同,在選用不同經方治療的同時,靈活運用和法臨證施治,理法方證相合,常常收到令人滿意療效。
1寒溫井用
寒熱錯雜之證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由于病情日久、體質因素、感邪部位的不同,均可導致寒熱錯雜證的發生。調和寒熱法臨床主要針對寒熱錯雜之證,尤在脾胃病中更為多見。袁老師運用寒熱錯雜證的代表經方烏梅丸,謹守寒熱錯雜的病機,治療寒熱錯雜的胃腸疾病,收效顯著。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一定要“謹守病機,隨證治之。”
典型病案:呂某,男,53歲。2008年12月10日初診。
腹瀉9年余。9年前因食辣物出現腹中不適,之后時有腹痛,伴腹瀉,里急后重,服黃連素好轉。現仍時有腹瀉,每日2次,小便清長,勞累則背部不舒,四肢不溫,倦怠無力,納可寐安,舌紅胖齒痕,苔黃,脈緩。辨為寒熱錯雜證,治宜清上溫下、調和寒熱,方用烏梅丸加味。藥用:烏梅50g(醋泡)、附子15g(先煎)、桂枝10g、干姜10g、細辛6g、川椒10g、黃柏10g、黃連10g,當歸10g、黨參15g、生薏米30g。7劑,水煎服,日2服。12月17日復診:大便已基本正常,每日1次,余證均緩。
按語:患者腹瀉日久,當屬“久利”,其致病原因為飲食不節所致脾胃功能障礙。其中四肢不溫,倦怠無力,小便清長等為下焦虛寒之癥,而其舌紅胖齒痕,苔黃則為上焦內熱之象,故用烏梅丸治之。《索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濁氣在上,則生瞋脹 ,清氣在下,則生饗泄。”用烏梅丸以清上溫下,益氣生津,恢復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從而可治療脾胃病中因寒熱互結而引起的泄瀉。烏梅丸中烏梅收斂固澀、養陰生津,配干姜、川椒、細辛、附子、桂枝溫臟散寒,黃柏、黃連清熱解毒,人參、當歸益氣養血,另配生薏米以健脾滲濕。諸藥并用,則寒熱調和、氣機升降通暢,邪去正安。
2補瀉兼施
袁老師在臨證治療中,祛邪的同時又重視對正氣的調補。正如《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過對病人自身正氣的扶助和激發,達到治療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證的復發。袁老師運用旋覆代赭湯對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就是補瀉兼施的一個成功典范。
典型病案:王某,女,71歲。2009年5月13日初診。
反酸5年。曾于2007年1月行食管癌手術,術后經西藥治療效果不顯。刻診:反酸頻繁,食物上返,燒心,噯氣,胃脹喜溫喜按,時心下痞,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色白質粘,口干口苦,口中異味,性急易怒,心悸易驚,短氣胸悶,全身乏力,納可寐安,大便質粘,1/日,小便調。舌紅胖,邊齒痕,苔白黃膩,脈弦。辨為胃虛氣逆證,治宜補益脾胃、降逆止酸,方用旋覆代赭湯加味。藥用:旋覆花15g(包煎)、代赭石5g(先煎)、人參15g、半夏15g、黃連18g、吳茱英3g、烏賊骨20g、大貝20g、黃芩10g,柴胡10g、桂枝10g、生龍骨30g(先煎)、生牡 30g(先煎)、炙甘草10g、熟軍3g、茯苓15g、生姜3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日2次。5月20日復診:述其反酸癥狀明顯減輕,諸癥均緩。服藥3月,諸癥大減。
按語:此案為食管癌術后出現的反酸之癥。方用旋覆代赭湯以降逆化痰,益氣和胃。既調其胃脹喜溫喜按之胃虛證,又治其咽堵有痰、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食物上返、噯氣等痰阻氣逆之證。方中用代赭石重鎮降逆,旋覆花下氣消痰、降氣止噯,生姜降逆和胃,人參、炙甘草、大棗補益脾胃。配合黃連、吳茱萸、烏賊骨、大貝以降逆止酸,配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以和解少陽、通陽泄熱。諸藥合用,補中有瀉,補瀉兼施,共達和胃化痰,鎮肝降逆之功。
3辛開苦降
在脾胃病的治療過程中,常癥見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腸鳴下利等。袁老師治療此類病證,常用辛溫藥如干姜、生姜、半夏等與苦寒藥黃連、黃芩等相配,調和腸胃。此類藥適用于腸胃不和之虛實夾雜、升降失調證。代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黃連湯等。袁老師在治療寒熱錯雜之痞證常選方半夏瀉心湯,治療寒熱錯雜之胃痛常選方黃連湯。
典型病案:李某,男,46歲。2009年5月4日初診。
胃脘痞滿3年余。患者自訴因飲食不節、受涼等原因致胃中氣堵感,伴隱痛,喜溫喜按,噯氣后舒,于受涼或平躺時加重,偶反酸,時欲嘔,性急易怒,情志不舒時胃中不適加重,時伴兩脅不適,納可寐安,大便基本成形,1-2/日,小便可。舌質淡紅暗胖,尖紅點,邊齒痕,苔薄黃,脈沉細。辨為中氣虛弱、寒熱錯雜證,治宜寒熱平調、消痞散結,方用半夏瀉心湯加味。藥用:半夏10g、黃連10g、黃芩10g、干姜10g、黨參15g、薄荷6g、柴胡10g、茯苓15g、當歸20g、炙甘草6g、白芍10g、白術15g、生姜3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日2次。5月11日復診:胃脘痞滿大減,諸癥緩。繼服14劑,諸癥愈。
按語:此案為中氣虛弱,寒熱錯雜之痞證。用半夏瀉心湯寒溫并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寒去熱清,升降復常,則痞滿可除、嘔利自愈。方中半夏可散結除痞,又善降逆止嘔;干姜可溫中散寒;黃芩、黃連可泄熱開痞;人參、大棗甘溫益氣,以補脾虛;甘草補脾而調和諸藥。根據其情志不舒等癥狀,配柴胡、白芍、茯苓、白術等以疏肝健脾。師從其法,隨證加減,廣泛用于中焦寒熱錯雜、升降失調諸癥。
4和解少陽
和法原為治療傷寒邪入少陽而設,少陽位于太陽、陽明表里之間。《傷寒明理論》中有言:“傷寒……其于不內不外,半表半里,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以矣”。袁老師運用經方小柴胡湯治療少陽樞機不利之證,常用柴胡與黃芩相配,既可透泄少陽之邪,又可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無論是單獨使用,亦或是聯合使用,只要病機符合,均可收到顯著效果。
典型病案:魏某,男,72歲。2009年3月11日初診。
口苦、胃痞5月余。5個月前因情志不遂致胃脹滿,喜溫喜按,飯后甚,吸氣多,口苦,口干夜甚,夜間起紅疹,癢甚,脅肋及后背偏內側多,皮膚偏干,納可寐安,大便1/日,成形,小便調。舌暗紅,苔前少,后黃膩,脈沉弦尺弱。辨為少陽樞機不利之證,治宜和解少陽,方用小柴胡湯加味。藥用:柴胡15g、黃芩9g、半夏5g、黨參10g、木香6g、砂仁10g、陳皮6g、茯苓10g、白術10g、炙草6g、水牛角粉20g、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生姜3片,大棗5枚。7劑,水煎服,日2劑。3月18日復診:口苦、胃痞明顯減輕,皮膚紅疹明顯減輕,余癥均緩。
按語:少陽位于半表半里之間,非汗、吐、下所宜,治宜和解少陽法。方中柴胡入肝膽經,疏泄氣機;黃芩清泄少陽半表半里之熱;半夏、大棗益氣健脾;炙甘草助參、棗扶正,且能調和諸藥。根據其胃部脹滿等癥狀加用木香、砂仁、陳皮、茯苓、白術等益氣健脾,配水牛角粉、生地、赤芍、丹皮等涼血散瘀。諸藥合用,以和解少陽為主,兼補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胃氣調和。方證相合,收效顯著。
5調和肝脾
肝氣不舒常常是各種脾胃病的誘因,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或郁久化熱,肝胃不和,氣機阻滯,升降失調而發病。所以在治療脾胃病的同時,袁老師十分重視對病人情志的調節。龔廷賢云:“肝木,脾土之賊,木曰曲直作酸,故疏肝則胃氣暢矣”。需要指出的是,調和肝脾法不僅是對現有癥狀的治療,也包含治未病的思想,臨證中,多有肝病及脾或脾病及肝,需肝脾同調。
典型病案:周某,女,52歲。2008年10月27日初診。
胃脹連及兩脅脹悶5月余。胃脘脹滿,兩脅脹悶疼痛,惡心欲嘔,不思飲食,時腹痛,胃中水鳴音,手足不溫,納少寐可,大便3-4日一行,小便色黃。舌紅,邊齒痕,苔薄黃,脈弦。辨為肝脾氣郁證,治宜疏肝理脾,方用四逆散加味。藥用:枳實10g、柴胡10g、白芍10g、黨參15g、茯苓15g、生白術30g、炒麥芽30g、半夏曲15g、厚樸花20g、麻子仁30g、炙甘草6g。 7劑,水煎服,日2劑。11月5日復診:胃脹及脅脹明顯緩解,余證皆緩。
按語:此案為肝脾氣郁證。方用四逆湯透邪解郁,調暢氣機。方中柴胡可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白芍斂陰養血柔肝;枳實可理氣解郁,瀉熱破結;甘草調和諸藥,益脾和中。配失笑丸以消痞除滿,健脾和胃;配麻子仁以潤腸通便。諸藥并用,共奏疏肝理脾之效,使氣血調暢,清陽得伸,痞滿得除。臨床中,四逆散加減治療肝脾氣郁所致脅肋脘腹疼痛諸癥,常常收效顯著。
結語
和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分類較多,正如《醫學心悟》中所言:“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袁老師善用經方,活用和法,辨證施治。袁老師運用經方時時以病機為核心,只要疾病病機與經方規律相吻合,即大膽使用;同時,袁老師法于經方又不拘泥于經方,靈活加減,療效顯著。袁老師根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用藥原則,用藥輕靈快捷,量輕性平,以調和為主,處處體現了和解、調和的中醫思想。
本文摘自《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十一屆全國脾胃病學術交流會暨2009年脾胃病診療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本平臺所發布的論文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當之處,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