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疏證 《本經序疏要》
序
曰:『班氏《蓺文志》謂:「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股w自是醫經經方遂分,連絡之者,《本草經》則其樞紐矣,乃志不載其書,然《帝紀.平帝》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所在,為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至者數千人。《樓護傳》護少隨父為醫長安,誦醫經、本草、方術數十萬言,世不忽其書,故習而傳之者,代不乏人,其得至今存者,惟梁貞白先生陶氏書為最古。今案其文,既歷載《本經》總序于前,復患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有偏著,立方或致疑混,赴急抄撮,恐不皆得研究,故將《本經》序大病之主已下一節,循其所列剖而析之,分為八十三項件,系主治藥于下,方贅之序末,是陶氏實注《本經》而得《本經》與醫經經方連絡交會處矣。予治仲景書,既由不明藥物主病之所以,然用力《本經》,有《本經疏證、續疏》之作矣。繼治孫真人、王太守書,覺與仲景書猶未相承接,遂立志究竟病名古今相沿之準,病證彼此不侔之故,而證以藥物主治之由,得是編以為鵠,反復尋繹,參互研訂,然后知一證也。隸之此病則屬虛,隸之彼病更屬實,一藥也投之彼病則逐實,投之此病反補虛,于仲景書以此推其緒,于孫真人、王太守書以此要其歸。蓋自是而漢人唐人醫學醫經經方旨趣,得連為一貫焉,篇中附北齊徐氏、唐蘇氏、蜀韓氏、宋唐氏所增其精詣,幾與陶氏捋,而徐氏所續九項,實有稗補證明之功,亦隨例詮釋而不削也?!?/span>
道光二十年九月五日武進鄒澍序
貞白先生名宏景,梁時隱居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實始集《別錄》附入本草經中。徐氏名之才,北齊尚書令,封西陽王,著《藥對》。蘇氏名恭,顯慶中與長孫無忌、許敬宗等修定本草,李績表上之,今名《唐本草》。韓氏名保升,孟蜀重廣《唐本草》,并稍增注釋,名《蜀本草》。掌氏名禹錫,宋嘉佑時奉詔重修本草,名《嘉佑補注本草》。唐氏,宋大觀時蜀人,取諸家本草匯而集之,并采入經史中言醫事,隨類附入,名《證類本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